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生活

那抹萦绕在舌尖的酸……

2024-01-13生活

相信每个人家里都有个宝藏厨房,我的家亦是如此。打开小小的柜门,不难发现那一方天地里,大有乾坤:连着洗碗池底下的空柜子,塞满了各种瓶瓶罐罐,里面装满了酸蒜苔、酸豇豆、酸青菜、酸萝卜、酸笋子等。那是勤劳的公婆用自家种的菜「攒」起来的存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闻着开胃的酸味,顿觉一股淳朴气息与你相遇,仿若将乡下的习俗带到了城里。公婆从老家过来帮忙带小孩,这片厨房底下的小柜子,就成了他们展示拳脚的舞台。与别家不同,我们家制作的酸食材料,均来自两位老人的躬耕劳作,经历了播种、施肥、照料、收获的过程。

我们居住的小区后面有一大片荒地,所以小区里很多和公婆一样从乡下进城带娃的老人,便借含饴弄孙之余,开辟出来种点时令蔬菜。因此,草长莺飞的春季,只要推开窗门往后山望去,入目即是绿油油的一片。一块块、一畦畦「秘密花园」,承载了老人们释放缕缕乡愁的「圣地」。

每到收获季,公婆将采回来的菜进行分门别类,比如蒜苔、豇豆、青菜、萝卜,每天先变着花样吃新鲜的。时值蔬菜生长旺季,吃不完的就腌制起来,尘封在瓶罐里,静等发酵。

酸,自古以来是五味之首。在贵州更有 「三天不食酸,走路打蹿蹿」的说法。由此可见,贵州人对「酸」的喜爱程度非同一般。对于很多美食家来说,外表朴实、内在浓郁的黔菜充分展现了食物对于人类最淳朴的价值所在。翻阅史料可知,曾经的贵州地处边陲,道路险阻,食盐匮乏,完美避开了所有的盐脉。受困于此,当地人便发明了酸,借其改变菜肴的寡淡无味。而且,因为贵州山多林密终年潮湿氤氲、大雾弥漫,极易滋生病症,于是,「酸」成了贵州人的一味镇静剂:止泻防痢、助消化。在丰富菜肴滋味的同时,也极大地减少了病痛,「酸」在很大程度上是贵州人必不可缺的「一味」了。

我猜,许是长久累积下来的饮食习惯,因此公婆一家传承了自制酸食的习俗,也练就了制酸的本领。只要一个坛罐,不论是矿泉水瓶、可乐瓶、抑或老干妈瓶子,只要往里面装上新鲜的蒜苔、青菜、萝卜等,过几天都能变成开胃又下饭的美食。

作为直接的「拿来主义者」,我似乎只会坐享其成。从不钻研也不关心酸食的工序是如何制成的。比如,小儿喜欢吃酸蒜苔炒肉。周末一有空,我便从雪碧罐里倒出一小碗酸蒜苔,切成小段,再剁点净瘦肉沫。随后,将锅烧热,倒油进去,下肉沫煸香,和着蒜苔爆炒,再撒点葱花出锅。一碗酸气袭人、引人垂涎欲滴的酸蒜苔肉末便新鲜出炉了。挑起一颗颗小小的酸蒜苔,也能「哄」他吃下半碗饭。

如遇逢年过节,在品尝完桌上摆的鸡鸭鱼肉这些肉菜后,倒上一碗酸萝卜,那简直是当天的「神来之笔」。吃下酸溜溜的萝卜,顿时化解了肚子里的油腻,怎一个「爽」字了得!还有,平时可以素炒酸笋子、酸豇豆炒肉沫,再做份酸笋子蛋汤,无论哪一种,都妥妥地收服了味蕾。

其实,现在细想,那一抹萦绕在舌尖的酸,更是一份传承,一份凝结的父母之爱啊!

通讯员 龙春霞

编辑 白春霞

二审 杨聪

三审 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