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生活

有价值的东西值得我们慢慢去做

2024-01-05生活

(1)

散伙是人生常态,我们又不是什么例外。只是我偶尔会想,假如那天真能重来一次,应该过得再庄严一点,正式地吃一顿饭,拍一张照片,好好看着对方的眼睛说声永别。

——郑执【生吞】

(2)

做事的态度很重要。想要年入百万,抛开外界因素来说,起码自己要有年入百万的工作节奏和精气神。天天懒散堕落等着天上掉馅饼,钱只会离你越来越远。群众的眼睛都是雪亮的,你对外传递出来的精神状态,直接决定了你能得到多少机会。

我选择销售也会选择每天都勤劳营业的,他们让我觉得很靠谱,是实实在在想赚这份钱的,那么把事情做好的可能性就更大。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根本就不在考虑范围内,我怕他们收了钱就消失,消息也不及时回复。

赚钱赚到后面就明白,很多时候似乎都不是你在赚钱,而是钱来找你,因为做人做事做得都好。财富就是到了一定阶段必然会收获的馈赠。状态就是最好的风水,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3)

关于我们的经济大环境当下面临的挑战,绝大多数人的看法基本是一致的。但对于未来的走势,却是众说纷纭。

我留意到,其中一些持乐观心态的人,其作出判断的依据是:我们国人勤奋、隐忍、肯吃苦、节俭、服从的国民性终将让我们重新回到昔日那种蒸蒸日上的经济发展轨道。

我不认同这种观点。

勤奋、隐忍、肯吃苦、节俭、服从…… 这些优良秉性(暂且假设这其中每一项都是优良品质)的确是我们鲜明的国民特质,但是,这些国民特质难道在1978年之前就不存在吗?显然不是。

芒格说:「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

我们只要深入思考一下,究竟都有哪些因素让我们得以在短短三、四十年间迅速崛起,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彻底想清楚这其中的真正原因,我们就知道,这些国民特质的作用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在我还很小的时候,我父亲就经常告诫我们:「我们家是从石头缝里发芽出来的」。父亲的意思是要我们时刻保持努力奋斗、顽强生长,并持之以恒,才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

经过这些年,我对父亲口中的「石头缝里发芽出来」这个比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原来,并不只有「地富反坏右」家庭的子女是从石头缝里发芽出来的,其实我们整个民族都是。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其实很多改革也是为了开放、为了与国际接轨),如果没有全球化的外部环境,尤其是如果没有在2001年加入「WTO」,即便拥有再优良的国民特质,其作用也极为有限。

(4)

人往往在需求浮现的时候,才能经验到一些事情。比如有的人在陷入脆弱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一段话,或者刷到一个视频,突然有被安慰到的感觉。但这些话如果是平时去看,可能就是不痛不痒。所以能够改变情绪的事情并不是因为谁说了什么,而是我们以什么样的经验组织过程纳入了那句话。

人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会有不同的波段和频率,渴望接收到的信息也不一样。就像在一些母婴互动理论看来,真正能够调谐情绪的回应并不总是充满微笑的关爱,有时候也可能是故作嗔怪的恼怒,可能是不含敌意的坚决。比如有时候大人哄一个暴怒中的孩子,越哄孩子越是暴怒,最后双方都崩溃了,这就是不同步所导致的。

能够调谐情绪的体验中,必须含有一种能被当事人识别到的情绪上的同步性,这是感受另一个人在场性的前提,同时它又不能是完全同步的,两个人完全一致有可能导致情绪的卷入和共同沦陷。它应当是同步性中一点点增量的不同,是另一个人感觉到了我们所感觉到的东西后,做出了(或有能力做出)不同的反应。

(5)

我前两天还在和朋友讨论,如何分辨一个前辈真的是对你成长路上有正向价值影响的前辈。

结论是他们也是普通人,需要你先会选着「听」。

这个世界上其实说到底根本不存在绝对的「我比你先走过的路」,也就是说,没有人能为你复刻一条路来带你获得成功。如果这个人跟你说,跟着ta,教给你ta的一切你就可能成为ta,一定是感动了自己,但对整个时代,对生活对他人,甚至对自己都很傲慢的人。

时代在变化,70后80后走过的路是在那个年代,那个阶段,那批人特有的路。我们当然说可以吸取经验,看看前车之鉴,但是当70后80后走过来之后永远不要觉得年轻人必须跟着你们那会儿那样法子吃苦才能成事儿。

(也不要觉得这一代吃苦不是苦,现在大环境本来就不好,肯定苦的,只是苦法不同,有的人刚进社会还没品明白,不代表不苦)

本质上就是自己太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今天了,然后觉得别人要赶上都得跪倒在你面前,你才是赢家。珍惜自己的羽毛没有问题,问题在于,不看时代背景,不看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不看是在什么环境下成长滋养出的什么心智就下判断,这是很粗暴的逻辑。

现在对于我们这代95后包括00后,和70后80后看当下,区别最大的就是我们这代大部分是没有看到过上升态的,而他们见证过。

他们知道,且相信拼命,努力就能获取回报,因为时代给过这样的机会,爽过。但年轻一代没有,很多人才刚毕业,甚至刚上大学就已经遭遇口罩,接下来就是一点一点的寒冷,慢慢地,大家潜意识就开始放弃远征,开始屯粮。

这是她们摆烂么,也不是,是真的没体会过热,没体会过丰收,一出社会只感受到越来越冷,朝不保夕做的保守决策。

这是我们所说的「代沟」源头,那就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大环境,滋养出的人是不一样的。而基于此,每个人的决策也不一样,而互相是完全无法理解的。所以,一个年轻人在当下究竟怀有短视还是远视的目光,并不是由上个时期成功者能定义的,因为——

【前人的经验本身就很难通过个人力量复制经验到后辈,而前人并不能复原那个时代,给予后辈同样的经历去经验。】

那些前辈们如果是一个足够通透,足够清醒的人,他们会传递自己曾经拼搏精神,可以鼓励新人的意志力,坚韧性,以及可复用的部分方法论,但是一定不会觉得自己能到今天完全是自己一个人的功劳,所以成功的方法只需要自己一个人就能完全掌握。

看不到时代的推动力的人,再成功也是是极度自恋无知的,他们的坚韧精神和做事手段可以学习,他们的教育方式和价值观,要远离。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