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生活

科华北路往事

2023-12-06生活

上周发布了一篇比较个人的观察【科华北路上的最后一滴眼泪】,没想到其中一些细微的感受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后台有300多人留言。

有人哭着看完留言,有人在留言区遇到老朋友「 居然在这儿碰到你了! 」,有人想起在成都的第一个出租屋,有人感叹自己在这里结婚又离婚.......

还有人批评, 猫头鹰你怎么不写 ,也有人呼喊「楼下的手提串串你去哪儿了?」

这里的酒吧、咖啡店、餐厅、串串、夜蹄花儿等等,共同构成一个20岁刚出头的青春记忆,骚动、不安、喧嚣,以至于每每提及,依然兴奋。

所以根据大家的留言,我们又拼凑了一份不完美的记忆拼图—— 科华北路往事风云 ,它是凌乱的、碎片化的、个人的、却又是港得不了的。

(因个人记忆会有偏差,如有错误还请留言区指正,谢谢)

1.

很多留言都说怎么能漏了 HOOTERS猫头鹰餐吧啊 (后简称猫头鹰) 那就先来说说猫头鹰所在的

力宝大厦

力宝大厦原名同源大厦,当时由一位响当当历史大人物题字,原计划是1997年7月竣工,可惜后来开发商刁守谦魂断广东 (2000年左右很轰动的新闻,大家可以自行搜索) 。

后来,此楼由印尼力宝集团接手,更名为力宝大厦。

当时还有个现在看来非常魔幻事情,就是1998、1999年左右阿迪力 (高空王子) 在 力宝大厦 (当时还叫同源大厦) 和 建中大厦 之间走钢丝 。当时这两栋楼算是成都比较高的楼,同源又烂尾, 走钢丝当天万人空巷。

2.

2007年IFS才在春熙路拿地,但是力宝大厦已经成为 成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达到国际超甲级智能化标准的写字楼。

16年前,当时的新闻是这样写的「力宝大厦的员工早上,听着大厅悠扬的钢琴声上到二楼电梯入口, 26部国际品牌电梯已经在那里恭候 ,刷卡进入电梯后直接到达你办公的楼层。」

最牛的是力宝大厦当时入驻了世界500强24家, 诺基亚、沃特飞机、爱默生、宝洁、卡特彼勒、东芝等 大家最羡慕的外企都在那栋楼。

3.

说回那栋楼最有名的 HOOTERS猫头鹰餐吧, 力宝大厦这家店是在2008年开的。里面有 边跑堂边在桌上跳舞 ,忙到没时间上菜的女服务生。

进去过的人觉得这里是科华北路最洋气的餐厅, @马老师 眼里它是这样:

坐落在力宝大厦一楼的Hooters 一进去就弥漫着青春与活力。

虽然提供的是常见的西餐快餐食品,诸如薯条、炸鸡、汉堡、啤酒等, 但是重点是Hooters Girls,清一色的健美操冠军形象

不仅身材健美,身姿与表情也非常的健美, 着装是统一的可乐色丝袜配上橙色排球裤和白色短打小背心 ,胸前印着猫头鹰和HOOTERS字样, 其中两个O正好也是猫头鹰的两只眼睛。

当年请人在Hooters吃饭绝对是洋气的首选。

大部分没进去过的人,像@莉莉丝 一样 都有点不好意思

大幅海报上饱满圆润的Waitresses,虽然总是无差别的「袭击」路人。

但我从未「中招」。我们这些穷酸学生,一边猜想里面的风景, 一边设身处地想想,自己坐在里面消费的样子,实在跨不进去。

2020年HOOTERS猫头鹰餐吧的所有中国门店已全部关闭。

4.

力宝大厦后来还是开过不少红极一时的餐饮: 秋金小炒、雨花西餐厅、港九茶餐厅。 以前在力宝工作的@王麻烦 还记得 成都的第一家港九,当年推行 刮刮发票 的时候我在那中过很多次小奖。

5.

力宝大厦旁边就是 SOHO沸城 ,2004年落成。

我们找到了当时的沸城的设计师矶崎新的中国学生 罗瑞阳 老师,他回忆:

当时的甲方去深圳考察了「 雕塑家园」项目, 听说我在成都就主动找上了我。

他们当时找了很多家设计单位做了不少方案,感觉都不太满意, 我于是给他们勾了一个草图,当时甲方就兴奋了,说满足了他所有的需求。

与其说它是一栋工作大楼,我觉得更像一个立体的迷你城市,一个能聚集某种特定人群的建筑。

说实话,SOHO我没花太多精力,其实这个楼主要就是开了一条内街 ,有几个外地朋友年轻时来成都就很喜欢住在SOHO,看到很多人能记住SOHO这个楼,还是很开心。

6.

1997年搬到棕北竹苑居住的@冯嘉言 说:当时力宝大厦烂尾,科华路到二环就基本萧条了,但SOHO沸城的商业出来就是满租状态,并且持续了很多年,整个动线设计非常合理,20年过去了风水轮流转很正常, 但是不可否认当时设计的成功。

在上篇【科华北路上的最后一滴眼泪】提到了: 印度菜菜、锅锅香、欧洲房子、屈臣氏。

其中有位朋友提供了一个细节特别精彩:高中是2013还是2014年,在锅锅香吃饭, 等位置那丢瓜子壳壳的声音让我一度以为是下雨了。

同时留言里很多人又来补充了: 阿汤厨房、咖啡陪你、悠遊居酒屋、小牛水饺、十六铺咖啡店、夫妻手提串串.......

阿汤厨房 当时是香港师傅掌厨,以汤品为招牌,鸽子汤、瘦肉冬瓜螺头汤、川贝雪梨汤,10年前人均100的价格生意也非常好,很多人对风韵十足的老板娘印象更深。

悠遊居酒屋 ,不少川大学生上课上得苦闷了就会跑去喝点小酒,有段时间寿司自助,经常生意好到米饭做完老板要现煮。

小牛水饺 当年也被很多人吃成了食堂,水饺个头小,面皮很有韧性,5、6元一两的价格很实惠,还有特别的口味猪肉黄瓜水饺,吃够了饺子就吃手撕面。

现在依然还有人记得:母子俩永远记不清楚客人吃啥子, 但老板娘的儿子又高又帅。

手提串串 ,有不少人都提到这家手提串串,开在停车场入口,不确定是否叫老王手提串串,是夫妻两开的,上大学那会儿学生们每周都跑去吃,价格十分便宜。

7.

SOHO沸城的美食延续到今天的只有鬼饮食 「夜炒饭」 ,有人追着吃了十几年。老饕@马老师 特地讲了一下其中的故事:

所谓兄弟夜炒饭就是 哥哥在棕南小区那头 ,弟弟在 棕南小区这头 ,也就是挨着SOHO沸城这头。

弟弟的吃的多一些,那时他们只有三轮车,晚上暗了才推出来。双拼是特色,就是香肠、腊肉、拱嘴、肥肠、小肚等食材选两样一起炒。

泡菜是它的灵魂,蹄花不是他的招牌菜,却比很多招牌是蹄花的好吃。

中途他们这这条街消失了十年,后来他们的亲戚在沸城租了间很小的门面开了起来,叫老字号夜炒饭,味道差一点。

之前念旧,过段时间就要去他们亲戚那里吃一盘,看他们得不得回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十年过去,真还回来了 ,虽然也还是莫得铺面,还是三轮车, 但现在不打游击了,常驻罗森便利店门口。

8.

沸城除了吃的,还有很多当时看来非常时髦的店。

在力宝工作过的@王麻烦 记得有个店叫 Nana: 最早的铺子在泰华我就在她那里买,后来她搬到科华北路,还在玉林也开了分店。老板娘的人生也很精彩,不过后来铺子都没做了,很能干女娃子,希望她现在过得好。

还有个 海盗船银饰 ,当时路过橱窗,就觉得简直太好看了。

除此之外,有人在一楼手工织毛活的店,买过一顶毛线帽,二十年了都舍不得扔,因为做工和质地都不错。

9.

提到沸城就不得不提旁边的 亚太广场ATT ,有人说「 大学时唱K成本真的很高,光在门口天桥上就被偷过两个手机。

ATT门口的天桥确实热闹,过去上面常年有各种商贩与小卡片。

2021年在写【成都KTV简史】时,我们找到了ATT的老板她回忆了一些画面:

2002年左右, 当时量贩式KTV才刚进入成都市场,ATT靠近大学占领了先天的地理优势,又推出「学生套餐」,开创了下午时段消费的先河,每天都是包间供不应求的状态, 从2楼大厅能排到1楼大马路上。

ATT的常客中有一对夫妻 ,也让ATT的服务员记忆尤新,他们每次去服务员一般都会站成一排在大厅问候, 然后这两口子会说:「孩儿们,我来了。」

ATT作为川大人读书时的重要据点,白天的ATT十分值得消磨时光,毕竟全是正版碟,音响又好,离学校又近。以至于多年后只要唱K还是会想到ATT。

2005年左右团购的出现,各大KTV开始火拼, ATT下午学生场20元一个人,果汁无限 ,按照包间大小送不等的爆米花和果盘。2008年北京奥运会,还可以在里面看直播!

直到2020年,营业了17年的ATT棕北店宣布关门歇业了。

10.

从小在磨子桥长大的@C小调 记得:以前买零食都是去亚太广场的 好又多。 那里是成都第一家好又多商城所在地。

在 @莉莉丝 眼里:

从西门跨到锦绣路,必须通过一座桥,它不不仅连接起川大、棕南、棕北,也在校园与人间搭建起桥梁。

毕竟入校后的第一件事是购买各种生活物质,好又多是必选啊。

我记得当了校飘好多年后, 还在里面购入了小家庭的第一口锅。

好又多旁边是麦当劳,买完用品,就要排一个圆筒冰淇淋。

后来好又多变成了沃尔玛,没有厕所,内急的人会到旁边的沸城二楼上厕所,最近的厕所也只有那了!沃尔玛也关在疫情结束前就关了。

附近的麦当劳和肯德基,更是承载了一代棕北中学学子的记忆, 每个假期的最后一天都聚在麦当劳疯狂赶作业

11.

说完棕南, 视线放到棕北和天桥对面的世界。

科华北路是因为上世纪90年代中 棕北小区 的修建而繁华起来的,之前还很偏僻荒凉。

棕北小区是成都第一个外销楼盘 ,当时很多台湾、香港同胞在那里买楼。

棕北和棕南是用的「领馆路」锦绣路划分的。SOHO沸城、ATT、好又多是棕南, 对面就是当年名震成都的棕北富人区。

当时亚太广场楼上也是非常高档的精装修住宅,很多人都不知道。

住棕北竹苑的@冯嘉言 还记得:

1999年的时候一个女朋友在上面买了楼,我去参观过,室内完全按酒店标准精装修的,高档贵气又很低调, 在楼下完全不知上面的乾坤。1999年哦!

那个时候的成都还很小,当时有个成都台的主持人爱开个红色跑车到现在保利对门的一个发廊做头发,红跑车一停,一条街都晓得她来了。

12.

在上世纪90年代末到2000年初,亚太广场的十字路口往磨子桥走,除了川大那一边,棕北这边都是民房,当时也没有铺面,也还没有破墙开店的。相对于现在, 整个氛围比较缓慢安静的。

当时的科华路也不宽,还是双车道,路边都可以停车。

因为棕北的消费能力两边的餐饮非常红火,久而久之东南西北的人都过来吃东西, 形成了成都第一条成气候的餐饮街。

如轩砂锅粥 在90年代末就开了,一直到现在, 是从当年到现在仅存的老店了。

13.

科华北路当时最高档的店是—— 公馆菜

90年代长发街有家老成都公馆菜,拆迁之后搬到了科华北路,是清淡贵价的川菜,在这儿请客派头十足,当年的物价串串8分钱1串,荤豆花5块钱管饱,但是打开公馆菜的菜单有五位数的菜。

壮着胆子进去的@马老师 被着实吓到想逃跑:

原来公馆菜是从右翻的菜单,我从左往右,菜价很快到了四位数,并逐渐有了三位数的菜了, 终于翻到一百多的菜的时候,我点了个回锅肉,又点了个番茄炒蛋 ,然后吃了一顿天价美食。

后来我刚毕业参加工作,就「敲诈」了我们人力领导一顿公馆菜,他看菜单的表情,到现在都记得。

公馆菜旁边后来开过一个 广阔天地酒楼 ,主打知青文化,2000年左右风靡一时。

14.

公馆菜对于很多川大人来说,上了几年学可能都没踏进去过。

但是从西门出来的右边一排从 科华苑宾馆、彼德西餐厅、祖母的厨房、莎宾娜西餐厅、自贡好吃嘴、蜀江春、陈麻婆豆腐、外文书店 一直延伸到磨子桥,都是如数家珍。

蜀江春 是性价比最高的,双椒仔兔、垛椒鱼、酱肉包、千层肚、酸菜豆瓣汤, 尤其是酱肉包,每次必点。

蜀江春消失后很多人十分怀念,据说中医大省医院附近的 蜀上肴 和它是同一家,菜品都一样,想怀旧的可以去试试。

自贡好吃客 是那一带的排队大王 ,豆腐与仔姜打底的鱼火锅,辣晕本地人和外地人。

当时好多学术会议的聚餐都设在 陈麻婆豆腐 ,很多在川大执教的外国教授与学生,也喜欢在这里用餐,但他们几乎都只点麻婆豆腐,下米饭,酱汤汁会刮得干干净净。

@莉莉丝 说当时看到时,有点震惊,中外两种用餐差异,居然在这碰到起了。

15.

科华苑宾馆隔壁,一串西餐厅。说到二楼上的 莎宾娜西餐厅 @Chris 提供了非常详细的故事:

台湾地区来的傅师傅、傅太太,2008年在寸土寸金的春熙路口百盛百货二楼开店, 店名「协奏曲」,店面很大,很多紫色 ,同名蛋糕「协奏曲」每次必点。

喜欢戴棒球帽长得像超级玛丽的傅师傅,总喜欢在做饭空档跑到前厅来问味道怎么样,还满意吗,然后因为话多被傅太太赶回厨房。

后来从百盛广场开到了蓝光香槟广场地下商场 。像坐过山车一样,一个是餐厅,高大上,一个是bistro小酒馆,很街头、很温馨。新店小了很多,连错身都很困难。

再后来开到了科华苑宾馆二楼,就是莎宾娜西餐厅了, 装修很过时,好在菜品的味道始终在线,换菜单也很及时。

这时的莎宾娜据说已经交给徒弟了。

2020年1月23日,莎宾娜关门歇业 。

16.

彼德 的西门店,是@莉莉丝 的导师最爱的聚餐点,每次邀约同学们点上满满都一大桌,一边吃烤土豆皮,一边听老师的教诲。

餐厅的服务员,见不得空杯,见空就要掺水。 哪里招架得住,频繁地回应:谢谢谢谢。

在彼德旁边还有家咖啡馆,当时大家还没有吃懂披萨时, 它已经在做薄底的披萨了 ;熔岩巧克力让人见识了甜品的魅力。

17.

三号咖啡馆 更是记录了很多人的青春。一位朋友说「我和我老婆第一次见面的地方就是这儿。」

三号咖啡馆在现在库闻书店的位置。当时外墙刷了半蓝,有两张橘红色的车站座椅靠墙,很是有陈旧的味道。

要去三号咖啡馆有两条路:一是靠科华宾馆的正门,还有就是从背后停车场窜进去。两条路都需要拐两拐,平板手机没有流行的时候,去三号咖啡馆基本是靠本校的同学以及熟客带才能找到咖啡馆所处的犄角旮旯。

咖啡馆地板铺的是木地板,大概是淘来的老旧木板木材,上脚就咯吱咯吱响。

每次推门进去就会放轻脚步, 还有一只叫三米的拉布拉多来迎接你。 后来三米走丢了,全城人都在找。

空间里的装修偏混杂,可能那几年很流行流露出来的简美混搭风,不像现在的咖啡馆至始至终贯穿一种繁复或一种简约风。

咖啡馆当时偶尔还做一些独立放映。相比学校里的绿水桥这里更舒服点,也比南门的老树咖啡空间大。就算咖啡馆坐满,里面各说各的,好像也没有觉得很吵闹。

18.

西门左边不远处是著名的 蓝色加勒比 最最著名的当然是 水母酒吧 Jelly Fish ,一定要用英文哦,必须精通的时髦的暗语。

Jelly Fish从老板调酒师DJ都是外国人,最早里面的客人80%也都是外国人,水母的音乐氛围很好,有点像迷你版本的Playhouse,定期都会有各种派对,泳池派对、比基尼派对等等,一到周五十分火爆。

一楼最靠里面的 森林烧烤 ,千禧年左右的川大人无人不晓。吃「森烧」,最主要的目的倒不是烧烤,而是」森烧」的那碗银丝细面—— 汤宽的程度,面细的程度,香辣的程度,销魂的程度,在外面的面馆子根本吃不到。

对面的锅锅香 老板在沸城赚到第一桶金后,在蓝色加勒比开了第一家烤匠,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再往南就是屹立不倒的 情妹耙泥鳅。

上一篇留言里有位朋友@望望 说: 2006年在川大6舍, 望着力宝大厦那个忽明忽暗的竖条灯, 心说成都我还要在这里打拼下一个十年,如今二十年都快过去了。

人们为什么怀念曾经的科华北路,因为那是一个缩影。

上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网络还没有如此发达,人与人之间的氛围也是不一样的,年轻的日常密集的欢聚,一切热切又开朗。

当年原来是最好的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