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育儿

惠工往事3:弹玻璃球扇啪叽,输了不带找爸的

2024-06-22育儿

如果说童年是一首歌,那么游戏就是歌的音符;如果说童年是一首诗,那么游戏就是诗的韵脚;如果说童年是一幅画,那么游戏就是画的色彩。玩是孩子的天性,虽然那时没有更多的玩具,生活条件也没有现在这么优渥,但那些老游戏使我们的童年快乐并有趣着。

童年的游戏很多,有的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能玩,如弹玻璃球、扇啪叽,后来又发明了扇烟纸。有的游戏季节性较强,什么季节就玩什么。

「弹玻璃球、扇啪叽,输了不带找爸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孩子对这首童谣都不会感到陌生,因为玻璃球和啪叽都是在男孩子中非常流行的一种游戏,几乎是须臾不离兜的玩具。玻璃球大小和吃的糖球差不多。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带花瓣的,球的里面有各种颜色的叶形花瓣,格外好看,但价格较贵,五分钱一个;另一种是透明的,个头比花瓣球的稍大,一分钱就能买一个,俗称炮卵子。弹玻璃球玩法是在地上划一个「井」字形的「锅」,对阵的双方约定对等放进几枚球,然后在离「锅」三四米的地方划一条长长的S形线,双方站在「锅」处溜头球,较量谁的头球离S线近,以决定谁先弹球。先弹球者占得先机,从S线处向「锅」里的球瞄准击球,要是弹得准,也许就「一锅清」了,这有点像打台球的「一杆亮」。这个游戏锻炼孩子两点之间的瞄准能力,对手感的要求也比较高,需要把握好击球的速度和力度,还要具备一定的大局观,应该说游戏中也蕴藏着些许的智慧。

玩法上分为真玩和假玩两种。真玩就是输者的球归赢者所有,假玩就是玩完后各自取回自己的球。记得我在上学前没有和小朋友们玩过真的,一来自己弹的不准,真玩输的面大;二来我的球都是花瓣球,输了可惜。上学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同学们都玩真的了。我第一次玩真的是和李影同学,他家在德业东里,位于我家德业里之北,也就是现在北站候车室那疙瘩。但上学前并不太熟悉,也不知道他有多厉害。那天放学后我俩就在地上摆开了战场,各放进「锅」里五枚花瓣球,然后溜球争开球权,他溜的真准,几乎压在S线上,我只好想法把他的球击走,才有希望先开球,我看了再看,瞄了再瞄,可惜击球的一刹那手还是抖了一下,与他的头球擦身而过。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他给我来个「一锅清」,一点机会都没给我留,眼见他把那五个花瓣球装进了口袋,我心里好一阵的懊悔。李影成了班里弹玻璃球最准的同学,由于他屡战屡胜,同学给他取了个绰号「老赢」。上中学后李影又酷爱打篮球,投篮特别准,被校篮球队选中,代表146中学参加沈阳市中学生篮球比赛,取得过第三名的好成绩,这或许与他小时候弹玻璃球不无关系吧!

另一种游戏是扇啪叽。这种游戏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还能见到,现在的孩子是不屑问津了。啪叽是用纸壳做的,正面糊上各种圆形图案纸,用剪刀剪下来就可以玩了。玩法上分为打和扇两种。打就是玩的双方竞老头,输的那方出一个啪叽扣在地上,另一方拿一个啪叽打,打一下若正面朝上就算赢,输的那方继续扣。若扣的啪叽正好压在打的那张上面,那叫钻,输的那方还要多给一个啪叽。扇就是参与游戏的几个人各出同等数量的啪叽混合到一起,然后确认一个做「宝」藏在里面,摞好放在地面上,以石头剪子布的方式确定谁先扇。所谓扇就是手掐一张啪叽,抡起胳膊向立在地上的那摞啪叽扇去,以谁先扇出「宝」并使「宝」脱离开那堆啪叽算赢。这个游戏可以锻炼臂力,也有一定的技巧性,更主要的是还需准确判断哪个是「宝」,判断错了只有输的份了。

玩啪叽的还能增加历史知识,因为那些图案大都是中国古代历史故事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有封神榜、隋唐演义、岳飞传、杨家将中的人物,也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里的人物。什么姜子牙、二郎神、托塔李天王、关羽、宋江、李逵、岳飞、孙悟空、猪八戒等等。那些栩栩如生的图案和动人心魄的故事一直印在脑海里,储存在童年的记忆中。毫不夸张地说孩提时我们从那一张张啪叽中对中国的历史人物和民间传说有了一点点的了解,啪叽简直成了我们的启蒙读物,这也许是啪叽带给我们的另一种收获。

弹玻璃球、扇啪叽是不分季节的全天候游戏项目。即使下雨天,我们也可以在屋子里玩;即使寒冷的冬季,我们也乐此不疲,玩的还是那么开心而快乐。冬天在冰上弹玻璃球、扇啪叽是别有情趣的。冰平如镜,在上面弹球利于超水平发挥,击中率会大大提高。但在冰面上扇啪叽难度却很大,啪叽几乎贴在冰面上,没有一丁点的翘起,不论你是打、是扇,都难尽如人意,在冰上想赢几个啪叽真是好难好难。

弹玻璃球、扇啪叽,这个游戏的不足之处就是不太卫生,我们整天在地面上弹啊、扇啊的,那双小手也总是脏兮兮的。冬天由于风干物燥,再加上尘土飞扬,手常常积了许多皴垢。记得每当母亲休息,她都要烧一壶水,让我烫手泡手,泡了一会儿,母亲就给我搓皴,那时没有搓澡巾,母亲总是把毛巾卷在手上给我搓,搓的手背通红,搓完后再打遍肥皂,洗净晾干了,最后母亲给我的手涂上一层蛤蜊油。蛤蜊油是那个年代最好的护肤品,经济而实用,皴裂的口子很快就愈合了,只是现在没人再用了。

春天到,春风起,是放风筝的季节。相传风筝发明于东周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直至东汉期间,蔡伦发明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清代写【桃花扇】的孔尚任曾写过一首风筝的诗: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

看着比我们大的孩子风筝放的又高又远,长长的尾巴龙飞凤舞,让我和新洋好生羡慕。咱俩都萌生了自己制作风筝的想法,新洋从竹筐上抽出几根竹条,一人扶着一人用线绑成干字型骨架。我找来一张沈阳日报裁成铁锹型,新洋把报纸折叠成条,用剪刀裁成条状做风筝的尾巴。把纸粘在风筝骨架上需用浆糊,我跟奶奶说糊风筝得打点浆糊,奶奶很支持,放下手里的活,打了一小碗浆糊。我俩糊好了风筝,粘好了尾巴,才发现还没有线拐子。新洋回家找来一块方木板和两根木棍,我拿来锤子钉子,线拐子钉成了。万事俱备,不欠东风只欠线了。那前儿布、棉花、线都是凭票供应的短缺商品。我央求奶奶,奶奶看了一眼做针线活的小笸箩,我也瞄了一眼,针线板上缠着黑白两色的线,奶奶说线板的线都给你也不够长啊!这可咋整啊?我瞥一眼新洋,希望他回家缠点线。奶奶去了下屋,不一会儿奶奶拿来一籽黑线,我俩喜出望外的睁大了眼睛。我撑着线新洋缠,一袋烟功夫线就缠到线拐子上了。

线与风筝怎么连接在一起,是挺有说道的。须把一根线的两头绑在干字骨架的交叉处,然后把这根线抻成直角三角形,把线拐子的线头系在锐角处,这样风筝飞起来不磕头,不往下扎猛子,使风筝的平面始终与抻着的线保持垂直角度。

风筝做好了,我和新洋迫不及待出了屋,他拿着线拐子,我捧着风筝,小心翼翼来到马路上。快傍晚了,天色暗了下来,我俩放风筝心切,我举着风筝向后走,新洋顺着线,大约有三四十米了,感觉一阵风来,我把风筝抛向空中,新洋抻了几下,风很给力,只见风筝摇头摆尾地飞了起来,新洋边抻边送线,我跑向新洋,他理解我的心情,把线拐子递给我,说你放会儿。

我接过线拐子,又放出十多米线,风筝有几十米高了,她似乎在冲俺俩笑,她的尾巴被风扯动着忽闪忽闪的。天色又暗了一些,空中的风筝也有点模糊了,新洋说收线吧,明天再放。我开始收线,但风力很大,线绷的很紧,就在这时,线突然变了方向,砸向了地面。

新洋大声喊道,「不好,有人压线了。」说罢他向前跑去,我以最快的速度缠线,瞬间线缠到了头,但没看见风筝,我知道线被人拦腰截断了,急忙跑去追新洋。在赵启华家院见到了新洋,他捡起地上的风筝,骂了一句粗话。是谁干的,至今还是个谜,因为这个院子里的淘气包可不是两个三个。

损失了一半的线,我很沮丧,新洋安慰我说:「明天咱俩也压点线。」我说:「那好吗?」新洋说:「管他呢,后坏不算坏。」

次日一早,新洋拿了根两米来长的麻绳来我家,我末懂其意,问拿绳子干嘛,新洋眨了下眼睛,又诡谲的一笑,我才反应过来。

从家里出来,春风依旧扑面,又是一个宜放风筝的大风天。马路上放风筝的孩子多了起来,咱俩伺机做案,但不敢轻易下笊篱,因为大多数孩子都比俺俩大,弄不好被抓个现形可是要挨顿胖揍的。

家把拉这条马路找不到合适目标,咱俩又来到友好二街那条大马路,这条马路向北过长大铁路与皇姑区相接,向南经一马路与市府广场相连。一抬头看见两个风筝飞在头顶,顺着线的方向基本可断定放风筝的人在生生阳商店后院的后面,我俩会意一笑,机会来了。

从商店旁边的小道进了后院,向前跑了几步,就清晰的看见十来米高的风筝线了。咱俩平静下心情,做了分工,新洋负责抛砖头压风筝线,因为他撇东西准,我负责缠线,得手后两人分头跑,新洋从原路返回,我跑向姥姥家,真有啥事有大人担待也吃不了亏。

一切安排周全了,新洋抬头瞅了瞅那根细如发丝的线,他抿了下嘴,把两头绑着砖头的绳子高高抛向天空,两块砖头像变戏法式的,在接近线的时候自如展开,中间的绳子不偏不倚正压在线上,绳子坠地,我和新洋跑上前,扯断线一人抻着一头逃之夭夭。

这次作案十分成功,收获也是大大的。不但弥补了昨天的损失,而且还有很大盈余。

新洋撇东西准,我最有体会,因为我曾深受其害。

记得小学最后一个寒假是最轻松的,学习小组形同虚设,寒假作业留如未留,小伙伴就是一个字:玩!两个字:疯玩!春节前下了场大雪,年后气温回升,那雪软绵绵的,一攥一个团,打雪仗是再好不过了。

我、新洋、老久、铁广鸣、李金瑞、赵启华在马路上打起了雪仗。新洋和老久、李金瑞一伙,打了一会儿,我们仨就居于下风了。我仨儿组织反击,我低头攥了个雪球,刚一抬头右眼就被新洋撇的雪团击中。当时眼睛就充血了,眼眶也青了,眼睛疼得睁不开。新洋歉意地一个劲儿地说,对不起,对不起,没想到撇这么准。

母亲下班看我眼睛肿了,带我去二门诊看眼睛,戴了三天眼罩才消肿。后来看视力表左眼1.5,右眼1.2,直到现在右眼视力也不如左眼。这里没有怪罪新洋的意思,也许天生右眼就不如左眼,也非没有可能。

还有一次更是吓人。那是72年初夏,我们还在146中学那趟平房教室上课。那天放学后,我刚走到操场上,后右脑勺被半块砖头重重一击,尽管当时两眼直冒金星,我还是本能地回头看,新洋呆呆地看着我,他知道自己用了多大力气,只是没想到真的砸到了人脑袋上,这要出什么后果他也担待不起。

新洋连忙跑上前问,「有裕,你你没事吧?」当时脑袋嗡嗡的,我摸了下后脑勺,还好没出血,但右侧跟左边比,有点凹陷。赵启华埋怨道,「没事瞎撇啥,这要是把脑袋打坏了咋整?」新洋还是那句话,「没想到撇这么准!」

男孩子好舞枪弄棒,打打杀杀的,但那时没有仿真的玩具手枪。同院的小明父亲是木匠,给他做了把木头手枪,虽然很逼真,但也不能射击。当时有一种玩具替代了手枪,满足了男孩子的射击欲望,那就是现在很少见到的弹弓子。弹弓子的做法是这样的:把一根铁丝(最好是镀锌的那种)弯成「V」字型,「V」的下半部弯曲成弧形做手柄,上边两侧向外弯曲两个「小耳朵,用来扎系胶皮,然后找一块皮子剪成椭圆形,并在两边各抠一个小孔,做弹囊,最后用两根胶皮把弹弓架和弹囊连接在一起,用铜丝线扎紧绑好就成了。子弹就是路边的小石子,后来我们嫌拣小石子费事,就把打煤坯用的黄土和泥搓成一个个小球,晾干后揣在兜里当子弹,用起来很方便。

我的第一弹弓子是父亲帮我做的,胶皮用的是废旧的自行车里带,并用当时女孩子系头发的塑料头丝绳把手柄部位缠了起来,不但显得美观,主要是用起来舒适不磨手。父亲还对我约法三章:一不准射人,二不准射别人家玻璃,三不准和小朋友互射。应该说弹弓子这种游戏是有一定危险性的,玩不好容易伤人,父亲的要求一点都不过分。小朋友们因不小心而击碎邻居家玻璃的事时有发生。玩了那些年弹弓子,我没给家里闯什么祸,惹什么事,这得益于父亲提前给我打了预防针。这个游戏的好处是能锻炼孩子的瞄准射击能力,靶子的高低远近,力度的大小,有时还要考虑风的干扰,真要想击中一个物体也不是件容易事。后来从一本杂志上得知,我国第一个奥运冠军许海峰就是玩弹弓子的高手,因为射的准而被启蒙教练相中,为国家赢得了莫大的荣誉。

为了提高射击的准确性,过过射击瘾,我和新洋、老久等小伙伴儿放学后,常常来到铁路北的空地,瞄准树上的麻雀练射击,一弹射出,惊飞树上的麻雀,只见树叶飘飘落,不见麻雀被击中。新洋说,咱们几个同时射击,瞎猫碰死耗子,说不定能射中一只麻雀。随后我们七八个弹弓子一齐瞄准一颗树上的麻雀射击,一二三,射!七八颗石子齐向树上飞去,真赶巧就射中了一只。那只麻雀翅膀受了伤,掉在了地上,我们向树下跑去,拣起了那只可怜的麻雀,它那双小眼睛惊恐地看着我们,扑楞下翅膀想飞。唉,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对不住那只麻雀,毕竟是一条活生生的生命啊!

在这些小伙伴儿中,新洋射击最准,他用弹弓子击伤过一只飞翔中的鸽子。这个难度是很大的,既要掌握鸽子的飞行线路和速度,又要设置提前量,差之毫厘都不能命中。我直到如今也搞不明白,新洋是怎么计算出来的,难道只是凭感觉,那他的感觉太好了,没从事射击职业都可惜了。

玩弹弓子的好处是能锻炼孩子的瞄准射击能力,靶子的高低远近,力度的大小,有时还要考虑风的干扰,真要想击中一个物体也不是件容易事。

时光如梭,岁月蹉跎。50多年过去了,回想往事仍历历在目,感谢那些老游戏陪伴着我们一天天长大……

(文/万有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