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育儿

你鸡对娃了吗?盘点历史上的「四大贤母」,见证智慧的鸡娃大法

2024-03-28育儿

鸡娃妈妈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或者网络上,俯仰皆是。她们鸡血,高知,理性,消息灵通,执行力强,对孩子的成长与教育360°无死角陪伴,绝不允许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事实上,鸡娃妈妈并非我们今天所独有,在我国历史上每朝每代都不乏其人,其中最出名的有四位,孟母、陶母、欧母、岳母,她们因为卓越的见识与方法,培养出杰出的人才,历经千年依然稳居鸡娃妈妈榜单前四名,被尊称为中国古代「四大贤母」。

1、孟母:最懂学区房的妈妈

孟母仉氏,是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的母亲,以母教有方著称于世,民间称颂她是「中国最伟大的母亲」。

我们小时候读【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的就是「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

孟子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孟子和母亲仉氏二人,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孟母每日烧饭洗衣,操持家务,日里除了织布,还要督促孟子学习。

最初,孟子家住在墓地附近,周围常有哭丧、出殡的人。小孟子见样学样,也模仿着大人的样子玩出殡的游戏。孟母见了摇头叹息:这哪里是教养孩子成长的地方啊。

孟母带着孟子,搬到一个街市旁居住。街市上每天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小商小贩叫卖声不止。孟子耳濡目染之下,又学起商贩讨价还价的样子。孟母于是再次搬家。

母子二人来到学堂边居住。学堂里每天进出的都是知书识礼的文人,好学的孟子也学着读书行礼。孟母甚是欣慰,最终定居下来。这就是「孟母三迁」的典故。

孤儿寡母,搬一次家绝非易事,而孟母竟搬了三次家。因为孟母深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今天大家追捧学区房也是这个道理。

孟母「断机教子」的故事,发生在孟子上学堂读书之后。据说一次未到散学时间,孟子便提前回了家。孟母默然不语,当着孟子的面,抓起剪刀,咔嚓一声就剪断了织布机上的布。

孟子问母亲为何这样做?孟母说:「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

面对孟子逃学,孟母没有暴跳如雷,没有棍打口骂,而且以「断机杼」这样特别的方式告诉孟子,学习犹如织布,务必要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

孟子深受触动,从此以后发奋读书,最终成为继孔子之后的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2、陶母:最懂为人之道的妈妈

陶母湛氏,东晋名将陶侃的母亲,也就是陶渊明的曾祖母,她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又一位有名的鸡娃妈妈。

陶侃自幼丧父,陶母以纺织谋生,供陶侃读书。她时常教育陶侃,一个人要爱惜光阴,胸怀大志,又教诫他务「使结交胜己」。

陶侃有位同乡范逵,在当地甚有名望,被举荐为孝廉。有一次,范逵与随从人员马匹投宿到陶家。当时正值天寒地冻时节,陶侃家里却家徒四壁,缺衣少食。陶母私下对陶侃说:「你只管宽心接待客人,我自有办法。」

为招待范逵一行人,陶母剪掉头发,拿去街市上卖钱后买米买菜,又砍下半截柱子烧火取暖,炕上的草席也剁碎了来喂马。

范逵为陶母的盛情款待而感动,又非常赏识陶侃的才智,他对身边人说:「非此母,不生此子。」

陶母截发延宾的事儿,当时在乡里传为美谈。后来,在范逵引荐下,陶侃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

【世说新语】记录有一则「封坛退鲊」的典故。陶侃在浔阳任管理河道及渔业的官吏时,曾经派官府里的差役,把一坛糟鱼送给母亲。陶母问来人:鱼是哪里来的?差役回答说:官府的。

陶母当即将送来的糟鱼封好,交还给差役,写了一封回信责备陶侃,信中说:「你身为官吏,却用官府的东西赠送给我,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徒增我的忧愁啊。」

收到母亲来信,陶侃深感愧疚,自此再不敢这样做事。

陶侃一生历任长吏、太尉、都督大将军、封长沙郡公,长于吏治,清正廉洁,美名远扬,陶母的教导居功至伟。

3、欧母:最懂教育的妈妈

「事业三朝之望,文章百世之师」,苏东坡这一句称颂的是欧阳修在政治、文学中的卓越成就。

作为政治家,欧阳修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兵部尚书。他喜好奖掖后进,像苏轼兄弟、程颢、王安石、包拯、司马光等人均收到他的提拔栽培,堪称千古伯乐。

欧阳修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以文章负一代盛名,名列「唐宋八大家」和「千古文章四大家」中。史学方面,他以独到见解,开一代新风,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宋仁宗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连仁宗皇帝都忍不住要问,像欧阳修这样卓越的人才,是如何培养出来的。

欧阳修并非横空出世的巨星,他所有成就的起点,离不开一个伟大母亲的付出。

四岁时,欧阳修父亲离世,生活的重担全落在欧阳修母亲郑氏身上。郑氏出身贫寒,只读过几天书,但她勇敢地迎接命运的挑战,一边勤俭持家,一边教养儿子。

欧阳修童年,是伴随着母亲那些讲不完也听不厌的做人的故事度过的。郑氏教导他,做人不可随声附和,也不要随波逐流。

等欧阳修到了入学的年龄,郑氏想让儿子读书,可惜家中穷困,买不起纸笔。有一次她看到池塘边的荻草,突发奇想,如果用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不也很好吗?

于是她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开始教欧阳修练字。欧阳修跟着母亲的教导,在地上一丝不苟地练字,日积月累,识字量远超同龄人。这就是后人传为佳话的「画荻教子」。

欧阳修二十三岁时高中进士,为官之后,郑氏又教导他向父亲学习,做廉洁奉公、不谋私利的清官。她告诫欧阳修说:对于父母的奉养不一定要丰盛,重要的是有一颗孝心。自己的财物虽然不能布施到穷人身上,但一定要心存仁义。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导师。正是因为郑氏作为母亲的深远见识,我们的历史上才出来欧阳修这样名留青史的千古风流人物。

4、岳母:最热血的妈妈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母亲姚氏,又称姚太夫人,她在国家危亡之际,励子从戎,精忠报国,被传为佳话。岳母在民间声名与孟母不分伯仲。

岳飞出生时,正逢金人进犯中原。姚氏望着襁褓中的孩子,希望他将来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恰巧有一群大雁飞过,姚氏脱口而出:「孩子就叫岳飞吧。」

姚氏出身乡野,识字不多,却是一个为人刚直、思想开明的母亲。她从小就教育岳飞要学会承担各种苦难,而且要能成为一个刚直不阿的男子。

在姚氏的教导下,岳飞严于律己,习得一身好技艺。他先是随汤阳枪手陈广学「」主技」,后随同乡人周侗学骑射,继又攻读【孙子兵法】,可谓是文武双全。

靖康元年,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却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岳飞毅然告别妻儿老小,从军出征。

临行前,姚氏问岳飞:如今国难当头,你有何打算?岳飞坚定地说:前线杀敌,尽忠报国!

对于岳飞的回答,母亲姚氏甚是欣慰,因为「尽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于是她把这四个字刺在岳飞背上,让儿子永远铭记在心。

这就是「岳母刺字」的故事,岳飞满怀尽忠报国的热情,南征北战,驰骋在抗金的战场上。他屡战屡胜,收复大片失地,以至金军哀叹:撼山易,憾岳家军难!

岳飞作为一代抗金英雄,为历代人民所敬仰,而培养出这样儿子的姚氏也同样被后世称颂赞扬。

岳飞是彪炳史册的英雄,岳飞的母亲是英雄的母亲,被世代颂扬。

中国古代「四大贤母」,绝对是鸡娃妈妈里的巅峰,她们没有逼着孩子学习吹拉弹唱,没有盯着考卷上的每一分,没有简单粗暴的棒头教育,她们更多的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智慧地教育孩子怎么去做一个有高贵品格、有远大志向、有家国情怀的人。

今天为人父母的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无论鸡与不鸡,我们都可以在「四大贤母」的动人故事里学习到智慧的育儿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