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育儿

扬起家庭希望的风帆ーー家庭治疗师答家长问

2024-02-23育儿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写在前面的话——

点亮一盏灯,温暖一家人。

爱是一段旅程,我们用「心」慢慢走……

作为一名家庭治疗师,我最主要的工作就是陪伴儿童青少年还有他们的家庭,一起努力走出当下的困境。


来到我这儿的孩子们,无一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学业上的困难,人际上的挫折,破碎的家庭关系,剧烈的亲子冲突,又或者是厌学、抑郁、焦虑、自伤甚至自杀 ……有时还是多种困境的碰撞叠加 。在这种情况下,承受痛苦的不仅仅是孩子,还有他们的父母,是家庭中的每一个人。整个家庭都陷入了漩涡,难以自拔。

从事心理工作十多年来,与数千个家庭一起工作,看过很多家庭的伤痛,身体的病痛,还有那些难以自愈的心理创伤……帮助他们重新找到希望与光亮,是我们一同奔赴的远方。

今天我试着把工作中一些经验和感悟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帮助到更多的孩子与家庭。当然,我给出的并不是标准答案,也不是唯一答案,而是在我的临床经验中,绝大多数时候能够对家庭和孩子有用的一些理解与尝试。

「问题一」

孩子总是玩手机,怎么办?

大家之前是如何应对这个问题的呢?比如说,严格控制手机的使用时间;通过做家务、运动或成绩进步来换取「手机自由」;引导手机的正确使用范围等等。应对的方法有很多,只要对您的孩子有用,都可以为之一试。

有趣的是,曾经有个小病人在父母面前说:「你们不让我玩手机,你们也不能看。」此刻轮到了父母面露难色。

的确,当今时代几乎每个人都离不开手机,工作、生活、学习,手机是重要的媒介。正确使用手机,充分发挥它的工具性,可以帮助孩子们社交、学习,所以也不必一提到手机就如临大敌。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手机,减少手机对孩子健康的损害才是现实的可行之道。

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订立手机使用的家庭规则,家庭成员共同遵守,相互监督,完成之后还可以有一些小小的奖励或者庆祝活动 。在这里想提醒一点,无论是订立手机使用规则、确定家务分工、制定学习计划等等,全家人一起参与讨论是非常重要的。

尤其要让孩子也参与其中,每位家庭成员都有一票表决权,这样不仅会让孩子感受到充分被尊重,也有助于孩子发展出更好的自觉性和掌控感。发展孩子的自主意识,是成长过程当中关键的一环。为自己的行为与承诺负责,也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一部分。

此外,我向来不主张家长采取过于激烈的方式来管理孩子使用手机,比如断网、没收手机、甚至打孩子……这可能会导致更加激烈的亲子冲突,需要更长的时间和努力来修复疗愈。

在这里还想纠正一个 常见的误区 ,其实很多孩子使用手机并不一定是手机成瘾或者痴迷游戏,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有的孩子是在现实中遇到了人际交往方面的困难,想在虚拟世界中寻求心灵的寄托;有的孩子不知道该做什么,只好玩手机来打发时间;也有些孩子是因为患上了抑郁、焦虑,导致了学业的困扰,通过手机回避困难,放松自己……

可能的原因有太多种,理解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而不是只盯着所谓的「我的孩子总是玩手机」这一表象。

试着再把思路拓宽一些,着重丰富孩子的兴趣爱好,尽可能充实日常的生活安排,增加一些运动比如羽毛球、足球、跑步等等,当孩子从事这些活动时,使用手机的时间自然会随之减少,也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重要的是发掘孩子的兴趣点在哪里 。

「问题二」

孩子不肯和我们交流,怎么办?

与孩子合作对话,是家庭治疗师最常做的事,可是这件事却难倒了许多家长。在心理门诊,有时候孩子会让父母离场才肯开口说话。有时父母很为难地问:「孩子不肯跟我们交流,总是把门一关,自己待着」,「跟同学在一起玩的时候好好的,跟我们就跟换了个人似的」……诸如此类。

其实答案很简单,和孩子沟通的前提是,问他们想要什么 。就像心理治疗师在首次访谈时总会问来访者咨询的目标是什么,如此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而不是强调我想给你什么。

我经常会对我的来访者或者来访家庭讲:「只有你(们)最了解自己和家庭的情况,我需要向你们请教,与你们合作,才能帮助你们一起去解决问题。所以我们是一个团队。我可以为你们当一面镜子,帮你们看看家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也可以为你们提供专业的反馈和支持。但是,需要你们每个人的合作。」


当听完这番话,往往家庭的改变动机就被激发了,充分调动每位家庭成员的积极性,充分尊重孩子,同时也尊重父母,与家庭一起期待改变的发生。

还有一条与孩子沟通的路径,就是拓宽对「沟通」本身的认识 。有的家长会认为,只有和孩子谈心才算是沟通。其实沟通的内涵远比面对面聊天更加广泛。与孩子一同出游,玩亲子游戏,一起踢球、爬山,参与孩子喜欢的运动或者加入孩子的兴趣爱好,这些都是广义上的沟通,而且往往能够轻松破冰。

「问题三」

我的孩子被诊断抑郁,

可不可以不吃药?

在心理治疗门诊为患者做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强调遵医嘱的重要性。精神科医生的诊断与评估对于孩子的康复至关重要。患者及家属务必要遵医嘱,在需要服药的情况下,按时服药,定期复诊 。

听起来简单,可是执行起来却可能遇到各种阻碍:孩子不愿意来,父母不认为孩子病了,不想让孩子服药,也不听医生的话,这些都是很大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孩子还存在自伤自杀的风险,保证生命安全是最首要考虑的问题。

我所接诊的孩子当中,以12-17岁的孩子最多,他们正值青春期发育的特殊时期,学业压力大,社会期待也比较高,加上抑郁和焦虑的诊断,他们自身和家庭所面对的情境就更为复杂。

有些家长担心药物的副作用,不肯让孩子服药或者擅自停药,导致孩子的病情被延误或是病情反复。也有的是孩子自己偷偷停药很长时间了,家长却不知情,单纯为了孩子的情绪波动而头痛不已……类似的情况有很多,所以每次治疗过程中,我一定会询问家长和孩子关于服药规律性的问题,也会查看他们的病历,确保他们按时到精神科复诊,听取精神科医生的建议。

也有相反的状况,例如某些轻中度焦虑、抑郁的患者,根据实际情况,医生可能认为不一定需要药物治疗,整个家庭的调整才是解题秘笈。这时,若父母认为只是孩子自己病了,否认父母和家庭可能存在问题且需要改变,希望孩子吃上药,认为吃上药就一切都好了,就会陷入另一个陷阱。

建议所有家庭成员,都学习一些精神心理疾病和青春期发展的相关知识,尽可能地理解孩子的情绪与症状,与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合作,共同为孩子提供支持。

「问题四」

家庭治疗,

是不是必须全家人都来齐?

作为一名家庭治疗师,我总是会邀请整个家庭一起参与治疗。从家庭系统的角度提供干预,期待使每个家庭成员都能受益。

但常常有家长会问,「医生建议做心理治疗,孩子就是不肯来怎么办?」这时我可能会建议家长先来。从专业上讲,孩子能来,效果会更直接、更显著。但现实情况经常是孩子无法参与或者爸爸、妈妈某一方不能到场,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使家庭治疗工作也面临着考验。

过去初做家庭治疗时,我会有一种理想主义:要所有家庭成员都到场,才能完成家庭治疗;现在我会接纳现实的不完美,无论谁来,我们总能做一些努力尝试,帮助这个家庭哪怕有一点点改变 。

如果孩子就是坚持不肯来,我不会勉强,而是不断地邀请孩子,同时通过支持父母去帮助孩子,让孩子觉察到家长的改变。了解孩子的情况,共情父母的焦虑,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我们总可以做点什么。

一方面,可以通过心理教育给予父母更多的专业知识,帮助他们识别孩子的症状,配合完成医嘱,促进孩子的康复;另一方面,孩子觉察到父母的变化,家庭环境的变化,他们自然会有所触动,并从中受益。


也可以通过家庭作业、写信、现场语音或者视频连线等各种方式,邀请孩子一起参与进来,让孩子感受到:无论他(她)来或者不来,他(她)都和我们在一起,我们都很希望他(她)能好起来。

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我不会责怪父母,也不认为「孩子生病都是父母的错」。孩子生病是父母最不想发生的事。我会和孩子,同时也和父母站在一起,努力去帮助整个家庭。

在孩子寻求治疗、逐渐康复的过程中,每一对父母都承受了莫大的压力和焦虑。因此孩子和父母都需要得到专业的支持。只有家长不焦虑了,才有可能营造一个更加宽松、接纳的氛围。

有位妈妈就曾特别有感触的说道:「我发现陪孩子心理治疗的过程,就是我不断想开的过程。」的确,抑郁、焦虑的康复是缓慢的,需要足够的耐心、希望与理解。从心理上接纳疾病,才能更好地与疾病共处,让生活逐渐回到正轨。

家庭是一个系统,每个人都好一点,家就好起来了。精神科医生与心理治疗师,都是家庭的合作者。我们也愿意做孩子与家庭的心灵护航者。只待门打开,心与心相遇的那一刻,一同扬起家庭希望的风帆……

注: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删歉。

作者:常蕾

北京大 学第六医院

编辑||何萤萤

排版||白羽

审核||西英俊

各位亲们,精神卫生系列科普动画表情包正式上线啦,大家用起来哦!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添加相应表情哦~

百态人生

心情万花筒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公事部

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公室

关注「畅聊686」,及时获取更多科普知识和工作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