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育儿

「一杯咖啡」激活大城慈善「微循环」

2024-08-31育儿

下周即将举行的今年上海慈善周期间,这间书房咖啡吧也将投身「一杯咖啡的温暖」公益活动。本次活动汇聚全市150余个咖啡品牌、近千家门店参与,每卖出一杯咖啡就捐赠一元钱,以支持流动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关爱公益项目。

长宁区伊犁路140号,通透敞亮的社区公共文化空间「融·书房」沿街而设。大学生志愿者小曹安坐于咖啡角,少有焦急的时刻。

店内客流量不大。点单后,顾客会耐心翻找书籍,选择临街窗户的最佳景观位入座。小曹则从容地搅拌、制作,彼此有默契地在书香中静待咖啡香。

既不必维持快节奏运转,也无需在市场激烈竞争中「卷」花样,有了社区资源扶持,这间嵌入社区的咖啡吧赢得了一票忠实拥趸,有了接驳公益的更多可能。

每周一,它与社会组织「蓝色港湾」牵手,为孤独症孩子提供咖啡师职业体验。当社区困难人群帮扶项目遭遇「资金缺口」,它又化身投资方,为社区基金会「输血」,也为街区焕新、社区困难群众帮扶贡献绵薄之力。

一杯咖啡,从社区的善意「微循环」起步,一路延伸至城市的公益共益。这正与9月5日即将施行的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中提及的「发展社区慈善事业」相呼应。「公益慈善不再是单向付出的‘眼泪慈善’,而是真正嵌入生活、人人参与的身边慈善。」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徐家良这样注解。

创设容器,挖掘「公益入口」

打理「融·书房」三年多来,主理人章雯吉对诸多「公益时刻」印象深刻。

有一回,她从家中匆匆赶到书房开门营业,邂逅了「意外之喜」。这是满满三袋由居民捐赠的旧书,书袋上没有落款,无法判断捐书人的身份。但章雯吉猜想,或许是哪位来电咨询过的社区爱心人士。

「你们书房可以捐赠旧书吗?」自书房开业以来,她将联系方式张贴在入口显眼处,此后不时收到类似的咨询电话。社区居民搬家、整理书架,都会第一时间联想到这处沿街的温暖书房,并将闲置书籍送到这里。

「社区公益需要创设更多容器。」在章雯吉眼中,社区居民有不少随手公益的需求,但以往,这些需求因种种原因未能得到有效满足,其中最常见的莫过于捐赠旧衣物的场所。但在旧衣物之外,居民们还有「花式」公益需求。

不只是居民,企业亦是如此。街区内的部分企业常设有公益项目,但在物质投入外,如何将品牌传播与公益慈善巧妙融合?坐落于黄浦区淡水路372号的「淮海家·零距离家园」也是一处社区公益载体。每周,辖区品牌企业马利都会资助「随手画」公益项目。市民以公益价格体验绘画,过程中随手消费的公益咖啡又可能用以资助社区困难群众。

「人人都可能成为资助者、受益者。」在章雯吉看来,一杯公益咖啡撬动起的正是善意「微循环」。

作为嫁接起「微循环」的重要载体之一,社区基金会已在上海生根发芽,去年实现全市各区全覆盖。来自市民政局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共有91家社区基金会,资产总规模约2.8亿元。

街区共益,公益融入生活

这杯公益咖啡,还能在更广阔的城市街区共益。

放眼申城,「星星的孩子」化身兼职咖啡师并不鲜见。然而,因种种原因,不少兼职咖啡师通常在企业内部咖啡吧面对限定客群。对于他们来说,想要真正融入社会仍差「最后一口气」。

正当社会组织「蓝色港湾」负责人寻觅场地之时,「融·书房」进入了视野。「书店咖啡吧的客源相对固定,没有早、晚高峰之说;店铺本身又在沿街,客源较广。」章雯吉这样解释。

体验者中,有个名叫天天(化名)的孩子令她记忆犹新。刚来咖吧时,天天的父母全程陪伴左右,一家三口的不安与忐忑肉眼可见。「或许是害怕出错,也或许是担心给他人添麻烦。」细心的章雯吉发现,每回活动结束,天天的母亲都会将吧台擦拭干净,以尽可能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

捕捉到对方的压力后,章雯吉选择后退一步,只静静从旁观察。数月后,惬意包容的空间氛围赢得了天天及其父母的信任。天天甚至主动提出「能否在有顾客时尝试制作一杯咖啡」。从职业体验到融入社会,这间开设于公共书房的咖吧成为重要纽带。

在徐家良看来,这一生动鲜活的案例彰显的正是「双向付出」的公益初心。公共书房没有亮出公益标识。或许,来此购买咖啡的人们只将其视作一间普通咖啡吧,也并不知晓服务者是孤独症患者。但在「确有所需」的公益互动中,双方实现了「平等给予」。

这也恰是上海慈善周举办三年来正在发生的新趋势、新变化。从社会组织主导的各类专业论坛,到积极撬动沿街小店、社区食堂等多元主体参与;从各类公益活动、项目到愈加清晰的公益品牌。「让公益慈善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认同,也让乐善好施的爱心不断丰沛上海城市精神品格的人文内涵。」徐家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