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育儿

NT值6.9孩子还能要吗?NT值超1.5男宝几率大?NT知识早学早受益!

2024-03-26育儿

(图源网络,未允侵删)

翻看手机的时候看到疫情的时候关注的一个博主,当时她的孩子NT值高达6.9,医生让她转院到北京协和医院,但当时她身处疫区,医院不接收,无奈发到网上求助。

当时一度成为网上的热点,我关注了她,最后只知道协和医院联系了她,帮她办了转诊,孩子最终怎么样了,她没有再在网上谈及此事。

那么如果NT值超高,孩子到底能不能要,正常的概率到底有多大,我查了一下文献,希望给同样处在迷茫阶段的姐妹一个参考。

01NT值增厚真的就需要引产吗?

废话不多说,我们来看一个小规模数据,来自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遗传与产前诊断中心的520例因NT增厚而通过穿刺进行基因芯片分析的结果统计。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出, 即便NT值超过5.5,仍然有超过55%的孩子是染色体正常的孩子。

那么如果是染色体正常的孩子,NT值比较高,活产概率有多少呢?

根据国外针对1320例正常核型,但NT增厚(超过3.5mm)的单胎妊娠的回顾性研究,得出的结果令人惊喜。

在颈部半透明度为3.5-4.4毫米的组中,没有缺陷的活产几率为86%;

半透明度为4.5-5.4毫米的组中,没有缺陷的活产几率为77%;

半透明度为5.5-6.4毫米的组中,没有缺陷的活产几率为67%;

半透明度为>或=6.5毫米的组中,没有缺陷的活产几率为31%。

也就是说, 哪怕你NT值6.9,胎儿也有一多半的几率染色体正常,如果染色体正常,健康活产的几率为31%。

也就是告诉大家, NT值增厚只是告诉你有异常的风险,这不是诊断,更不是判决。

很多人想到这个医院这个医生检查增厚,是不是不太准,我要不要换个医生或者换个医院查一下呢?

其实,这个必要性不太大, 因为NT值一定会随着孕周变化,它是波动的,测量的时候取了最大值,再去测量意义不大 。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就是 等待进一步的检查确诊,比如唐筛,比如绒穿,比如无创DNA等等。

02NT检查还要警惕假性增厚

你一定不要僵化认为NT存在一个固定不变的标准值,在这里圈姐告诉你不存在!

不同的头臀长,NT值的标准范围不太一样。

NT检查一般推荐在11-13周进行,11周胎儿的大小和13周完全不一样,11周的厚度肯定比13周要小。

实际上,对于NT的测量, 应该按照孕周对应的胎儿大小也就是通过头臀长来比对。

将各个头臀长正常胎儿的NT值区间划分为100份,去除最小的五份和最大的五份, 取中间第5到第95百分位,即为该头臀长对应的正常NT值区间 ,常记为5th ~ 95th。

这样的计算方法就很好地规避了胎儿个体大小的差别,只要在这个区间,这就是一个正常孩子。

换句话说, 正常的NT厚度应该小于95th(读作小于第95百分位),如果NT厚度超过95th,则定义为NT增厚。

那么不同头臀长(孕周)对应的95th又是多少呢?

以下是Kypros Nicolaides教授在英国胎儿医学基金会(The Fetal Medicine Foundation. UK)发表的论文数据,该数据提供的头臀长与NT数值的分布情况:

上图横坐标为胎儿的头臀长,纵坐标为NT值,蓝色区域为正常NT值,所以NT正常值根据头臀长不同,是有一个范围的。

我来总结一下,NT 95th和头臀长大概是这样的一个区间:

所以, 大家在看到自己的NT值的时候,先来这里对照一下孩子的头臀长,然后再看NT值最大的安全范围,自己只要在这个范围,就不算NT增厚。

谈完大家最关注的NT与胎儿生命安全相关的问题,我们再来八卦一下目前很火的一个说法,NT值可以预测胎儿性别,这又是真的吗?

圈姐不信谣,也不传谣,一切我们都要从文献中找证据找出处。

03NT预测性别和想象中的不一样

翻遍了文献库,我只找到一篇有关NT和胎儿性别关系的文献,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我英语能力有限,搜索能力有限。

这是一篇2001年的多中心研究,纳入了12 189例孕妇,在妊娠10至14周之间进行了NT测量,这些结果已知正常。

结果发现, 女性胎儿的NT中位数(95%CI)为0.98,这明显低于男性胎儿NT中位数1.03。

并且研究者强调,10周时没有观察到性别差异, 但从11周开始观察到 ,最后研究者说上述发现没有明显的解释。

也就是说 NT值女性胎儿偏小,男性胎儿偏大,中位数是上面的数字,和我们说的1.5的截断值也并不一样。

我还找到一个国外NT预测男女的方法,这里也贴上来,供大家娱乐使用哈。

也就是, 通过尾椎处角度判断男女,看男孩的特征点与身体呈约45度角,而女孩的特征点几乎和躯体平行。

到底这两种方法预测男女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有多少,目前的研究很难说得清,但是我倒是发现了目前研究最多的预测胎儿性别的方法。

04准确度高达97.1%的性别预测方法

在怀孕后,很多家庭都想知道胎儿的性别,不排除有的是因为重男轻女,但更多的是好奇,当然也有一部分是因为与性别相关的遗传疾病。

目前研究最多的,也是在NT检查期间可以做的, 就是从生殖器到肛门之间距离测量,这个距离大小和胎儿性别关系极大。

这是一项前瞻性横断面研究,对111名单胎妊娠11至13周6天(CRL 45-84毫米)的患者进行了这项测量。

通过这项测量,研究者得出了一个截断值,4.8毫米! 也就是从生殖器到肛门之间距离,超过4.8的男性居多,低于4.8的女性居多。

这项标准的准确性有多少呢?研究发现, 男性的性别准确显示为76.7%,女性为97.1%。

这项研究还否定了胎儿性别与胎儿胎心率以及NT值的关系,认为胎儿性别和胎心率以及NT值无关。

最后,这篇文章得出结论,使用生殖器与肛门之间距离测量,在11至13周至6天的妊娠期中可以非常准确地检测性别。

通过这项测量可以看出,胎儿头臀长和妊娠周(GW)被确定为胎儿性别的非显著预测因子。

除了这项研究,我还发现了一个关于这种测量的回顾性研究, 如果一个研究能够有效,是能禁得住回顾性研究的考验的。

这项回顾性研究收集了313例沙特阿拉伯人群样本,这些样本都在孕三个月左右做过评估,出生以后看预测的准确性。

我简单说一下结论, 他们认为测量生殖器到肛门的距离在头三个月超声评估是可行和可靠的,它显示了性别之间的差异 ,但是没有产生很高的预测性。

也就是说,通过回顾发现, 这种测量方法是可行的,但是预测成功率比之前评估的要低一些,原因是不排除种族的因素影响。

在我们国家,在这个孕周是没有这项测量的,所以大家也不用纠结这项检查是否能适用于自己了,发出来只是为了让大家了解更多的一些预测方式。

总之,NT检查是胎儿早期最重要的一个筛查手段,如果发现异常,千万别慌乱,最大可能只是虚惊一场。

千万不要因为数值问题纠结,更要杜绝担惊受怕,因为你的任何情绪胎儿都能感知,不良情绪对胎儿只能起到相反作用,做一个坚强乐观的妈妈是宝宝最大的后盾!

NT预测胎儿性别在文献中也是可以找到依据的,但并非网传的1.5,大家可以根据文献数据猜测一下肚子里宝宝的性别,等生产的时候就可以开盲盒啦!

当然,我一向认为妈妈的第六感比任何预测工具都要准确,因为只有我们是和胎儿心心相印,心心相通的那个人啦,当然这些猜测都只供娱乐哈!

全文完!现在流量为王的年代,点赞量和在看量也是系统推荐重要的标准,所以如果您觉得圈姐写的还不错,希望动动您好看的小手,给我点个赞,如果您能转发到微信群或朋友圈,就会让更多孕育困难的小家庭受益,同时您也收获一份功德,谢谢您!

郑重声明

本账号发表的内容仅作为资讯分享,本账号不做任何形式的营销推广,文章观点不能直接用作医疗诊断或健康干预建议。在采取任何预防或治疗措施前,请与你的医疗保健提供者沟通。

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

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公众号

永远在意真实数据和文献论证

抱娃路上,我愿意陪你一起走过最无助的岁月

——THE END——

参考文献

[1]Outcome of pregnancy in chromosomally normal fetuses with increased nuchal translucency in the first trimester. Ultrasound Obstet Gynecol. 2001 Jul;18(1):9-17. doi: 10.1046/j.1469-0705.2001.00454.x. PMID: 11489218.

[2]The effect of fetal gender on nuchal translucency at 10-14 weeks of gestation. Prenat Diagn. 2001 Aug;21(8):627-9. doi: 10.1002/pd.118. PMID: 11536259.

[3]An appropriate way to predict fetal gender at first trimester: anogenital distance. J Matern Fetal Neonatal Med. 2019 Jun;32(12):2012-2016. doi: 10.1080/14767058.2018.1424131. Epub 2018 Jan 10. PMID: 29298531.

[4]Predictive value and reference ranges of anogenital distance for determining fetal gender in the first trimester: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Saudi Med J. 2021 Oct;42(10):1057-1064. doi: 10.15537/smj.2021.42.10.20210468. PMID: 34610998; PMCID: PMC9129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