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育儿

儿科医生说之儿童发热那些事(一)

2024-08-22育儿

时值夏季,最近因感染相关病毒导致儿童高热的病例增多,而发热也是儿科门急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发现很多家长对于儿童发热的认识和处理上还有很多误区和问题,今天给大家讲一下儿童发热的相关知识。

孩子出现呼吸道感染(包括上、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首要症状常是发热,出现发热,作为家长,又如何判断?

先要明确儿童发热的定义:

临床上将体温(常以腋温为测量)超过37.5℃以上(≥37.5℃),属于发热。 而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热一般都为急性发热(发热病程≤1周,下呼吸道感染如肺炎有的会发热时间较长); 发热根据温度不同,临床上分为 低热,中度发热,高热以及超高热。

觉得孩子发烧了,家长用手触摸孩子额头以及皮肤「感觉热」就认为孩子发热了,是极不科学的方法。明确体温,当然需要应用体温计测量。

临床儿科常采用体温计包括水银体温计以及电子体温计,最新的欧洲儿童发热指南建议 ,5岁以内儿童测量体温, 推荐测量腋窝下体温。不建议测量肛温和口腔温度。

选用体温计测量:

4岁以下婴幼儿,建议腋窝使用电子体温计。(水银体温计小年龄组测量体温不配合下易于使用中引发破碎,进而引发水银外漏和玻璃片损伤,而电子体温计和水银体温计测量腋温差异度很小,所以建议使用电子体温计)

4-5岁儿童,可以选用以下任意一种:

腋窝下使用电子体温计

腋窝下使用水银体温计

红外线耳膜温度计

5岁以上儿童建议应用水银体温计测量腋温。

注意:红外线体温计,测量额部体温不可靠,不能代表体表实际温度,不建议使用 。

确定体温,何种情况需要就诊医院?(具体如下,主要是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面色、皮肤颜色等)

儿童因呼吸道感染引发的急性发热大多数为良性的病毒感染,属于自限性疾病,就算不积极治疗,也可慢慢好转,对于发热的危险程度不高,生命体征相对平稳时可以观察。一般发热的病程3-5天,但因发热出现以下情况时,个人经验总结还是要去医院就诊:

发热的处理:

1.是否应用退热药?

孩子在家中出现发热,家长的处理一般有两种:应用退热药以及物理降温治疗。

先说退热药,主要作用是退热出汗。但很多时候治标不治本,很多时候可暂时退热或体温有所下降,但因自身感染炎症原因,一段时间还会升高。

但我仍建议儿童发热时应用退热药,其目的是:首先可缓解孩子因发烧引起的烦躁和不适感,让孩子可以舒服点:同时可缓解家长对孩子发烧的紧张感或恐惧情绪,让家长心理也可以舒服点。

还有部分发热的孩子体温可以骤升40℃以上,尽早应用退热药,可以更早降低温度(或减少温度上升的程度),减少高热持续时间,即降低出现高热甚至超高热引发的危险及并发症的概率。

(图上,部分6岁以下儿童,高热引发热性惊厥)

2.什么时候应用退热药?

(1)当发热的大一些孩子表现出头晕、头痛、四肢酸痛等各种不舒适,或是因发热引发烦躁、易激惹或疲倦乏力、情绪低落的时候,可考虑使用退烧药(确定孩子有发热,有以上症状下37.8℃至38℃即可应用,目的缓解不适感)。

(2)当家长对孩子发热的问题感到很紧张或很恐惧的时候,而且孩子腋窝温度

≥38.3℃,可考虑酌情使用退烧药。

(3)当孩子体温≥38.5℃,家长又不能有效评估孩子有无不适时,可考虑酌情使用退烧药。

(4)曾有过热性惊厥的孩子,体温37.8℃以上,个人建议尽早酌情应用退热药。

药物降温:退热药选择

(主要是两种儿童退热药,口服用药,一个是布洛芬,一个是对乙酰氨基酚)

应用退热药注意:

3月龄内的婴儿建议物理降温,尽量不应用退热药,但因高热不退,原则上也可以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但3月龄内的婴儿任何病都要看医生,尤其发热,用药前都要先咨询医生,不建议家属自行用药。

3-6月龄内的婴儿,也最好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的剂量,因为中国的对乙酰氨基酚混悬剂说明说只有1岁及以上儿童的剂量。如果你确信自己会计算的话,可以自己计算,口服对乙酰氨基酚的剂量为每次15mg·kg。(按体重来计算剂量比按年龄计算更准确)。

对于持续高热的孩子来说,必要时可以酌情交替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来退热(原则上不推荐交替使用,尤其小婴儿,如果确实高热持续的大孩子,以上交替使用需要遵医嘱,听取专业大夫建议),有研究表明交替使用两种退热药降温效果比只用一种退热药好些,不同两种药,间隔4小时可口服一次(体温大于38.5℃时),每种药24小时不超过4次。

发热家庭护理:(主要是物理降温,针对发热的三个时期,如下)

物理降温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热退后,同时注意补充水分、食物,体内丢失的电解质

补水和电解质: 儿童发热时因较高体温散热多,较正常时更多丢失体内水分,且应用退热药下出汗失水原因。所以需要积极补水,大孩子可以直接饮温水,小宝宝可以用专用喂药器(可选用退热药美林等滴管),一滴管一滴管喂(每滴管1-2ml),又能防止呛咳。补充电解质有时候可推荐电解质饮料,如果孩子可以喝水下,适当可以选择补充。

补充食物: 发热后宝宝消化功能弱,应给与易消化的食物,保证少餐多喂,最好选择流质饮食。尚未添加辅食的婴儿适当多喝奶及水,婴幼儿及年长儿可以喝米粥及少油腻的面汤。有条件可以购买口服液盐(ORS),尤其针对高热的,以及用药出汗较多的宝宝,可以直接冲水或加入流质食物中,既可避免孩子高热导致脱水产生,又能补充散热或出汗丢失的电解质及糖盐。

还有很多家属要问的问题,如孩子口服退热药后仍持续发热,不见退,什么原因?怎么办?如下可以解答:

最后重点强调几点:

发热儿童,尤其婴幼儿(5岁以内)应避免应用阿司匹林类药物退热,包括静脉以及肌注药物,如赖氨匹林,安痛定等,因其副作用大,还会对小孩子引发瑞夷综合征疾病。

应用布洛芬及对乙酰氨基酚时,同时注意一些儿童感冒复方药的应用,如臣功再欣,护彤,小快克等,其中已包含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成分,同时服用加大用药量,易引发中毒或不良反应。

不要一发热就主动要求医生给孩子打退烧针或挂水来退热,大多数急性发热只要口服退热药(美林、泰诺林)就可以。

中药注射剂有的甚至可能导致严重不良反应、出现过敏反应严重者甚至死亡,研究表明急性高热时应用此类药物退热效果有限(常见热毒宁、痰热清等),故针对急性发热中药针剂使用非必须。 。

地塞米松、甲强龙等激素虽退热效果好,但不要轻易使用,因其副作用大,也会掩盖病情(普通病毒感染所致发热慎用),只有在明确适应症下,高热全身炎症反应重的时候,在医生指导下才可酌情应用。

最后总结一下,发热的处理,有流程图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