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育儿

曾国藩谈家庭教育:不懂这些,再努力也是白费

2024-06-06育儿

在养育孩子的征途中,你是否遭遇这些烦恼:

孩子频繁遗忘物品 ,即便你的提醒不厌其烦,问题依旧循环往复;

面对挑战,孩子瞬间情绪泛滥 ,以泪洗面,难以自持;

行动迟缓,非得等到你声嘶力竭 ,孩子才缓缓行动,仿佛时间在其手中缓慢流淌。

在这个追求完美养育的时代, 育儿之路,布满挑战,成为每位父母必经的试炼场

有的父母能够巧妙化解育儿迷雾,而有的则在问题面前显得无助。

这一差异,实质上反映的是父母自身是否愿意投入努力与自我提升。

回望历史,有一位先贤堪称教育典范,其家庭教育理念被赞誉为「家训之巅峰」。

此人便是 曾国藩

近年来,郦波教授潜心研究曾国藩的教育哲学,凝练成果于【郦波解读曾国藩教子之道】一书中。

愿我们今人,亦能从曾国藩的智慧中吸取灵感,将育儿难题一一化解,共同绘制家庭的美好未来篇章。

专注于内心深处的宁静,深耕细作

曾国藩荣登进士后,步入翰林院,这对于一名出身乡野的学子而言,无异于至高无上的荣耀。初入翰林,他生活颇为悠闲,日子多半在玩乐中流逝。

彼时,他自视甚高,认为作为同窗中唯一的进士,占据翰林院这一显赫职位,已然是人中龙凤。

这让他易于因琐事与人争执,为贪杯中物而伤感情,甚至轻蔑他人,拒绝往来。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他察觉到周遭同事渐行渐远,且每位都散发出深厚的学识气息,这令他深感孤立。

某日,他恍如梦醒,意识到身为进士,自己竟对真正的学术及心性修养一窍不通,这是一大讽刺。于是,他决心拜师于理学大师唐鉴门下,恳求学问与修身之道。

在唐鉴的悉心指导下,曾国藩开始了疯狂阅读的日子,坚持每日记日记,练习静坐以修心。书籍启迪了他成为「圣人」的宏愿,日记成为了自我反思的镜子,而静坐则帮助他摒弃了浮躁与虚华。

随着内心的沉淀,曾国藩在诸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即便身处高位,忙碌在外,他也不忘关注子女的成长。

他坚守「日课十二条」,并为孩子们制定了「八宝饭」式的日常规范,不苛求成果的数量,但重视持续性的亲自实践。

当长子曾纪泽选择放弃科举,转而探索西方学问,在那个封建保守的时代,此举无疑将严重影响其仕途,但曾国藩非但没有阻拦,反而给予了充分的尊重与支持。

反观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让父母在面对孩子缓慢进步或叛逆行为时,内心难以平静。

遗憾的是,父母越是焦虑急躁,追求速成,孩子的反应往往适得其反。

教育之路之所以艰辛,或许正源于父母过高的期望与过度的控制欲,而这都需要一颗宁静的心来进行自我反省。

因此,成为从容不迫的父母,首先需从静下心来,深刻审视自己的内心做起。

于意志力上精雕细琢,磨砺决心的锋芒

父母的意志力,是子女意志力的基石。

家庭中,若父母对未来感到迷惘,这份不确定感也会悄然影响孩子,使其同样陷入方向的迷失。

身为孩子的首要榜样,父母的行为模式深刻地塑造着下一代。

父母勤于阅读,孩子们往往跟随其后;父母选择安逸,孩子也易养成惰性。

曾国藩以身作则的教子方式尤为显著,尤其是他戒烟的历程,成为了家庭教育的生动教材。

年轻时,曾国藩熬夜苦读,以吸烟缓解疲劳,久而久之,烟成了他不离手的伴侣。

校内禁烟的规定及个人圣贤理想的驱动,让他首次下定决心戒烟。

他通过摔碎烟具、更名「涤生」等决绝行动,昭示自己革新的勇气。然而,戒烟之路艰难曲折,多次尝试均以失败告终,直到自我反思:小事不能自律,何以成就鸿鹄之志?

历经十一年的不懈努力,借助公开承诺与日记监督的方式,他最终战胜烟瘾,这一过程不仅是对意志的磨砺,也是对下一代无声的教育。

他以实际行动证明,持之以恒,方能成就大事。

曾国藩的生活习惯,如静坐冥思、手不释卷,无形中为子女树立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正如郦波教授所言,人需经历磨砺方能锐利,意志力的锤炼便是人生的「磨刀石」。

成功者的背后,往往是无数次在意志力上默默耕耘的结果。

因此,具有坚强意志的父母,不仅自我要求严格,更懂得自律的重要性,不会一边沉迷娱乐一边要求孩子专心学业;

他们自主且目标明确,勇往直前的同时,也引领孩子向着光明与成长迈进。

这样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心灵茁壮成长的最佳土壤。

细酌情绪的微妙变化,修炼情绪的自我调控

曾国藩在青年得志,获咸丰帝青睐后,却因屡次直言弹劾同僚乃至对皇上有失敬之举,加之以父丧为由要求官职调整,触怒了咸丰帝,终致其兵权被剥夺,遣返回乡守丧。

归家途中,耳闻昔日下属仕途畅达,自己却困守家园,内心的愤懑与不甘愈发强烈,家中仆人、兄弟乃至弟媳均难逃其苛责,情绪陷入了低谷。

在这苦闷时刻,曾国藩偶拾【老子】【庄子】,书中哲理如清泉缓释了他的烦躁。

阅读之间,他开始深刻反省,意识到自身的傲慢与偏激。

重拾自我后,他决心收敛锋芒,遇事先自省,摒弃了以往的抱怨与急躁。

复职后,他彻底改变了骄傲多言、性情暴躁的形象,人际关系随之回暖。

面对弟弟书信中的不满,他耐心解释,尊重意愿,并赞其书法,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包容与细腻。

对于二子曾纪鸿的懒散与急躁,他没有厉声训斥,而是引导其每日精读十页书籍,并要求其作诗作文以供批阅,鼓励儿子探索学问之路。

当得知二子无意科举,他非但未怒,反而平静询问其兴趣所在,并聘请良师指导,体现了深沉的父爱与理解。

曾国藩有言:胸中常怀抑郁,怨天尤人,不仅难以在世间立足,更无益于德行修养,甚至有损身心健康。控制负面情绪,是为自己及身边人积累福祉的关键。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情绪的稳定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阳光雨露;在家庭氛围里,父母情绪的平和为孩子构筑了一方安心的天地。

注重情绪管理,这是父母赠予子女最珍贵的礼物,影响深远,意义非凡。

潜心钻研于知识的海洋,提升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郦波教授指出,孔子与儒家视学习为至乐之源,认为通过学习达成的自我完善,是无上的快乐与成就。

曾国藩对此有着深刻见解,他认为读书的目的归结为两点: 进德 修业

  • 进德 意味着持续的学习促使个人不断进步,让人生饱满无憾。他本人便是手不释卷的典范,即便身处军务繁重之中,依然坚持阅读。书籍赋予了他宽广的胸襟与高尚的品德,吸引众多英才聚集在他的周围。
  • 修业 则是指在特定领域深入钻研,以求在社会中立稳脚跟。曾国藩通过终身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政务能力。他不仅坚持每日修身的「日课十二条」,还确保每日阅读至少十页历史书籍,借古鉴今,在动乱时期规避官场风险,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智慧。
  • 他对家人的学习同样重视,鼓励并要求他们在学业上精进,尤其是倡导专精一门。

    曾国藩不仅频繁书信勉励兄弟子侄勤学、善学、深学,还慷慨资助他们接受更系统教育。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他不顾世俗偏见,鼓励并亲自指导二儿媳研读【十三经注疏】及【资治通鉴】,体现了对知识传承的平等与尊重。

    家庭中, 父母的终身学习与成长 ,为子女营造了最佳的成长氛围。

    父母的学习态度直接影响孩子,形成持续学习的家庭文化。

    在「拼爹拼妈」的时代,真正的较量在于父母自身的优秀程度。因此, 唯有家长不断学习进步,孩子才能在正确的道路上茁壮成长

    曾国藩有言: 人之成长,莫过于自教自学。

    曾氏家族繁星点点、世代辉煌,此乃得益于曾国藩对自我教育的执着追求。

    原以为,育子仅是无私奉献,而今悟出,其间亦是自我丰富之途。

    真教育,非单向传授,乃是于引导孩子时,自我探索之旅也。

    养儿育女,实为父母自我修养之深刻实践。

    唯有父母躬身自省,修身齐家,孩子自然茁壮成长。

    故,欲子女优秀,先自我完善,此乃家庭教育之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