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育儿

佑吾幼 | 高热40℃,退烧药不管用,该怎么办?

2024-07-04育儿

开栏语

【孟子】云:「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儿童健康心系千万家庭。广东省中医院儿科许尤佳、杨京华教授带领团队开设【佑吾幼】科普专栏,定期推送育儿保健、疾病防治等知识,为儿童健康保驾护航。

近期门急诊会接诊一些患儿,刚生病不到1 天,就出现了39-40 ℃的高热,服用退热药后体温下降不明显,3-4 小时甚至更短的时间体温又会再次上升。碰到这种情况,家长都会非常着急。


家长们最担忧的莫过于体温过高会引起惊厥,甚至会烧坏脑袋。

然而实际情况和家长的预想却不太一样。体温的高低和病情严重程度并不成正相关。 39 ℃和 40 ℃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家长们常常因为陷入这样或那样的误区,所以会非常担忧焦虑。本期内容由 广东省中医院儿科倪晓良医生来解答家长的疑问。


高体温会不会引起惊厥?

热性惊厥 的发生和 体温升高 有关系,但是和 体温高低 没有太大关系。


不少家长都认为高体温才会引起惊厥。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临床中接触到的热性惊厥发生时的体温,从37.5 ℃-41 ℃的都有。热性惊厥并非高体温独有。只要发热,都有可能会诱发惊厥发生。


发热时往往会经历这么一个过程,即体温上升期- 平台期- 下降期。简单举个例子,当孩子开始发热时,即进入体温上升期,从正常体温逐渐升高,当升高到某个温度不再升高时,就进入平台期,在平台期维持一段时间后,体温开始逐渐回落,就进入下降期。


热性惊厥多发生在红字阶段


热性惊厥,可以发生在上升期、平台期、下降期中的任何一个时间。不过临床中所见的热性惊厥急性发作,大多发生在体温上升期和平台期。

及时吃退热药

能阻止热性惊厥的发生?

不能

家长们寄希望于通过及时服用退热药能够阻止热性惊厥的发生。想法是好的,但是实际上几乎不可能达成。


再次强调一遍,热性惊厥的发生,和体温升高有关系,但是和体温的高低没有关系。即便服用退热药,也无法阻止可能发生的惊厥发作。


体温升高后,如果没有达到某个体温点,即便服用退热药,也是降不了的。当体温在平台期维持一小段时间后,退热药才能起到较为显著的退热效果。在体温上升期服用退热药,阻止不了体温继续升高,更不可能在上升期将体温「打下来」。


至于这个平台期是多少度,每个人、每次发热都不同,无法预测,有时候可能是37.8℃,有时候可能是40℃。


高体温会不会烧坏脑袋?

单纯的发热 不会 烧坏脑袋!

人体细胞对高温的耐受温度极限,大概在41.2 ℃-42 ℃,如果这个温度持续较长时间,不光对脑细胞会有损伤,还会对其他脏器产生伤害。


什么情况下人体会达到这种极限体温?那就是夏季常见的重症中暑—热射病。在医学上这种情况称之为过热,和感染引起的发热机制不太一样。身体产热和散热机制失衡,导致极高的体温不能下降,从而引起全身脏器细胞损伤。


而一般的感染,很少能达到这样的极限温度。如果没有其他异常的表现,体温在41 ℃以下都是相对安全的,家长不必过于担忧。


注意,是很少,不是没有。一些重症感染,或中枢性感染,或感染诱发的异常免疫状态如免疫性脑炎,如果影响到体温调节中枢,也是有可能会引起极高体温的。而出现这些严重感染的情况,除了体温异常外,还会伴随有精神不好、口唇发白、惊厥、呼吸异常、皮肤花斑纹 等表现。 因此如果体温超过 41 ℃,或即便体温不高,但出现前面提到的异常表现,需要尽快就医。

面对高体温,家长该怎么办?


获取正确的体温

准确的体温值一般指的是核心温度,但是核心温度我们是测不到的,只能通过一些途径测量间接的反映核心温度,例如口温、肛温、腋温,临床常用的主要是测量腋温。


额温和耳温受环境、活动等情况影响较大,只能作为参考。当测量额温或耳温发现体温升高时,我们应当用腋温复测。同样,额温或耳温没有显示发热,也不代表就没有发热。


例如额温枪测量体温41 ℃,但腋温只有39.5 ℃,这时候是以腋温为准。又如一个孩子刚刚运动完,用额温或耳温枪测量体温37.8 ℃,这时候应该让孩子在室温下休息片刻,然后用腋温复测体温。寒冷的冬季及炎热的夏季,对额温、耳温的影响更大。


额温或耳温测量具有方便、快速的特点,适合在幼托机构、学校、医院预检分诊等场合进行快速筛查。当孩子生病,需要获取更准确的体温用以评估病情,建议使用腋温。只有当孩子确实难以配合腋温测量时,才使用额温或耳温测量。

吃退热药

体温下降不明显怎么办?

让家长感到焦虑害怕的,就是体温不降会不会烧坏脑袋、烧成惊厥,这一点前面已经讲过,不再赘述。


吃退热药的首要目的,并不是降体温!


你没看错,服用退热药的首要目的不是降体温,而是让孩子「舒服」。


现在能安全用于儿童的退热药有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 两种,这两种都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其抗炎的药理机理,具有解热、镇痛作用。「解热」只是其中的作用之一,更重要的作用在于「镇痛」。


当孩子出现发热,同时伴有头痛、关节肌肉疼痛,或周身酸痛乏力,小婴儿不懂表达,可能会表现为哭闹烦躁、粘人等,这时候服用退热药,就能用到其「镇痛」的作用,能让孩子舒服的度过生病的这个阶段。当孩子服用退热药后,上述这些不适感减轻、消失,孩子的精神状态恢复、能够再次嬉笑玩耍,或者能够安静入睡,那么服药的目的就达到了,不必追求体温要降到多少度以下。


所以当孩子有发热,同时伴有不适感时,服用退热药后家长要关注的主要是孩子的不适主观感受、精神状态等有无改善,体温能不能降、能降多少并不是主要的关注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不需要监测体温了,发热热势、对药物的反应等,对预测病原病因有一定帮助,条件许可的话还是要监测记录体温。

最忌「病急乱投药」

孩子都是家长的掌中宝,有点头疼脑热,家长肯定会有焦虑情绪。但关心则乱,这时候家长容易对宝宝做出错误的选择,例如一见发热就自行服用抗菌药物如头孢。大部分的感染都是病毒引起,抗菌药无效。而且抗菌药没有退热效果,抗菌药≠消炎药!


有些家长为了能快速降温,会两种退热药同时联用,这样做风险非常大,体温确实可能会快速下降,但也可能会导致休克。有些复方制剂也含有退热药成分,如果叠加使用,有可能会导致药物过量,严重的可能会导致肝肾功能衰竭。两种不同的退热药可以交替使用,但不能同时使用。


合理应用退热药


为了退热,家长常常会要求使用快速退热的方法,如打退热针或药物滴鼻等。一些看似有快速降温的药物,如 安乃近、氨基比林、赖氨匹林 等,因 药物副作用大 ,早已被禁用于儿童。像激素类药物,具有退热效果,但其退热机理是抑制免疫,虽然看似体温降了,却可能给入侵病原体一个疯狂繁殖扩散的机会,等药效一过,发热可能会以更迅猛的势头回归。而像中药羚羊角粉,性味寒凉,具有平肝熄风 、清热解毒的功效,对热性惊厥有一定的效果,但并非所有的发热都适合使用,滥用寒凉可能使正气更损,邪气入里更甚。

补充水份

反复发热,尤其高热,身体的显性和不显性失水都会增加。身体对水份的需求会非常大。因此需要补充充足的水份。充足的水份对退热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


补水不必讲究时机,只要孩子醒着,随时随地都可以补充。


补水的量则视情况而定,有些孩子在发热时口渴明显,喝水意愿强烈,那么单次即可给予100-200ml。但有部分孩子在发热期间消化功能减弱,伴随恶心、不欲饮等情况,那么就需要少量、分多次的补充。


可以选择口服补液盐、温开水、凉白开、淡盐水等。如果孩子口渴欲饮、口干舌燥等津伤表现明显的,可以用鲜榨果汁如苹果汁、雪梨汁等,或椰子水替代。如果孩子有舌苔厚腻、不欲饮水等湿气中阻的表现,可以用芦根茯苓赤小豆煮水代茶饮。


一般通过尿量、哭闹时有无眼泪、皮肤弹性等可判断孩子水份是否充足。


如果孩子出现较为剧烈的呕吐或腹泻,无法口服或口服无法满足液体需求,则需要到医院静脉补液。


小于1岁的孩子,尤其小于6月龄的孩子,如果出现发热,同样可以补水,但补水量不可过大,要根据孩子的需求、尿量、眼泪等情况决定,可采取少量、分次喂服,母乳喂养者可继续喂养无需中断,奶粉喂养则要考虑减量、冲稀。

比起降温,查找原因更重要!

体温就像一个警报铃,警铃响起,代表出现问题,但如果只是把警铃按掉,问题没有解决,没多久警报还会再响。得把问题找到,处理掉问题,警报最终才能解除。

能引起高热的病因很多,有感染性的,有非感染性的。就以最常见的感染举几个例子:


流感病毒

这是最常见能引起高热的病原了,起病即可高热,退热药效果不佳,高热可以持续2-3 天,第四天开始好转,如果没有并发症,一般发热在第5-6 天就结束了。抗流感药及对症的中药都能起到不错的缩短病程的效果。抗生素无效 。


腺病毒

近期常见的另一种病毒,发热特点和流感相似,但相对缓和,一些病例表现为扁桃体炎,血常规类似细菌感染血象,如果不做病原学检测,就会被当做细菌感染治疗,但青霉素类、头孢类等抗生素对腺病毒没有作用 。和流感一样,为自限性疾病,如果没有并发症,自然病程4-6 天左右就好了。


合胞病毒

歌神张学友,近期就是因为感染合胞病毒导致演唱会延期。在成人可能会引起重感冒症状,如失音、鼻塞等,而在儿童,合胞病毒可以引起更为严重的症状,如喘息。相对流感、腺病毒这类「毒王」来说,合胞的发热势头比较缓和,可能一天只有1-2 次热峰,一般在第2-4 天会出现高热。如果没有并发症,整个病程大概7-9 天不等。抗生素无效 。


手足口/ 疱疹性咽峡炎

最近多发的一类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发热一般不超过3 天,每个人的发热程度不同,有些类似流感,持续高热,有些则低热,甚至无热,但发热一般不超过3 天,口腔或手足疱疹一般一周左右可缓解,为自限性疾病,抗生素无效 。


猩红热

为A 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感染,有化脓性扁桃体炎 、皮疹等表现,发热势头不如流感、腺病毒一类的猛烈,如不经处理,热势会逐日升高,有些孩子可以仅有咽炎、皮疹的表现而没有发热。如果确诊,需要规范使用抗生素10 日。


……

有时候治疗方案可能很简单,价格很便宜,但寻找发热原因的过程却可能会比较曲折。像上面提到的这些病原,要确诊需要完善一些检查,如抗原、核酸,而这些检查阳性率又和发病时间、病毒载量、采样环节等息息相关,有时单次检查并不能得到真实的结果。

如果出现以下表现,要尽早就医:
持续高热难退,特别是体温有超过41℃的超高热;

持续低热,超过3天;

小于3月龄的患儿发热,无论体温多少;

合并较为剧烈的咳嗽、吐泻等症状;
出现不能用寒颤解释的肢体抖动;
出现惊厥抽搐;
出现精神状态不好、嗜睡,小婴儿不醒不吃不喝;
出现四肢冰冷、皮肤花斑纹,面唇色发白;
出现剧烈持续的头痛、频繁的和进食无关的呕吐;
呼吸明显增快、呼吸节律不齐等。

高热伤津:

表现为口渴、饮水需求大,口干舌燥,唇红干,无汗少汗,尿少尿黄等。

选用食药材:西瓜皮适量,芦根、赤小豆各10克,一小把大米。

煮法:将赤小豆、大米先煮(可用料理袋装),大火煮开后加入西瓜皮、芦根,水再次沸腾后关小火,再煮20分钟即可。最后可加入少许食盐。

也可用大家熟悉的竹蔗、马蹄或三豆饮 (黄豆、黑豆、绿豆)代替。


湿气中阻:

表现为口渴或不渴,但不欲饮,饮如恶心,饮水量少等表现。

选用食药材:芦根、茯苓、赤小豆各10克。

煮法:将药材放入水中,大火煮开后关小火,再煮20分钟。

也可用大家熟悉的三豆饮加赤小豆代替。


6月龄以上即可服用。如果合并有咳嗽、吐泻等症状,请咨询医师。

广东省中医院罗笑容、许尤佳名医工作室

岭南儿科杜明昭、 文子源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

儿科佑吾幼志愿服务队

供稿:「佑吾幼育儿科普」微信号

广东省中医院儿科 倪晓良

执行编辑:王军飞

审核校对:张靓雯

责任编辑:陈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