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育儿

【小蝌蚪找妈妈】:不合逻辑的三条「线」和一个「被改动」的故事

2024-05-30育儿

二年级的第一课是一篇经典老课文【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科学童话,挺有意思的,小朋友很喜欢看。

在讲授这节课的时候,我计划带领孩子们找到三条「线索」来把文章中的重要信息串联起来,让孩子们对「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有一个清晰的印象,并对「青蛙长什么样」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第一句:如何「找到」妈妈。

这是文中最明显的一句话。

在黑板上写题目的时候,在黑板最左边写上「蝌蚪」,最右边写上「妈妈」,中间写上「找」,就得到了一条很长的横轴。

小蝌蚪「找」妈妈,从鲤鱼到乌龟,最后与青蛙相遇的过程,都列在这个卷轴上,一目了然。

仿佛是一种「三部曲」的节奏,也对应着「三」在文学作品中的特殊存在。

一年级学过的【小壁虎借尾巴】和【小猴子下山】的故事结构也类似,小壁虎「三次」借尾巴没成功,小猴子「三次」扔掉已有的东西,小蝌蚪「三次」找妈妈。

但第一次遇见鲤鱼与两次遇见乌龟、青蛙明显不同,蝌蚪遇见鲤鱼时直接问「我们的妈妈在哪儿」,遇见乌龟、青蛙时急切地喊「妈妈、妈妈」,不符合「重复结构相似」的文体特征。

而且,与这个故事的原文相比,因为「选定的文本已被修改」,改动还是比较大的,所以这一点其实是不成立的。

第二句:「妈妈」长什么样?

在小蝌蚪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作者借用鲤鱼和乌龟的嘴巴,给大家讲述了青蛙外貌的四个特点——「四条腿、一张宽嘴、两只大眼睛、穿着绿色的衣服」。

表象特征的叠加,慢慢拼凑出「妈妈」的完整形象,无论对于「小蝌蚪」还是学习文字的孩子来说,都是一个从局部到整体的认知过程。

但这个线索被改得面目全非,毫无意义,我几乎无法在课堂上解释清楚。

课文中,小蝌蚪们明明认识「鲤鱼阿姨」,但在理解「迎」这个词时,却脱口而出「小蝌蚪们很着急,因为它们认鲤鱼是妈妈」,随后又意识到不对,赶紧改口说「哦,小蝌蚪们去问鲤鱼妈妈在哪儿了」。

不过很奇怪的是,小蝌蚪们的长相和鱼很像,难道它们一开始就不应该认鲤鱼是自己的妈妈吗?

然后鲤鱼说:「你的妈妈有四条腿和一张宽大的嘴巴。」于是小蝌蚪们看见乌龟就误以为是它们的妈妈了。这里假设乌龟具有「四条腿和一张宽大的嘴巴」的特征,这也是为什么它与上一段有联系。

可是可是,乌龟只有四条腿,而且嘴巴也不宽啊!

当我这么说的时候,我觉得有些牵强。

接着,乌龟又说:「你的妈妈有两只大眼睛,穿着绿色的衣服。」当小蝌蚪们再次见到青蛙时,它们认出了答案。

但是,这句描写青蛙的句子,在「穿着绿色的衣服」和「有一双大眼睛」之间加上了「露出它雪白的肚子」,未免有些突兀。

理论上来说,这个「雪白的肚子」也是青蛙的典型特征,为什么在之前的故事里没有出现呢?如果没有出现,为什么在后面对青蛙的描述中还要强调呢?

向孩子解释「从部分到整体」这句话很痛苦,总感觉哪里不对劲。

下课后,我按照记忆找到原来的故事,然后我就能理解其中的逻辑。

在原著故事中,小蝌蚪先是问鸭妈妈,得知「他的妈妈」有「大眼睛、宽嘴巴」,于是就把金鱼误认为是妈妈了。接着他又得知了「白肚皮」的特征,接着又把螃蟹误认为是妈妈了。在得知了「四条腿」的特征后,又把乌龟误认为是妈妈了。最后,他又得知了「穿着绿衣服、嘎嘎唱歌」的特征,这才找到青蛙妈妈。

这就是故事的逻辑,虽然人物众多,但一点都不杂乱,让人印象更加深刻,思路也更加清晰。

第三句:如何「成为」一只青蛙?

现在我们对青蛙妈妈有了清晰的认识,回到第一段,看看小蝌蚪的外貌特征。对比后你发现了什么?

这对母子看上去差别太大了!

问他们:「你是否经常听到别人说你长得像你的爸爸或妈妈?你和他们长得一模一样吗?」

孩子们都说不像,有的说眼睛像爸爸,有的说嘴巴像妈妈。不管怎样,孩子身上总有父母的基因,可小蝌蚪这个「宝宝」怎么跟「妈妈」差别这么大?怎么长大后就跟妈妈一样了?

继续在文中寻找这一行。

文中用「游呀游呀,几天后」等时间词语来体现小蝌蚪的成长过程,从「长出后腿」到「长出前腿」,再到「尾巴变短」,最后「尾巴消失」,完成了「超级蜕变」。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小蝌蚪们一直专注于「找妈妈」,完全没有意识到自身的变化。当它们听到青蛙妈妈说「你们变成了青蛙」,再低头一看,发现自己的变化好大,岂不大吃一惊?

再说了,如果这是一篇讲科学知识的文章,哪怕是童话,也得符合基本的科学常识,小蝌蚪变成青蛙要两三个月,找妈妈的过程也有点太长了。

原本的故事并没有那么夸张和离奇。小蝌蚪们找到妈妈的时候,还是小蝌蚪,于是好奇:「我们怎么跟你们长得不一样?」青蛙妈妈笑着给他们讲解了小蝌蚪在成长过程中会有哪些变化。短短几句话,就直接讲解了「变成青蛙」的过程,不用在文字里一个地方找,也不用一张一张拼凑图片。

最后一个「结」:课后思考题第二题。

首先问「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然后这个问题的方向就是「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把图片按顺序排列也是这次训练的目的。

可是,突然又有一个问题「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真是让人很困惑。

你让孩子重复什么呢?「找妈妈」的过程=「变身青蛙」的过程吗?「找妈妈」是建立在「从局部到整体」发现青蛙特征的基础上的,所以「变身青蛙」跟它没关系吧?

这是两种不同的逻辑。我觉得让孩子按照一个线索讲故事,然后根据另一个线索讲故事是非常困难的。

怎么说呢,可能是开学前两天天气闷热,再加上课后服务,实在是太累了,就只好抱怨,还觉得开心,就像是放松了一样。

我只是胡说八道而已,别当真,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