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养生

身体好不好,看鞋就知道?医生提醒:鞋底穿成几个模样,该留意了

2024-09-30养生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章大爷今年已经55岁了,他平时最喜欢走路了,只不过这天走着走着,他忽然感觉有个小石头硌了一下自己的脚,停下脚步,低头看了看自己脚上的鞋子。

这双鞋跟了他好多年,从早年还是车间工人的时候,一直穿到现在,他蹲下身子,仔细地观察鞋底的磨损情况,前脚掌的位置,已经磨得光滑发亮,鞋底的橡胶层几乎完全消失,只剩下薄薄的一层布料。

后跟的部分磨损得,也非常严重,尤其是 左脚的鞋跟 ,几乎已经磨平。

「这鞋子看来是该换了。」

他站起身来,继续慢慢地向前走去,但心里总感觉哪里有些不对劲,回到家后他坐在椅子上,脱下鞋子准备休息,没想到女儿看见了说:「爸,这鞋子都快穿成拖鞋了,你怎么还不换啊?」

女儿一边说着,一边从包里拿出一双新买的运动鞋递给父亲,「我知道你舍不得,但这鞋子真的不能再穿了,脚底都快贴着地面了!」

章大爷接过新鞋,看了看,又看看手里的旧鞋,满脸的不舍,他挠了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这鞋子跟了我这么多年,穿着它走路就像走老朋友的路,换了新鞋还真不太习惯呢。」

女儿一听,急忙拉着父亲的手,说:「爸, 鞋子穿成这样不仅对脚不好,还可能反映出你身体的状况呢,最近有没有哪里不舒服?走路的时候是不是感觉,脚底疼或者不稳?

章大爷摇了摇头,虽然嘴上说没事,但心里还是有些疑虑。

女儿见状,便拉着父亲坐下,耐心地解释起来:「爸,鞋底的磨损其实能反映出很多问题,特别是像你这样长期走路,磨损的部位不对称,可能说明走路姿势有问题。

再加上你这双鞋的鞋底磨得这么薄,长时间走路的话,可能会对你的膝盖和腰椎产生压力。」

亲爱的读者,为了带来更多优质内容,这篇文章中加入了5秒的广告,观看后即可免费阅读全文,您的理解是最大的动力~

听了女儿的话,章大爷有些迟疑,他低头看着那双旧鞋,虽然有些不舍,但还是点了点头,如今,章大爷依然每天早晨在小区散步,只不过,他的脚步比以前更轻快了,心情也比之前好了。

医生提醒:鞋子穿成这些样子,是该注意了

首先,就是鞋子的磨损。

鞋底的磨损,尤其是不同位置的磨损,可能是身体问题的直接表现,首先要明确的是,鞋底的磨损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它记录了你每天的走路姿势、站姿,甚至是你身体的一些不平衡状态。

如果你发现鞋子的前脚掌区域,磨损特别严重,可能意味着你走路时,更喜欢用脚尖着地,这种走路姿势可能和踮脚行走有关,特别是在穿高跟鞋的女性中尤为常见。

这种姿势,会导致前脚掌承受过大的压力,长此以往可能引发跖骨痛,甚至导致 足底筋膜炎。

医学上,前脚掌的磨损还可能暗示着下肢肌肉的失衡,尤其是小腿肌肉的过度紧张,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感觉小腿酸痛,这可能和 前脚掌磨 损严重有关。

如果平时调整走路姿势,减少踮脚行走的习惯,可以有效缓解这一问题。

然后就是鞋底内侧,如果这个地方磨损严重,可能和脚的内翻有关,也我们常说的「扁平足」,扁平足患者由于足弓塌陷,走路时容易将重量,更多地分布在脚的内侧,导致鞋底内侧的过度磨损。

扁平足不仅影响行走的舒适度,还可能引发膝关节疼痛、背痛等问题。

如果发现内侧磨损严重,建议及时检查是否存在扁平足问题,并通过穿戴具有足弓支撑功能的鞋垫,或特制鞋子来缓解这一问题,相对地,如果鞋底的外侧磨损严重,这可能暗示着脚的外翻问题,因为脚部的力量,主要集中在外侧。

其次,鞋底被磨的很薄。

当你发现,鞋底被磨得很薄时,这不仅仅是鞋子的质量问题,也可能是身体健康的一种警告信号,鞋底被磨薄通常意味着,你的脚步压力分布不均,或者鞋子的使用寿命,已经超过了正常范围。

我们日常穿的鞋子,尤其是运动鞋和日常步行鞋,通常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缓震功能和支撑能力都会逐渐下降,如果你继续穿着这类鞋子,脚部就会承受更大的压力,导致鞋底磨薄。

当鞋底被磨得很薄时,最大的风险在于,它无法提供足够的缓震保护,容易导致脚底受伤。

尤其是在硬质地面上行走时,薄薄的鞋底几乎起不到任何缓冲作用,这会使 脚底的肌肉和骨骼承受过大的冲击力, 可能会引发足底筋膜炎、跟腱炎等问题。

此外,鞋底磨薄还可能导致鞋子不再稳定,增加滑倒或扭伤的风险,尤其是在湿滑的路面上,磨薄的鞋底几乎没有抓地力,这对于老年人和儿童来说,风险尤为显著。

为了避免鞋底磨薄所带来的健康问题,建议定期检查鞋子的磨损情况,并在发现鞋底变薄时及时更换,选择适合自己的鞋子,确保它们具有良好的缓震和支撑功能,也是保护脚部健康的关键。

最后就是,鞋子被撑大了,甚至漏洞。

比如说,当体重显著增加时,脚部承受的压力也随之增加,过大的压力会导致鞋子在日常使用中被逐渐撑大,特别是在脚趾和脚掌部位。

如果鞋子出现明显的变形,这可能提示你需要注意体重的管理,肥胖不仅影响鞋子的使用寿命,更会对脚部、膝盖、髋关节等关节部位造成过大的负担,增加骨关节炎、糖尿病足等疾病的风险。

另一种可能导致鞋子被撑大的原因,是足部的异常肿胀,足部肿胀可能是由于长期站立、久坐、饮食过咸、或者是一些潜在的健康问题,如心脏病、肾脏疾病等,平时还是要多注意的。

当然,鞋子的变形有时也与其质量有关,这个就和健康没什么关系了。

如果鞋子本身材料较差,缺乏弹性和支撑力,那么在日常使用中,很容易被撑大甚至损坏,这种情况虽然主要是鞋子质量的问题,但也提醒我们在购买鞋子时,要选择合适的材质和品牌,确保耐用和舒适。

对于已经被撑大的鞋子,最好的办法是及时更换。

还有一点,有的人鞋子会在中间弯曲处损坏。

鞋子的中间弯曲处容易损坏,这种现象,往往与我们平时的坐姿和 踮脚 习惯有关。

比如说跷二郎腿或者双脚交叉等坐姿习惯,这些姿势会使脚部长时间处于一种,非自然的弯曲状态,导致鞋子的中间部位受到异常的压力,最终引发鞋子弯曲处的损坏。

这种不良的坐姿不仅会影响鞋子的使用寿命,更会导致腿部血液循环不畅,增加静脉曲张的风险。

长期保持不正确的坐姿,还可能对脊柱、骨盆以及膝关节造成负担,诱发腰痛、膝痛等症状,特别是在办公族和学生中,长时间坐姿不正,容易导致下肢肌肉紧张和骨骼错位。

要预防鞋子中间弯曲处的损坏,首先需要纠正不良的坐姿。

尽量避免长时间盘腿或跷二郎腿,保持双脚自然平放在地面,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下肢的压力,对于坐着喜欢踮脚的人,建议减少踮脚的频率,并选择具有良好支撑力的鞋子,以分散脚部压力。

平时也可以通过足部按摩和拉伸运动,放松小腿肌肉,避免因过度紧张而引发的足部问题。

身体好不好,看鞋就知道?这种说法有点夸大

尽管鞋子的磨损情况,确实可以反映出一些身体问题,但通过鞋子的磨损,来判断整体健康状况,还是有些夸大其词,因为这只是身体健康的一个侧面。

身体健康状况,往往是多方面的,涉及到心脏功能、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多个系统,仅凭鞋底的磨损很难全面判断。

从医学角度来看,身体的健康状况还取决于很多其他因素,比如饮食、 运动 、心理状态、睡眠质量等,鞋底的磨损只是外在表现,无法全面包括这些内在因素。

而且每个人的身体结构和步态,都有所不同,即使是相同的鞋子,在不同人身上,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磨损模式,例如有些人天生扁平足或高足弓,这些先天条件,会直接影响鞋底的磨损,而这与他们的整体健康状况,并无直接关联。

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需要从多个维度综合考量,不同年龄段的健康标准和重点也有所不同,比如在儿童时期,身体的健康,主要集中在生长发育和免疫力两个方面。

父母需要定期带孩子,进行身高、体重、头围等生长指标的检查,以确保孩子在正常的生长曲线内,此外,儿童的免疫力也是关键,需要观察他们的饮食、 睡眠 、活动量以及患病频率。

这是因为,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营养和睡眠对于他们的身体和大脑发育至关重要,身高和体重的增长可以反映孩子的营养状况,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而免疫力,则和身体的防御机制有关,尤其是在抵抗常见病,如感冒和流感时的表现。

老年时期情况又不同了,身体的各项机能逐渐衰退,健康评估应更加全面,包括身体功能、心理健康、认知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老年人的体检项目通常包括骨密度、心脏功能、听力、视力、认知功能测试等。

这些生活习惯,伤鞋还伤脚,尽早改

不正确的走路姿势不仅会对鞋子造成损伤,还会对脚部、膝盖、腰部等造成长期的健康问题,下面这些要及时改:

1.外八字或内八字走路

是指脚尖向外,呈八字形的走路方式,这种姿势会导致鞋子的外侧磨损严重,同时也增加了膝盖外侧的压力,长期保持这种姿势,可能会引发膝盖疼痛、髋关节疼痛,甚至导致腿部肌肉不平衡。

这是因为,外八字走路通常与腿部肌肉力量不平衡有关,尤其是内侧肌肉相对较弱,导致外侧肌肉过度发力,这种情况,会对膝关节造成额外的扭转应力,增加膝关节软骨磨损的风险。

内八也是相似的,要及时纠正。

2.穿的鞋子不合适

穿不合适的鞋子,也是导致鞋子损坏和脚部健康问题的常见原因,不合脚的鞋子不仅会加快鞋子的磨损,还会导致脚部变形、脚趾疼痛、甚至出现拇趾外翻等问题。

尤其是鞋子过紧或过松,都会对脚部造成不良影响。

穿着不合适的鞋子,会影响脚部的正常生物力学,使得一些部位承受过大的压力,导致足部变形和疼痛,长期穿着高跟鞋、尖头鞋或过于平坦的鞋子,可能会增加足部疾病的风险,如跖骨痛、足底筋膜炎和跟腱炎。

所以选对鞋子,舒适是最重要的。

参考文献:

鞋底磨损与人体步态异常的相关性研究. 中华医学杂志 , 96(12), 852-855.

老年人步态特征及其对鞋底设计的影响.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 32(9), 1032-1035.

日常鞋底磨损与骨骼健康关系的临床分析. 中华骨科杂志, 36(7), 489-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