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推荐

盖碗不要再乱泡茶了,多加这一个步骤,能让茶叶变得更加好喝

2024-02-06推荐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上礼拜,有朋友给我们寄了几瓶鲜竹沥水。

冷链运输,快递刚拆开时,内部仍带着沁凉。

朋友说他们老家的后山有一大片竹林,前段他专门烤了几节鲜竹,得了好几瓶竹沥。

应对冬日的燥,除了喝茶,竹沥水亦有妙用。

闻言,便欣然收下了。

最早听到「竹沥」这个名字,感觉它像一首歌。

仅仅是念起,闭目遥想,仿佛面前已浮现万亩竹林。

郁郁葱葱,竹海潇潇。

赶上阴雨天,偶有雨水嘀嗒落下,风吹竹叶,泠泠作响。

此起彼伏间,能凑成一段乐章。

不过收集鲜竹沥,取得不是竹叶间的雨露,而是鲜竹汁液。

鲜竹子砍掉枝干,去掉竹叶,劈开架起。

底下燃起柴火,慢慢烘烤。

耐心等到两端慢慢有透明的汁液,逐滴逐滴落下,便用杯盏收集起来。

冬日,守在炭火前,静听竹液声声滴落。

闻声,心动,心底能遥想到远处的烟雨竹海。

围着暖乎乎的炭火,喝下一小碗带有烟熏味与沁凉竹林、竹叶香的竹沥水,喉咙爽利极了。

那一瞬,能让人感到满满的冬日幸福。

取竹沥水,讲究耐心,要慢慢沥干。

而泡茶时,同样有着沥干要求。

见过不少人在泡茶时,无视沥干,随便倒出茶汤后就放下盖碗,直接分汤饮茶。

殊不知,待在碗内多余的茶水,会坏了后续茶汤风味。

【2】

曾有茶友反映,为什么用盖碗泡白茶,感觉茶味会越泡越苦?

一开始,先从茶叶身上找原因。

但逐一排除下来,寻找无果。

因为同款茶,别人喝了都是连声赞叹,鲜爽醇和俱全,花香毫香盈然。

怎么换了人去泡,茶味风味相差这么大?

后来,再从泡茶过程找原因。

发现那位茶友在出汤时,角度不对。

注水结束,合盖出汤。

拿起盖碗倒出大量茶水时,全程出汤角度没有变动。

快速倾倒4秒、5秒茶水后,立马就放下盖碗,开始下一步的揭盖闻香、倒茶分汤……

这显然是不对的,因为从经验看,盖碗内剩下的茶水没有沥干。

保守估计,碗内起码剩留了十分之一,甚至更多的茶水。

相邻两道茶汤之间,会有一定停留时间。

揭盖趁热闻香,放在盖子后,和旁人交谈闻香感受,去掉了一、两分钟。

沸水刚泡出来的滚烫茶水,分入小茶杯后,静待晾至适口温度,期间也要等一等。

小口啜入热茶,细细品味,慢慢感受。

等到喉间的回味慢慢淡去,再继续喝下一杯。

要是在场喝茶人数不多,或者顾着闲聊叙旧,饮茶泡茶节奏放慢。

等到再泡下一道茶,期间要耽误十来分钟。

在这段「候场时间」内,待在盖碗内尚未沥干的茶水,早已大量诱导茶味物质浸出。

包括茶多酚、咖啡碱在内的系列茶味过量释放后,碗内残茶的滋味无比浓、酽、苦。

下一道再次冲入热腾腾沸水泡茶,也不能稀释对冲掉汤中当中的尖锐浓苦。

自然而然,就会出现越泡越苦,越泡越涩的问题。

同时,还会大大缩短一泡茶的冲泡次数。

原本能泡11冲、12冲左右的绝妙好茶。

囿于泡茶不沥干的拖后腿,勉力泡到六、七冲就变淡。

一桩桩,一件件看起来,细数泡茶不沥干的不足,直让人一声叹息。

【3】

快过年了,在传统观念里,年年有余是极好的。

但到了 泡茶时,可没有「碗碗留余汤」说法,这会拉低整泡茶的评分。

平日文章里,我们主张盖碗泡茶要快出水。

当茶味没有泡淡前,前6冲、7冲尽量动作加快,快速出汤。

但倒出茶汤时,除了讲速度,还要讲质量。

茶水倒出不拖泥带水,彻底沥干净。

用盖碗泡茶,茶水的倒出可分「三步走」 。

第一部分,瀑布状出汤。

大量茶水集中往下倾倒,好似一条瀑布般,迅速倾泻进入公道杯。

占到了整泡茶总量的七成(70%-75%)。

第二部分,水柱状急流。

茶水呈现柱状姿态,像是大雨那般,哗哗直下。

占到了茶汤的百分之二十(20%-25%)。

第三部分,则是小滴小滴的茶水,似烤炙开篇的鲜竹沥那般,滴滴落下。

这一部分占比较少,仅有总量的百分之五。

很多茶友只关注到前面两部分,却无视了沥干。

泡茶粗心一些的新手,更是看到茶水呈现细柱状流出后,就着急忙慌地放下盖碗。

这就导致,碗内的茶水没有彻底沥干。

余在碗底5%-10%的茶水量,看似不多,但带来的负面影响一连串。

会影响后续冲泡的茶味层次;

会导致茶味越泡越浓;

会严重折损耐泡次数……

不管是哪一点,都是好茶不可承受之重!

【4】

讲到盖碗泡茶的沥干,具体操作不难。

对照前面分享的盖碗出汤「三步走」,当你看到茶水呈现涓涓细流时,就该多留心。

此时切不可停手,而是追加沥干动作。

通过翻转手腕,利用手腕的巧劲,让盖碗出汤角度进一步倾斜。

当盖碗的碗底逐渐朝天时,待在内部的剩余茶水才能顺利「掀」出来。

又或者,暂时放下盖碗后,再拿起沥干。

转换角度,让待在碗内被层层茶叶阻拦的余汤,能顺利滴落出来。

倒出一冲茶汤后,如果觉得不放心,可重复检查。

拿起盖碗,往下沥出。

直到碗内「滴汤不剩」,再放下盖碗,继续下一步的闻香与尝汤。

通常,不同茶叶的沥干难度高低不等。

吸水性越强的茶,越讲究沥干。

冲泡白露茶、秋分茶、荒野冬片等叶片表面蜡质层明显的茶叶。

受到蜡质保护层影响,前两、三冲用沸水快速冲刷时,沥干过程倒也干脆。

如果碰到叶脉粗壮,吸水性较强的高丛水仙、老丛水仙、老丛铁罗汉等,它们的干茶条索被沸水彻底浸润后,会有部分茶水牢牢锁在内部。

沥干时,需要多停留一秒两秒,更能确保碗内茶水彻底沥干与甩出。

沥尽余汤,方能每冲都是新汤。

喝茶细品时,风味表现更优!

【5】

曾经对比过,盖碗冲泡与玻璃杯泡茶的不同。

得出的结论是,玻璃杯泡茶,相对会随心些。

因为玻璃杯泡本身,泡法要求就不如盖碗冲泡严格。

仅需少量一撮茶,加入八分满沸水,静置泡上一会,就可举杯饮用。

泡出一杯茶后,可以选择酣畅淋漓的一饮而尽。

直接喝完,特别解渴。

当然,也可选择趁热喝下一大半,剩下的茶水放在一旁。

等忙完手上的事情,已经过了大半个钟头。

杯底茶水凉透,且味道还泡得有些浓。

但这些凉透的浓郁底汤,再掺上热腾腾的沸水,也能得出不错的滋味。

有了底汤的帮助,第二杯「续水泡」,茶味不会太淡。

但是,用盖碗泡茶,要严控茶水的沥出。

按功夫茶的泡茶主张,盖碗泡茶可不是少量放一撮茶那么简单,而是精心搭配茶水比例。

逐次冲泡时,看重每一泡茶的风味演进。

沥尽余汤,滴汤不剩,才能呈现每一道茶水的完整风貌。

反观不沥干,喝到的茶汤滋味会越来越怪。

越泡越苦,茶味表现偏离正常轨迹!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