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推荐

石泉行(二)

2024-04-15推荐

从后柳到石泉大约三二十公里路程,大巴沿紫石公路一路向西,半个小时左右就来到石泉,泊车距离古城百米左右的滨江路停车场。

石泉老城和汉江搁一条滨江路,通向老城东门的小广场街边,着长衫捧着铜水烟壶汉子站在街边,悠闲的观察着过往的行人;占卜的卦师挑着赚钱的行当,静等愿者上钩的雕塑,把老城街肆场景一下就推到你的面前。

青石板砌的小广场,石板上刻出不同字样的百福图。

临近的青砖老屋,墙上钉一块告示牌,标注古城常态化民俗表演内容;汉调二黄,舞龙舞狮和县令审案等,时间定在每周五、周六19.30分。

从小广场走进东门坎,一条通向古城东门、宽五六米青石板铺成的街道。

青砖黛瓦,庭院古朴的短街道,土漆染黑的木板门墙,雕花小隔窗的格调,连同翘角的白墙屋山,依然保留徽派建筑旧时模样,

街前各家庭院门楼屋檐宫灯高挂,红火的年节氛围依然不褪。

短街向上一路缓坡,直通城门的石阶被无数人踩踏,变的光滑且凸凹不平。

洞开的城门上方,青砖楣头凹进的扇面框槽里,阴刻「远瞩金州」几个被红漆染红红大字。

有关石泉和金州的关联,据【魏书.食货志】载;北魏世宗延昌三年(公元514年),汉水流峪产黄金。官家在直州(石泉河谭家湾,现存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西汉鎏金包即出土于此地)置金城郡,为郡治所在,唐初又改「金州」。

城头高悬「远瞩金州」几字,有临城居高眺望金州的含义。

砖石磊砌的城墙,历经千百年雨浸风蚀雄姿威然。衍生的爬墙虎伸出倔强的根须,在城墙上留下一片狼藉。

排列整齐的城墙雉堞背后,矗立一座攢尖重檐八角城楼。

登石阶走进城门洞,贴近的洞壁上,立一扇内开硕大包铁城门。厚重的门扇铇钉鼓凸紧实,虽历经千年锈蚀,却依然完好无损。

穿过城门洞,沿左旁台阶登上城墙,地面一片狼藉,城头几个工匠正在修补被雨水侵蚀塌陷的空缺。

视频加载中...

矗立城头那座八角楼,周边八根廊柱支撑,画梁雕枋的大木作。中间隔出一间木作小亭,雕镂精细的木搁栅门窗,即便利人员出入,又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站在城头一览老街周边,城里城外尽收眼底。

下城楼走进老街,挨近街南一间「老法庭」,是古城当年承办民间法律的所在。

墙上钉一块「教场坝」文字提示,说是位于「关帝庙」东侧一块平地,是旧时操练和检阅军队的地方。

街边蹲一对老少乐雕像,手持铜烟袋的老者,像是在考那幼童作题。手持一截木棒的孩童,正伸手将答案写在地上。

不宽的石板街道,临街木门板墙,灰砖黛瓦。木柱撑起的屋梁门面,向外探出的屋檐为阁楼门庭遮蔽风雨。土漆的木门格栅,蒙上被岁月染黑的年轮。

街边坐在椅子上烧火的雕塑,是石泉人用吊罐烧水煮饭场景。

临街专设一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对外开放,馆内展示石泉人日常饮食菜肴样品。

门口放一对颇具江南韵味的彩狮,是石泉人传世的年节庆典重要行头。

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品,橱窗陈列一应剪纸泥塑木雕,都凝聚着石泉人民间艺术和智慧的结晶。

位于城门里东前街北侧的禹王宫,一院坐北向南的建筑, 始建于唐而兴盛于唐宋,是为纪念大禹治水功绩所建。

禹王宫临街庭院大门,一进两开门厅,门柱左右「云开汉水辉古月,西霽山城沐新杨」楹联,被楣头「惠泽桑梓」拢做一搭,随你揣测其中含义?

作为中华人文初祖,大禹不仅奠基中华第一代王朝(夏禹),制九鼎,不仅象征无限权利,也是抗洪治水的先祖英雄。

据文献记载,夏禹生诞于石泉,唐宋时所建禹王庙,祭祀夏禹帝即被列入国家祀典。唐玄宗新修【开元礼】还规定了祭祀祝文格式。

砖木结构的禹王宫正殿,青砖托起廊柱屋架,配以木雕格栅门槛,门首上方悬「禹王宫」竖额。左右门柱「疏九脉治三江造福万民,道百川归四海流芳千古」的楹联,柱上与挑檐间人物故事「雀替」,人物动态依然清晰可辩。

「雀替」是屋梁和阑额屋柱交接处承托梁枋的木制构件,最早雏形可见于北魏。那时它还只是柱上交托阑额的一根拱形横木,直到明代才广泛使用。此时「雀替」不仅在构图上有了改进,至清代便发展成熟为一种独具风格的构件。

三叠式封火马头墙头青瓦反扣,雕刻精细的墀(chi)头,炉口彩飾象征吉祥的「四君子」卷草图案。

 小青瓦罩顶的屋面,正脊用缠枝纹浮雕砖托起一朵宝相花。

三间正殿的禹王宫,石板铺地,殿前辟出一块天井,置一座大禹统领民众治水石雕。

天井两边各有廊坊一间,位于正厅大门檐柱,左右烫金楹联依然金光闪烁;「八年于外江淮河汉思明德,三过家门春夏秋冬见真情」。

门楣格栅框架上方,雕镂龙头纹饰的阑额,衬托人文故事情节。人物造型和马匹动态雕制精细,展现前人工匠超强做工技艺。

头戴冕旒、手持玉圭、身披朱雀双龙华衮大禹神像端立殿堂正中,左右应龙、赑屃(bixi)两个镇水神兽护法。

供奉大禹神像身后山墙壁和左右两侧墙壁,具都绘有大禹率民众治水的巨幅彩绘壁画。

因大禹治水劳苦功高,受舜禅让帝位,建立夏朝,和尧舜齐名,后人遂称之为「夏禹」。

夏禹最卓著的功绩是治理水患,又将中国版图划分九州,并铸造象征最高权利的九鼎。

靠近夏禹帝旁侧楹柱,那幅烫金楹联写的好;「治水引流流芳百世,勤心为政政顺千秋」,横楣匾额以「敷土功高」画圆。

正殿山墙彩绘壁画,以大禹穿梭江淮河汉间治水神姿为主体,衬以山水祥云白鹤,象征权利的铜鼎,展示大禹「治水引流、敷土功高、流芳百世」的功绩。

大禹治水13年,终于完成名垂青史的治水大业。

至今保存完好的彩绘壁画,记录民间遭受洪水之苦、和大禹日常生活点滴,并亲率民众开山引流治水,大战蛇身九首怪兽的画面。

五十年代时,每逢6月6这一天(据说是禹王生诞日),当地民众就会到禹王宫求雨祭祀。说来也巧,多数祭祀活动举行后,总有雨水降临,由是当地民众传言禹王显灵了。

禹王宫建筑古朴庄重,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和历史价值。2003年,禹王宫被陕西省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殿门庭设有解说大禹治水史事简介,其中「禹王宫」建造始末解说较为详尽。

靠近禹王宫东邻「江西会馆」,西邻「关帝庙」。

江西会馆又叫「江西庙」「江西同乡馆」,会馆的作用一来用于同乡议事和调解内部商业纷争,解决邻里不和、矛盾激化口角斗殴等。

二来用于联络乡亲、资助生活艰难的同乡所做的慈善义举,再而用来举办祭祀和朝拜活动。

明清时期,随着石泉商业经济发展,投身石泉的江西籍商人集资,在老城东门街西,于乾隆癸(gui)卯年建成「江西会馆」。

现存江西会馆主体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单檐硬山顶砖木结构,是在册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禹王宫西邻的关帝庙,庙前矗一鼎香炉,圆鼓的肚子凸出「有求必应」四个大字。

紧闭的庙门,左右廊柱书「赤面赤心扶赤帝,青灯青史映青天」楹联,形象诠释了关公生平事迹。

和禹王宫斜对临街前院,现存「古戏楼」,是石泉「汉调二黄」的演出场所。

「汉调二黄」是沿汉江流域流传的古老剧种,明清时期已流传石泉民间,也是陕西第二大剧种和京剧声调起源。

沿禹王宫院落围墙一周,墙面嵌贴刻有大禹治水图案的石板。图案沿袭禹王宫壁画内容,按比例复原,让更多人了解大禹治水的功绩。

史载石泉不仅产沙金,且有悠久的蚕桑产业。

1984年在石泉池河出土一条汉代鎏金石蚕,由此揭开古老的丝绸之路始点。池河谭家湾接壤子午古道,把石泉丝绸转运至长安,再远销西域。

临街靠近那间砖墙一角,凸出一牵马拉缰绳的汉子塑像,是马帮经水路,或转子午古道,把货物贩运长安远销西域的场景。

石泉老城东西一条长街,沿街一路分出多条街巷。北街毛家巷,南街李子园巷、小南门巷等等,还有一条通往文庙的黉(hong)学巷。

黉学意指古时官学,亦是文庙的别称。它是「庙学合一」制度的产物,也是儒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物化象征。

古时,古城黉学巷对面即是文庙的所在地,古文庙址如今是石泉城关一小校址。

向西一路走过肖家巷,来到东西南北通透的十字街头。

朝向路南立一座三门四柱的重檐牌楼,牌楼大额坊正面绘二龙戏珠图案,坊额书「赏石听泉」四字。

十字街头西南角,塑一组舞狮庆典群雕。

有关石泉舞火狮的传统,源于新石器时期。那时的石泉先民在劳作中时常与凶猛的野兽搏斗,人们崇拜和惧怕兽中之王,于是狮子便成了人们崇拜的图腾。

视频加载中...

古石泉人用藤条把茅草绑成狮子模样,用来震慑野兽和吓退邪魔。每逢节庆来临,人们便披狮皮舞狮头,用来驱邪祷求平安。

随着明清时江浙移民大量涌入,把南方的舞狮传统带进石泉,经过长期的交融磨合,逐渐产生一种兼容南北又别具特色的石泉火狮子。

每逢节日庆典和大型祭祀活动,舞狮者需提前要沐浴诵经、祈祷。舞火狮子须有烟花烘托,沿途官府商会以及各家庭院都要下帖请火狮子上门表演,依此求得五谷丰登,财源广进,阖家四季平安。

向南穿过牌楼,沿石阶走到路东,一座二层小楼,这里是石泉博物馆所在地。

刷身份证入馆,由前言叙说了解石泉所处地理位置,县名由来,以及史前人类活动遗迹。

沿展馆一路有实物陈列,亦有文字解说。了解新旧石器时代古人留下的石器遗迹,有关鬼谷子隐居石泉的传说和实景地。从石泉蚕桑产业的兴起,经过沟通南北的子午道远销西域,湖广移民来到此地生活历史,以及后来红军在石泉建立根据地等等内容。

展馆依据智圣鬼谷子隐居地拟景造像,展示石泉蚕桑产业分佈图,池河出土鎏金铜蚕造像等,让入馆游客通过实物文字,更多了解石泉过去现在提供依据。

展馆结尾,以回顾石泉红色往事,革命老区的峥嵘岁月为主题,解说石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境内先后有红25军、红74师和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等革命队伍活动。

此间许多当地青壮年纷纷参加红军和抗日游击队,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出的贡献。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