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推荐

诸子百家眼中的「生命思想」,你到底是属于儒家还是属于道家?

2024-08-30推荐

人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没有人能够决定自己的出生,我们的生命,都是被他人强加而来的,我们生来没有一个使命,没有一个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所以大多数人生命的本质,都是由社会环境,或人际关系,所赋予的一种生命的意义;这个意义是什么呢?它可能是亲情,可能是爱情一类的情感上的意义,就是说我要为我的亲人而活,我要为我心爱的人活着,也可能是财富,可能是地位一类的欲望上的意义,就是说我要无尽的财富,我要得到绝色的美女,我要成为什么人上之人……

但问题就是,这些意义都是无意间的选择,它可能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坚固,比如说他的家庭,可能没有他想象中和谐,他的爱人可能没有那么忠贞,他可能穷极一生,都要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他可能得到以后,又会陷入一种无尽的空虚之中。人是一种近乎完美的工具,是社会的工具,也是基因的工具,当这个工具进化出自我的意识,产生什么独立的思想,当这种自我的意识,与现实的生存状况出现冲突时,他就会陷入一种无意义的状态之中,他之前人生的意义开始土崩瓦解,他开始对任何事物都提不起兴趣,不愿意做出任何的改变,认为自己就算去做了,去尝试了,可能也得不到一个自己想要的结果,他浑浑噩噩,懵懵懂懂,把自己困在一个,自己所认为的安全的现状之中。

说实话我感觉这不是一种困境,而是一种莫大的机遇,起码对工具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机遇,那应该怎么把握这个机遇呢?

人生的意义

我们在讲诸子百家的时候,曾提到过一门极为特殊的学派,也就是被后人称为杠精的名家学派,比如说你开车路过了一个关口,关口上的人说车不能过,然后你说我这是白色的车,车是车,白车是白车,你说的车不能过,是对形状方面的限制,而「白车」则是颜色方面的限制,所以说车不能过,但是白色的车能过……确实很多人在看白马非马、通变论、指物论等名家学派的著作时,总是会产生一种看傻子的心态,认为这完全都是一些无意义的辩论,这里是个重点,为什么认为他们是「无意义」呢?那什么才算是有意义的呢?

实际情况就是,绝大多数人所谓的生命的意义,其实都是由环境,由他人,所构造而成的一种虚假的意义,你突然感觉到人生无趣,是因为你本来就在做无趣的事,你感觉到没有意义,是因为这件事本身,对你来说就没有多大的意义。这就像是拉车的祥子一样,祥子认为有一辆自己的车,就是自己这一生全部的意义,于是将自己的一生,都放在了拉车的过程之中,对祥子来说人生之所以没有意义,是因为拉车这件事,本身就没有什么意义,他把自己的一生,都放在了一个虚假,可能他本人都不感兴趣的结果之上,而忽略了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这就属于是一种异化的关系。

如果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一直在从事他想要去做的事情,那他大概率不会去思考人生的意义,相反一些参与自己本就不喜欢的工作,追求自己本就不感兴趣的目标的人,一些日复一日的应付上级,无时无刻的应付客户的人,他才会去思考什么是人生的意义,这就像是一个浮躁的人,去到了游乐场中,认为这些无聊的游客,都是在浪费生命,实际上浪费生命的只有他自己,这也就引出了下一个问题。

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社会化,然而社会化本身,又会与自我的意志出现冲突,那我们应该怎样,才能从这个矛盾的现状中,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平衡之道呢?按照诸子百家的思想来看有两个方法,一个是追求存在,一个是追求虚无。

追求存在

追求存在,就是要建立一个超越个体的意义,比如说儒家所倡导的仁爱,墨家所倡导的兼爱,以及法家所提倡的法治,当然还有我们所谓的理想,儒家认为人一定要有理想,一定要有自己想要做的事,甚至是必须去做的事,所以儒家思想的首要核心,就是「正名」,所谓正名,指的就是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同的社会身份,每个身份都有各自不同的职责和义务,这份职责和义务,是每个人必须要做的事情,这个必须要做的事情,就是每个人人生的意义。那这个意义的目标是什么呢?儒家的第二个核心叫作「义利之辨」,也就是把仁爱,把好的德行,当作是这份意义的目标,而墨法两家则不同,他们是将利益的最大化,当作是这份意义的目标,这一点我们不做好坏的分辨。

问题就是,不管你是追求仁义的天下也好,还是追求利益的天下也好,总会有人不能得到自己的追求,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那应该怎么办呢?难道完不成就没有意义了吗?儒家的第三个核心叫作「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在这个天命的观念上,孟子有着更深层次的认识,叫作「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也就是说人们在追求某件事物,追求这个意义的时候,这种求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你只要去追求,那就可以得到,比如我想要睡觉,那就可以去睡觉,我想要工作,那就可以去工作。

第二部分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 」,就是说你可以去追求,但是能否得到就完全在于天命,比如我想要努力的工作,然后得到晋升的机会,你可以努力的工作,但能否晋升就完全在于天命,你可以学习玄妙的商贾之道,但能否成功就完全在于天命,所以儒家的第四个核心,就是知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既然知道了这个命运,知道再怎么追求,都完全在于天命,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做呢?为什么孔子屡次碰壁,还要孜孜不倦去和君主宣扬仁爱之说呢?为什么墨者不惜献出生命,也要实现他们理想中,那个兼爱非攻的和平世界呢?

因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儒家看来,如果一个人真的找到了,或者确立了人生的意义,他就应该完全超越了成败的观念,什么成败与否都是世俗的说法,而不是,也不应该是自己本身的看法,你只要去做,那就已经获得了成功,这件事情的意义不在于他的结果,而在于这件事情的本身,比如作为臣子就是要为国为民,哪怕时局再怎么险恶,哪怕身败名裂也要为国为民,这个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件事情本身,完全就超出了成败的范畴,从这一点上来看,也就不难理解曾经,那些不畏生死的革命者了,我们再来看第二个方法,追求虚无。

追求虚无

追求虚无,就是将自己人生的意义,建立了一个完全虚无的立场之上,这种虚无可以是纯粹的虚无,就是以老庄思想为核心,也可以是积极的虚无,就是以杨朱思想为核心,我们先来看纯粹的虚无;在【道德经】第十六章中写道:「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意思就是达到虚的极致,守住静的状态,然后以此来观察,这个世界上万事万物的生长与寂灭,庄子将老子「虚极静笃」,发挥到了一个极致,什么才叫作虚的极致呢?比如我们可以将人们的作为,分成是有用和无用两部分,人们都喜欢成为强者,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于是庄子首先就瓦解了有用的部分。

叫作「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你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识,但这个有用却是无限的,你用你有限的生命,去追求这个无限的知识,就一定会感觉到精疲力竭,更何况「子独不见狸狌乎?」,你看那些伺机而动的野猫,它们的眼神凌冽、动作迅捷,它们将外出觅食的动物,随意的玩弄于股掌之间,但却依旧无法逃脱猎人的陷阱,追求有用,唯一可能就是「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从一出生,就开始不断地与他人竞争,与他人争夺,不敢放松一丝一毫,因为一旦停下,那就可能要前功尽弃,他们拼命的活,努力的活,虽然人还活着,但心早就死了,他们早上用茶水提神,晚上要用冰水解压,他们一旦接到任务,就开始担心自己能否完成,完成之后又要担心自己能否成功,难道这个就是你所谓的有用吗?

瓦解掉有用之后,庄子又瓦解掉了无用的部分,叫作「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 」,一棵大树的树干曲折,因为无用所以无人砍伐,一只大雁不能鸣叫,因为无用所以才被人烹杀,因此「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 」,在庄子看来,有用和无用都属于「实」的境界,这就好像是一个人积极的入世,积极的寻找人生的意义,那他肯定避免不了痛苦,但如果一个人消极的避世,刻意的去追求无用的人生,那肯定也不能彻底的避免痛苦,所以人们应该追求有用和无用之间,有意义和无意义之间,那个纯粹的「虚」的境界,也就是比虚无还要虚无,行善不要任何的名声,作恶也不要触犯任何的刑罚。

不追求世俗之上的意义,也不追求世俗之上的无意义,而是彻底的超脱于世俗,放在普通人身上来说,不追求他人所讲的成功,也不因为这种不成功而感到自卑,那应该追求什么呢?「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要完全的沉浸在「虚」的境界中,因为一旦追求「实」,那就不可避免的遇到痛苦。

我们再来看「积极的虚无」,杨朱思想与老庄相同,也是完全否定了有用,或者说世俗所谓的意义,没了世俗上的意义,那应该追求什么呢?追求「贵己」,也就是珍惜自己的生命,然后一切以我为准,杨朱思想的核心叫作「全性保真 」,意思就是你不追求长寿,就不用去害怕鬼神,当然也可以理解成是高昂的医疗费用,你不追求名声,那就不用去担心他人的看法,你不追求权位,那就不要去害怕领导的威势,你不追求财富,也就不用去担心自己没有财富,在杨朱看来,人们就应该去追求,自己能够得到的快乐,这些快乐就是人生的意义,超出自己能够得到的快乐就是负累,低于自己能够得到的快乐就是痛苦。

人生没有意义,但也可以有很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