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推荐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选题」!她为大国重器装上「中国心」

2024-09-29推荐

近年来,大国重器频频「上新」,在「上天入海」的征程中惊艳了世界。大国重器,材料先行,先进可靠的金属材料是工业发展的「脊梁」。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开讲啦】推出特别策划,作为系列第二期节目,冶金与金属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原所长李依依开讲,与广大青年分享如何创新金属材料,为祖国挺起「工业的脊梁」。

中国第一位女高炉工长

是怎样炼成的?

李依依院士,今年91岁,她的人生与金属材料紧密相连。1957年,大学毕业的她放弃了留北京的机会,选择来到条件艰苦的本溪钢铁公司青年高炉班工作。当时只有24岁的李依依总是将两根辫子塞进工作帽中,不顾飞扬的烟尘和热浪,挥舞着沉重的铁铲,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她的努力没有白费,一年后,她成为中国高炉史上第一位女工长。

回忆起那段岁月,李院士曾幽默地说:「那时候高炉上铁屑和炉灰随处可见,我连眼影都不用画了!」当被问及是否曾对那段「灰头土脸」的日子感到后悔时,李院士坚定地表示,她不仅没有后悔,反而非常感激那段经历。她说:「那一年的劳动虽然辛苦,但却让我一生受益。我深入工厂,亲近工人,了解生产流程,为我的科研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我也要求我的学生,理论必须联系实际,要能够解决现实问题。」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选题

金属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材料之一,小到一个皮带扣,大到一台汽车,人们每天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金属材料。即使像奋斗者号、港珠澳大桥、嫦娥六号这些大国重器,由于需要长期在高温、高压、辐照、腐蚀等极端环境下工作,更是离不开金属材料帮助跨江过河、上天入海。

比如在造船领域,以往由于无法自产合适的船用曲轴、曲拐,我们的轮船只能无奈地在船台上等待外国供应商运来配件。为此,李院士和学生们经过几十年的接力创新,打破了一直以来「船等机,机等轴」的魔咒,使得中国的船舶能够装备上自己的「金属心脏」,轮船「下饺子」的场景,不再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

李依依院士,这位已经91岁高龄的科学家,深情地分享了她的信念:「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选题。」面向未来,她将目光投向了核能领域。她表示,当前的核电站仅利用了铀资源的1%,现在各个国家都将减少核废料,将提高燃料利用率的希望寄托在氧化物弥散强化合金(ODS合金)上,她希望能抢在其他国家前面开发出这种合金材料,让我国新一代一体化闭环快堆成为第一个用户。

为盾构机铸「心」

在基建的世界里,盾构机是那个让人敬畏的「基建之王」。它就像一条钢铁巨龙,能够在地下穿梭,为城市建造隧道和地铁。但你知道吗?以前的盾构机虽然大部分部件都是中国制造,但最核心的部件——主轴承,却像一颗不安的心脏,大部分只能依赖国外进口。「心脏」被攥在别人手中,潜在风险可想而知,为此,李院士和团队一直致力于为盾构机铸造中国「心」。

最近他们又攀登上一个新「高峰」——成功研发出了世界最大等级的大型盾构机主轴承,这种主轴承直径达到了惊人的8米。即使主轴承中那些不起眼的圆柱滚子,直径误差都不能超过1微米,也就是一根头发丝直径的六十分之一!李院士在节目中骄傲地告诉大家,他们研制的8米超大直径主轴承,将会驱动直径16米的超级盾构机,在实际工作中示范应用。

水灵的运动健将,还是太全面了

节目现场,一张黑白照片让每个人都惊叹不已——那是一位青春洋溢的少女,抱着篮球,笑容灿烂。她,就是年轻时的李依依。

李依依在大学时期不仅是学霸,还是一位运动健将。她曾在北京九院校运动会上以14秒的成绩,成为80米低栏的纪录保持者。而李院士的「运动故事」远不止于此,想象一下,70多年前的她就已经是摩托车高手。在那个时代,这可不是人人都能玩转的潮流运动。她骑着摩托车一路风驰电掣,留下的不只是速度与激情,更有一种敢于挑战、永不服输的精神。

李院士鼓励大家要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她认为这不仅仅是为了锻炼身体,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她说:「终身运动不只是锻炼了身体,更带给我一种永远争取向上、不服输的精神。」这种精神,也贯穿了她的科研生涯,让她在面对挑战时总能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