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推荐

美国驻华大使称中国为敌,中美至少再斗十年,才能迎来转折点?

2024-09-28推荐

美国驻华大使称中国为敌,中美至少再斗十年,才能迎来转折点?

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在北京,试图代表拜登政府对中美关系定性。他在北大西洋理事会组织的一场视频会议上表示,虽然拜登政府用9到10个月的时间,成功稳定了与中国的双边关系,至少在十年内,中国和美国仍然是一对「系统性敌人」。

【伯恩斯声称,至少十年内,中美仍然是「系统性敌人」】

虽然类似「中美敌对」这样的论调,在美国国会里天天都有,甚至措辞会更加激进。只是伯恩斯作为走在中美外交第一线的驻华大使,这话从他嘴里说出来,就显得意味深长了。

这就相当于公开表明,美国对中国的敌意,将至少维持十年,并且任何对华政策,都会优先建立在这种敌意上。

我们还可以这么理解,相比起做好驻华大使的本职工作,伯恩斯更倾向于持续渲染中美之间的对立态势,为后续美国与中国的「战略竞争」铺路。

此外,在地缘政治的语境下,「系统性敌人」已经非常严重地表述,往往意味着双方在所有领域都是对立,再往前一步,就进入「全面冲突」的范畴。

【伯恩斯对中美未来十年的关系定了性】

中美至少敌对十年,类似的论调,我们现在听起来,早已经见怪不怪了。因为这才是美国人的真实想法,十年可能还是一个相对保守的表述。

别看拜登政府这4年,又是鼓吹「负责任地管控中美关系」,又是屡屡向中方承诺「五不四无意」,但底层逻辑仍然是冷战时期那套阵营对抗的打法。

伯恩斯后面又说,中美关系依然极具竞争性,两国既是最大的经济体,又是「最强大的军事强国」,一举一动都能对国际社会产生影响,所以在处理中美关系时,美国依旧要慎重。

他最后也承认,美国一边要与中国竞争,又试图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合作关系,对美国而言也是一种「战略困境」。

我们之前也提到过,美国的对华政策,「自相矛盾」是最大的特征,贯穿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方方面面。

【拜登政府在与中国打交道时,言行不一尤其明显】

而这种自相矛盾持续到最后,就是陷入外交悖论的夹缝之中,进退不得。想进一步对华强硬,就要面临超出美国承受能力的地缘政治风险,但退一步与中国缓和关系,国内已经极端化的政治风险也不允许。

虽然现在美国对华政策还没有发展到那种地步,但很多地方已经冒出苗头了。所以伯恩斯说这是「战略困境」,并非没有原因。

只是关键在于,美国也许能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但对于问题的根源,乃至于解决办法都是一筹莫展。美国政府一届也只有4年,而要想梳理好中美关系的脉络,需要的时间何止4年。

所以从我们的角度来看,让美国陷入困境的,恰恰是美国自己。在地缘政治上「既要又要」,始终不得长久,何况还是中美这种体量的大国关系。

【特朗普推动「美国优先」,也要靠敌视中国加强凝聚力】

话又说回来,在对华关系上,美国的国家利益构成十分复杂,一方面,仍有与中国保持合作的刚需,比如说老生常谈的经贸和金融合作,以及最近势头密切的禁毒合作。

但随着美国泛化国家安全概念,以「去风险化」之名,行脱钩之实,两国在传统领域的合作同样受到冲击,这也使得过去常用的「基本盘」「压舱石」等论调,已经显得不那么可靠。

说来说去,中美关系里,无论是基本盘还是压舱石,都需要两国对此保持长期的共识,但很明显,现在这个共识已经不够牢固了。

而另一方面,美国需要制造中美对立,把中国塑造成一个强大的「假想敌」,从而巩固凝聚力,这里既指美国内部的凝聚力,也指的是美国遍及全球的战略同盟。

在这一点上,民主党追求的「全球战略同盟」,和特朗普提倡的「美国优先」,虽然侧重不尽相同,底层逻辑都是一致的。

【北约内部的凝聚力,要靠中国这个「假想敌」来提供】

说白了,两边无论再怎么打口水仗,骨子里都认同,美国的强大建立在以自己为核心的单极秩序之上,结果现在中俄等国带动全球南方国家,力主构建多极格局,那就相当于刨美国的「国本」,那更是要较量到底。

所以每当有涉华议案提交国会,民主共和两党总是能用最短的时间达成一致。

应该说,如何与中国打交道,美国有自己的一套「生意经」,缓和双边关系只是权宜之计,主要还是为了能让美国至少与中国再斗上十年。如今美国无论谁上台执政,在制定对华政策时,最大的驱动力始终是对中国的「敌意」。

可以预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在制定对华政策时,都会有意无意地强化「系统性敌人」这个概念,甚至是作为根本的指导原则。

而且正如之前所说,中美至少「敌对十年」,已经算是一个相对保守的说法了。十年时间,满打满算也就是美国总统的两届任期还多,而美国的对华战略认知早已经根深蒂固,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何况也没有人会指望美国会主动作出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