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推荐

除学校、医院外,事业单位精简60.7%!河南这一改革登上热搜

2024-04-15推荐

4月13日,话题#河南原则上不再保留科级事业单位#登上社交媒体热搜。

河南事业单位改革:除学校医院外, 原则上不再保留科级事业单位

4月9日,河南省发改委网站发布了【2023年度河南省经济体制改革十大案例名单揭晓】。其中,河南省委编办「扎实推进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 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注入强劲动力」的改革案例上榜,且排在第一位。

该案例提到,河南省委编办指出,从实际情况看,事业单位定位不准、职责不清、结构不优、效率不高等问题仍然存在。有些机构存在职能弱化、业务萎缩,主责主业偏离了公益属性,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等问题;有些机构存在职能交叉、分散重复设置、「小散弱」比例高等问题;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现象并存。

在精简机构编制规模方面,河南省委编办在文章中写道:坚持「瘦身」和「健身」相结合,在合理、可持续范围内,切实把该减的坚决减下来,该加强的大力加强上去。

省直层面,除学校医院外,按照「531」比例进行精简(即事业机构按不低于50%精简,事业编制按不低于30%精简,其中财政拨款事业编制精简比例不低于10%), 原则上不再保留科级和事业编制16名以下的事业单位 ,「空壳单位」「僵尸单位」以及特定历史任务已经完成的事业单位一律撤销。 市县层面,参照省直做法,按照「421」比例进行精简。 同时,对省辖市本级事业机构实行精简比例、机构限额「双控」(各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本级事业机构精简比例不低于25%,且保留的事业机构数不超过省定限额),对处级事业机构按照「总量减、市市减、差距减」的思路分档确定精简限额和设置数量,避免出现「一刀切」「鞭打快牛」等问题。改革后收回的事业编制和机构限额,由市、县本级统筹使用,鼓励「减上补下、减县补乡」。

河南省委编办在文章中写道:充分考虑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把保持稳定放在突出位置,制定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周密做好涉改人员调配安置工作,不搞「断崖式」精简分流。一是创新机构编制管理。坚持一次核定编制、逐步精简到位的原则,对超出核定编制数额的在编人员,核定同性质、同待遇的编制作为临时过渡,根据减员情况按照「退3收2进1」的办法逐步收回;对经费自理事业编制予以锁定,退一收一。二是创新人事制度管理。细化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险等政策措施,对因事业单位改革造成的超职数领导人员和超岗人员实行台账管理,给予3-5年过渡期,逐步消化解决。三是完善财政支持政策。建立完善与公益类别相匹配的财政保障机制,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原则上实行财政全额保障;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经费实行财政补助,积极推行政府向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购买服务;由不同类型事业单位整合组建的单位,过渡期内可维持原经费渠道和保障政策。

关于改革成效,河南省委编办从「布局结构整体优化」「资源配置更加科学」「保障效能明显提升」三个方面予以总结。

事业单位公益类别、主要职能及经费供给形式更加明晰,公益属性得到回归强化,初步建立了定位清晰、分类科学、功能明确的事业单位职能体系。

省直层面, 除学校、医院外,事业单位精简60.7%, 撤销科级和事业编制16名以下事业单位以及「空壳单位」137个 ,事业编制精简46.9%,厅级领导职数精简9.3%、处级领导职数精简25.5%。

市县层面,市、县纳入改革范围的事业机构精简44.3%,事业编制精简23%,其中全额拨款事业编制精简13.7%。

将精简收回的机构编制资源向高质量发展、重点民生领域和基层一线倾斜,如:将省直改革收回的事业编制下沉县(市、区)5638名,为省科学院、嵩山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核定编制3300余名,根据需要加强了教育、医疗卫生、文物保护等相关事业单位工作力量。

媒体评论:未必每个地方都必须复制

事业单位改革作为国家机构改革不可或缺的一环,正是为了响应政府职能转变的需求。当前,新一轮地方机构改革正在推进,许多地方已经提出了各自的实施方案。河南省正在进行的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并非孤例。

新京报评论指出,针对河南的事业单位改革,根据河南官方披露的完整信息,「原则上不再保留科级和事业编制16名以下的事业单位」,还有一个前缀——除学校、医院外。

这一策略的背后考量在于,教育和医疗是民众生活的刚性需求,且社会对这两者的期望持续提高,加上历史上的投入不足,因此必须进一步强化而非削弱这些领域。

河南的改革方针体现了「瘦身与健身相结合」的理念,即将节省下来的编制资源主要投向义务教育、基础科研、基本医疗和公共文化等关键民生领域。简而言之,就是要减少不必要的部分,同时加强需要强化的环节。编制资源的这种动态调整,也有助于保障改革的平稳推进。

对于科级以下和事业编制16名以下的事业单位进行精简,主要是因为这些单位级别较低或职能不够突出,既可能造成效率低下,也可能通过整合来实现其功能。这一举措与之前河南编办所指出的机构职能交叉、重复设置以及「小散弱」比例较高等问题相呼应。

此外,改革方案还特别强调要撤销「空壳单位」、「僵尸单位」以及已完成特定历史任务的事业单位,这是为了清理之前改革的遗留问题。

新京报评论表示,之前,【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也明确,地方党政机关人员编制精简工作,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结合实际研究确定。很明显,就是要让地方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来进行。

「那么,像河南「原则上不再保留科级和事业编制16名以下的事业单位」的做法,同样未必每个地方都必须复制。更何况,精简编制和机构,并不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全部目的。因为,改革在追求降低财政负担之外,更本质的目的是要理顺政事企关系、提升服务效率,更好满足治理现代化的需要。」

评论指出,当然,在当前背景下,各地事业单位改革也面临一些共同的现实背景,如地方财政压力加大等。所以,从降低财政负担、习惯「过紧日子」角度,改革力度或需要新的考量。此外,事业单位改革还要配合好机构改革的需要,如果不同步,就可能出现新的遗留问题。所以,必须做好相应的工作衔接。

参考资料:

1.【「瘦身」与「健身」并举!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河南做法很「出圈」】,顶端新闻

2.【不再保留科级事业单位,河南这一改革缘何上了热搜|新京报快评】,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