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推荐

一个万亿级市场的最新解法

2024-05-31推荐

题图|视觉中国

有报告称,全球公有云市场,预计在2026突破万亿级大关,相当于沙特阿拉伯 2023 全年的GDP 总值。

但也就是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此前却几乎完全构建在降本增效和技术领先两个模糊概念上。而对这两大概念的量化,却始终存在一定的争议。

前者的问题在于,上云的经济账并不好算,可能牵扯到业务流程精细到人时的换算;后者的问题在于,缺少明确的目标,对垂直场景和行业也不够针对,因而显得较为虚无。

归根结底,此前的云行业,在 PaaS、SaaS 层的产品力始终不够强,致使云计算的概念退化成了单纯的算力租用。

自 2022 年开始,以Basecamp、GitLab为代表的部分公司,开始权衡上云、下云的利弊。随后,以降低用云成本为目标的FinOps 理念,迅速引起业界注意。到了2024 年Q2,国内云计算市场干脆掀起了「价格战」的口号。

生成式 AI 确实是个好机会,但当前整个产业的利润都积压在硬件侧,云厂商想抓住这次机会也并不容易。

对此,亚马逊云科技的思路是,先搞定行业。

01 亚马逊云科技,开始进攻垂直行业了

在 5月29日刚刚开幕的亚马逊云科技中国峰会上,亚马逊全球副总裁、亚马逊云科技大中华区总裁储瑞松,表示2023 年底,亚马逊云科技组建了汽车、制造、生命科学、零售电商、媒体娱乐、游戏、软件、金融八个专门的行业团队。

其目的是为了「更加贴近行业和客户」。

应该说,这次调整后,主流云厂商殊途同归,走到了一起。

此前,亚马逊云科技的主要竞争策略主要包含两条:一是放大产品技术优势;二是借助规模效应与成本优势,进而拿下市场。

在今天,这一事实已经出现变化,随着基础大模型产品陷入混战,对云厂商技术能力的衡量,某种程度上已经被重新定义了。此刻谁更能服务好客户,谁就能拔得头筹。

重心向行业转移后,亚马逊云科技背后的产品体系也发生了大变化。

Amazon SageMaker、Amazon Bedrock 当下占据了极重要的位置。一年来,作为亚马逊云科技进攻AI领域客户的重要底牌:Amazon SageMaker Jumpstart,功能是使企业可以获取、微调、部署业内主要的预训练大模型。而Amazon Bedrock,则承担了大模型货架的概念,以API接口的方式,允许客户直接访问其已经上架的大模型,或者客户自己开发的大模型。

这种产品设计,主要是考虑行业客户的诉求。当下大模型市场不仅是混乱的,也是复杂的。 整体来看,当下没有哪一个单独的大模型,会成为「唯一解」。

从技术层面来讲,当下各个模型擅长领域各有不同。比如根据Datalearner 公布的测试数据来看,Claude 3 Opus 在更偏重数学推理能力的评测基准GSM8K 得分高达95(GPT-4o得分90.5),但在偏重语义理解的测试集 MMLU 得分为 86.8,低于GPT-4o的88.7。

Gemini-pro 的分差更大,GSM8K 得分 86.5,但MMLU 得分仅为 79.13。

不会有一个基础模型适用于所有的商业场景。 这是在预训练阶段,整体数据准备、权重设计等因素造成的综合结果。

此外,当下大模型市场是存在分裂倾向的。开源模型、闭源模型之间的区隔在增加,端侧模型、通用模型之间的差异更大。

因此,从Amazon SageMaker Jumpstart 到Amazon Bedrock,亚马逊云科技设计的这种一条龙式的服务能力非常关键,是进攻行业客户的「核心武器」。

此外,在5月30日,亚马逊云科技产品部总经理陈晓建也宣布百川智能的Baichuan-2 7B基础模型和来自零一万物Yi-1.5 6B/9B/34B的基础模型在中国区域正式上线Amazon SageMaker Jumpstart 。

这无疑是对国内云市场释放了持续加码的信号, 亚马逊云科技正在解决生成式 AI 云服务的本土化问题和针对场景的生成式AI解决方案。 过去亚马逊云科技在中国拿下了最多的出海客户,高达80%。国产大模型上线后,对本土业务的影响也近在眼前。

当然,如果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其实并没有摆脱云计算概念退化的问题。亚马逊云科技的「杀手锏」,还是在Amazon Q 上,它既要回答企业对于「降本增效」的担忧,也要回应企业对于「技术领先」的诉求。

02 Q,或将成为云计算的 「关键先生」

「降本增效」是个令所有 CTO 抓狂的话题。

在所有涉及统计的报表中,其真实性都极易受到质疑——不同的统计方法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而降本增效又尤其敏感,因其实际是将员工的个人工作行动抽象并量化了。

在尝试用技术产品思维,解决降本增效问题的历史中,大量的SaaS工具吃了亏。对于习惯了旧有工作模式的员工来说,新产品几乎总是不好用的。此前知名的协作工具,如Tower、Teambition,都遇见过类似的情况,喜欢它们的和讨厌它们的人,几乎一样多。

生成式 AI 在这一问题上的最大机会,是其既感知能力超越人类后,首次具备了强大的认知能力。 今天利用自然语言和AI交互的业务人员,实际上可以不再关心某个协作工具的使用逻辑、页面交互逻辑,只需要自然询问,然后得到答案。

这一理想中的结果,在今天被亚马逊云科技交付给Amazon Q Business 来实现。5月1日,亚马逊云科技官宣Amazon Q 正式上线,其分为两个版本:Amazon Q Business和Amazon Q Developer。

官方介绍显示,Amazon Q Business是一个由生成式AI驱动的助手,可以根据企业系统内的数据和信息回答问题、提供摘要、生成内容并安全地执行任务。该工具旨在提升员工的创造力、数据驱动能力、效率、预备能力及生产力。

实际上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AI版的「数字化业务架构师」,这个AI 既要理解业务背景、上下文消息,也要理解组织架构,能分配好权限。

在五年前,数字化转型如火如荼的时期,企业开始定义「数字化业务架构师」这样一个职位,但无奈招不到合适的候选人,因此这一职位大部分时间只存在于理论中,变成了个「历史遗留问题」,没成想,被今天的AI完美接任。

据亚马逊云科技透露,Amazon Q Business 可以连接40多种常用的业务工具,包括维基百科、内部网络、Atlassian、Gmail、Microsoft Exchange、Salesforce、Slack等,差不多是当下市面上支持信息源最多的工具。

另外,Amazon Q Business可以和亚马逊云科技旗下多个云产品组合联动,比如Amazon Q Business + Amazon QuickSight。Amazon QuickSight是专为云构建的统一BI服务,但Amazon Q Business可以给出具备汇报价值的数据结果,这与以往的BI工具截然不同。

至于Amazon Q Developer,则是服务于开发者和企业的研发流程。严格来说,这倒是一个很卷的赛道——过往虽然没有领先几个身位的统治级产品,但体量接近的研发效能工具却不少,且大部分开发时间较久,和开发者就产品功能有多年的交互和反馈。

如果对比 2020 疫情前,领先企业的研发效能提升通常都在 50% 以上,很难想象,这里还有什么发挥空间。

但Amazon Q Developer完全不受影响。个中关键在于,生成式AI对于开发者工作的效率提升是颠覆性的,也是在2023年最早付诸实践,并却得巨大成果的。有业内人士分享,公司优秀的架构师,今天完全可以脱离代码编写人员独立工作——传统的代码便携工作完全交给 AI实现,效率提升不止一倍。

此外,Amazon Q Developer已经深度介入了研发效能的整个生命周期,从立项、功能定义到测试用例,都全部覆盖了。

对于今天的研发团队而言,这仍然是关键的。 去年为止,生成式AI对研发团队的效能提升,更多依赖于某个架构师或者开发者的个人学习能力,但在今天有望沉淀为组织能力。

因此,对公有云业务的最新解之一,不在于对组织、效能的概念做出一个多标新立异的阐述,而在于返璞归真,重回业务的一线,实际关注业务细节。

无独有偶,Amazon Q Developer所负责的这部分工作,此前也有专门的岗位设计,行业内一般称其为「技术顾问」。与「数字化业务架构师」不同的是,「技术顾问」并不少见,在互联网行业崛起的十余年间里,始终在发挥作用。

Amazon Q面世不到一年,直指两大顾问角色,不得不说,也代表了生成式AI的未来发展趋势之一。

03 公有云:从发散到收敛

公有云经历了由少到多的阶段——服务在IaaS、PaaS、SaaS 三个维度暴涨。

以亚马逊云科技为例,从2014到2019年,移动互联网、AI与大数据、IoT等多个方向的解决方案在云服务上爆发式涌现,服务数量超越上个五年数倍。

而生成式AI爆发后,搭载AI能力的云基础设施正变得越来越复杂。按过往经验,底层基础设施的复杂化,势必牵引 PaaS 层、SaaS 层的服务也变得复杂。但自然语言替代 Web UI 成为主流交互方式,或许有望改变这一趋势。

这给 Amazon Q 增加了些许里程碑意义。

后续两个指标,或许将证明这次产品迭代的长期意义,一个是IaaS层长期的价格变动走势,一个是小微企业的平均团队规模是否正在缩小。

无论如何,今天的 Amazon Q 值得各家云计算企业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