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旅游

百年沧桑大安街,市井味的大安商店,老哈永远的记忆

2023-12-05旅游

百年中央大街旁,有一条街,深埋在老哈的记忆里:大安街,有一个名字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大安商店」......

19世纪末,哈尔滨开始大规模修建铁路,运送铁路物资器材的马车,在泥泞中开出一条土路,形成了中国大街。

而后在这条主干道的四周,枝杈般生长出众多的辅街。于是,大安街诞生了。

大安街最初叫大坑街,因为距松花江不远,为古河道的沿江地段。

早年间,这里地势低洼,水滩遍地,长满了齐腰高的蒿草,原始而荒凉。

大安街口北望中央大街

大安街原来位置是一片沼泽湿地,水退之后,露出了凹凸不平的大坑,填平大坑之后的道路便被人们称之为大坑街。

也许有市民呼吁,认为名字不雅,于是,当局将街名改为大安街,时间大约是1925年。

有地方史砖家考证,俄语的大安与大坑,有一个字母不同,大坑乃大安之误,是当年不懂俄文的民政部门把街名牌搞错了。它与哥萨克街(现高谊街)、炮队街(现通江街)、马街(现东风街)同时形成、并命名的街道,长期以来将错就错,以至于人们误认为这里从前曾有个大坑,直到后来从「大坑街」改名为「大安街」。

大安街还有一个名称,叫外国六道街。当时的城市小,街路少,外国人又热衷于为街道起名,在中国大街两侧,有两三个名称的街道比比皆是。

大安街建成时是石头铺路,这些石头规格不同,大小不一,远不如中央大街面包石规整与圆润,但与中央大街相同的是,路基同样采用了木桩打入地下的工艺,一劳永逸地解决了春季道路翻浆的问题。

在大安街原30号,有一家面包房特别有名,由犹太人梅金兄弟开办,是哈尔滨第一家机械制作烘烤面包的厂家。

梅金兄弟面包房生产的种类很多。有圆形、长方形的列巴,梭形面皮开裂的塞一克,还有列巴圈、夹馅面包和各类甜饼等。最受欢迎的是直径一尺多,重量2.5公斤的大列巴。这种大列巴是俄国人的传统主食,外硬里软,切开来有浓浓的麦香酒香和木材的清香。

梅金兄弟在制作大列巴时,采用了俄式传统的技术和工艺,用液体啤酒花酵母三次发酵,用硬杂木烘烤。出炉时,面包的香味溢满全街。

面包房深受欢迎。每天早晨,梅金兄弟用四轮马车,将刚出炉的面包和点心送给华梅、米尼阿久尔等西餐厅和茶食店,这是他们预定的客户。梅金兄弟还在大安街上开有面包点心铺,方便散客购买。清晨,面包点心铺门前就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一直能够排到中央大街上。

建国后,这里逐渐成为了哈尔滨知名的「副食品商店」,大安商店,也成为了哈尔滨人独有的美食记忆。

过去的「别特罗夫毛皮商店」,就是现在的大安商厦。

大安商店建于20世纪30年代,原为别特罗夫毛皮商店,砖木结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是哈尔滨市Ⅱ类保护建筑,是中央大街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创始人巴维尔•勃格丹诺夫斯基

勃格丹诺夫斯基大楼

上世纪二十年代利弗希茨与家人在哈尔滨

在中央大街与大安商店齐名的商店很多,像北方商店、滨江商店等。但后来拆拆改改,唯独他坚持的最久。

原来的东风百货商店,位置就是现在的中央商城。

早期这一带是几个平房,从前卖毛皮珠宝药材钟表等 ,后来依次出现了中央大街储蓄所和东风百货商店。

大安商店附近的中央大街储蓄所

时间一晃,就是百余年,勃格丹诺夫斯基大楼,已经成为大安商厦,成为很多哈尔滨人关于「吃」的难忘记忆。

据老哈尔滨人董明君回忆,上世纪70年代,当现在的中央大街96号还叫「大安商店」时,一进门就是酱醋、水果、糕点的混合香气。

进门左手边是卖肉的,右手边是卖油盐酱醋的,正面能看见花生饼干果丹皮,满屋子醋酸味油性味儿。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闻着就是味觉上的满足。

高高的肉案窗口外,经常排起长长的队,人们都在算计着,怎么能买到不用肉票的板油(可以熬出大量荤油的部位)……记得每天商店开门时,一楼里侧台面上生肉散发着热气,柜台后面是一个矮胖子女人,许多人排队买到了肉,也有很多空手而归。

1975年前后,「大安商店」外的大安街上,有块欧式风格的卖菜区,常从早到晚排满人。好不容易等来一车菜,排队的人比车上西红柿还多,一簸箕才几分钱,但要在菜证上打个勾,一天也只能买这一次。于是,不断有人作假,尝试糊弄营业员,由此纷争不断。

「大安商店」时代,物质生活匮乏,但乐趣不少。那时候,南岗的「奋斗副食」,道里的「大白楼」、「一副食」、「三副食」,听名就能勾出孩子们的哈喇子,但他们跟「大安商店」更亲,因为是食杂店,「大安商店」里还有装在玻璃罐子里的糖豆、堆在柜台里的动物饼干、成箱成垛的南坎汽水、冬天才摆出来的冻梨冻柿子……孩子们来帮家里打瓶散装醋,能喝一路。

据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回忆,上世纪90年代初,「大安商店」改制了。周围老街坊还记得,「大安商店」楼上的居民迁走了,商店因此扩容;1995年挂牌改叫「大安商厦」,一楼主营食品,楼上有百货,但还是副食品最受欢迎。近20年的时间,「大安」变成了商厦,在网络上也成了美食地标。

但是从今以后,「大安」也许就是留在人们心底的符号——老街上曾有过飘香的「大安」。

从小,开运动会可以去买零食。那个时候的大安商厦还叫大安商店,父母那辈的人几乎每天都会往大安商店去一趟,买点儿柴米油盐副食品。

以前午饭可以去大安商店,来个煎饼果子,几块钱,就能吃到最好吃的味道。

后来又吃过很多样儿的煎饼果子,中式、西式都是花样百出,可却再也找不出大安的味道。

周末,买点副食给家里加个菜。

很舍不得你,都是记忆的味道,

有你的陪伴长大很温暖。

行色匆匆的你,是否发现曾经的记忆在慢慢消失?

商海无情,我们只能慨叹唏嘘。

记得商店门口大安街一侧有一个鞋匠,天天像看热闹一样扫视着路过的每一位行人。在他并拢的双腿上有一大块垫布,鞋在上面缝来缝去。

他一边干活一边吹口哨,一只脚踩在他掌鞋的铁架上。天天吹的都是同一首歌【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记得每次路过中央大街与大安街交口,一定会排队吃几串「小刚」电烤串。

后来,那吹口哨的鞋匠不见了,电烤串也搬家了,每次逛街走到那附近,也都要习惯性张望一下......

随着老街区的改造,大安街备受关注。无论未来如何,大安街和大安商店都将永远留在很多人的记忆中。

再见,大安商店,

再见俗气的小市井味!

或许我们昨天不会珍惜,

而明天,却刻骨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