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旅游

大茅山的眼

2024-08-11旅游

大茅山的眼

大茅山的眼,绝然不是水。大茅山的眼是王灵官的眼。

王灵官为人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纠察天上人间,除邪祛恶,不遗余力,老百姓赞曰:「三眼能观天下事,一鞭惊醒世间人。」

人要怎么才能有修为呢?我想大茅山庙观中极灵验的王灵官,藉由每一年的这一天,给出答案:超度人的第一步是让大家学走山道,人们能把这崎岖之路走得如平地一般,人的至诚之道就立定了。

我们在大茅山七月初一的民间庙会上,没有见到才子,美人,英雄,高士,只见一个个住世的人,一尊尊出世的菩萨,一株株值得人怜惜的灵芝草,长得秀气不已的一棵棵姐妹松。

石姑娘、松姑娘、柏姑娘,好像在对人伸手作揖:「拜托了」、「一切拜托」。她们赌这一批批山中来客中,总有修为好的、品貌好的、言语又有情意的,几十年后超凡入圣,能记起它们,于此再会,提携她们为冰雪姿态的女子。她们爱美,她们真美,世间几百年的光景,每年只有在七月初一时才能见到如此之多的人。比来这里祈福的女子更加认真打扮一番,同山石一起当的是应酬客人的差使。围坐休息的一圈子人中,相遇很帅的年轻男子,越看越好看,听他言谈越听越有味!而人的眼里,她们仅仅是状貌奇古的大树而已。再到四五更天的时候,恰逢长得很美的男子在身旁大石上躺下睡觉,她们看着他,想着他,着了魔!

她们究竟是女孩儿家,一半是害羞,一半是害怕,只敢躲在草、木、石的轮廓里胡思乱想,偷听人们一路的「三言两语」。

庙会第一天,来人竟然有一万七八千人之多,农商士庶,无所不有,让第一次来的我们心里惊叹一声:这叫什么寺庙啊,香火这么旺!询问一番,得知大茅山进香的主要朝拜地点有香息庵、白云观、白云寺等寺观。

7.30从山底出发,直到一小时后,我们抵达第一个庙香息庵,庙外供奉着土地公土地母,见两侧有一副对联我们看了很喜欢遂记下:公公十分公道,婆婆一片婆心。

香息庵是佛教寺庙,庙里两个主殿为王灵官和千手观音堂,一小殿和一亭子、一块记载庙开建的石碑。殿内正在举办法事,王灵官,送子观音、莲花观音、李老真君、地藏王菩萨等神像穿红又穿绿,地上铺着地毯,不时有呼唤天地神灵的锣鼓高音,案台上香烛供品、核桃红枣苹果香梨之外,殿外爆竹声不断。80多岁的老庙主李小奶,讲了很多香息庵信众所求灵验的故事。又说到,曾经庵中有一僧人还养了一只老虎,彼时庙里荒凉寂寞,那只老虎就跟着老和尚一起念经吃素,苦修几十年,众人直道:这老虎有佛缘,可听经文听道语,难已受过,一心学佛,死了保不准变成个富贵男子,这就合算了!一阵唏嘘,一脸微笑。数百年光阴迅速,不知当年那头老虎,可曾就在我们之中?

所来祭拜王灵官的自然是各式人等,有眼如春水、面似桃花的;有听过太多关于这里灵验于是脸上满是赞许和仰慕的;也有总爬不动的、总要歇歇的,这一段也爬不动,那一段也爬不动;更有少不经事的孩子,被连哄带骗地来了。中途,有人枕着古树睡熟了,梦见一个白发白须的老翁对其说道:被富贵栓住了的腿、被名利栓住了的腿也爬不动。只因贪恋利欲,埋没了你的智慧,还不趁势用你本来具足的智、慧、明,灭掉你的心魔吗?惊了一身冷汗一醒,老者不见了,但见庙里所供奉的赤面髯须、身披金甲红袍、三目怒视的王灵官······

如若不是这一双双被栓住了的腿,如若不是爬起山来确实难,我们真愿意来多烧几回香,多吃几顿庙里请的客,看沿路十分可爱的风景,山石和庙观中供奉的仙佛偶像也是人做的,来多了,他们也会讲点交情,多帮我们一点吧。

我们一行四人,其中两个年轻帅哥,一个因为体力不支在香息庵久久驻留,另一个因为体力太好早就飞奔上山,置我们于不顾。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跟着我实习的女大学生姜文怡,她小小的个子,让人误以为是初中生,时不时要听我的命令拿起相机,时不时同我一起坐在路旁休息聊天,小小年纪,很有一番对神灵的敬意,一边向上攀爬,一边在心里虔诚的祈祷,在路途中,不乏好心人向她递来助她上山的棍子,或寒暄几句,是哪儿人、从哪儿来,他们看她年纪轻,个个对她多有照顾。也正是因为有了大家的帮助,她的上山之路才变得简单了些许。

爬山,是一件及其消耗体力的一件事,于是姜文怡与我动不动就想坐在石头上歇息,数度想要原地放弃。过程很痛苦,说实话,我们八点钟后悔了一次,九点钟又后悔了一次。几乎每个小时都后悔一次,因为感觉遥遥无期。

时间转眼到了十一点,一个大哥进入了我们的视线,他单手拎着东西,我便上去与他交谈,随后我们一起同行。这位大哥不是一个多话的人,他看姜文怡背着那个包太辛苦了,便提出帮她背包,这时我才注意到他好像从来不用另一只手,他和我们讲起,他的手在工厂工作的时候被机器弄伤截肢,现在右手是一只假肢。这是他第二次来大茅山参加庙会了,因为这边很灵验。我们对他很佩服,他即使受到这样的挫折也没有失去对生活的希望。

一路攀爬,景象清幽,人声不绝。路上所遇到第二个香客,是一位从山顶下来的男士,他头一天晚上十点多钟就上山了,在山顶白云寺搭帐篷睡了一觉,他们一群人有一个目标是看日出,也看到、拍到了日出。见我们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地坐着休息,他半同情半鼓励地与我们聊天,我问能不能给我们一些上面日出的照片,他当即答应了。当时手机没有网络,他快跑下去几步,有网络了再加我微信,连发了二十多张日出的图片和视频分享与我们。

下山的人群大部分都说从山底到山顶就三个小时的路程,但我们一路总想休息,事先没有足够的运动量,一下子去爬太累了,再加上我们想问关于庙会的问题,总是停顿总是分心,又让我们中间休息了很多次,拖慢了时间,所以本来三个小时的路程,我们是从早上七点半爬到一下午一点半,六个小时才到了山顶。

上山和下山的香客,正派不过,都是极和气的人。还有几群六七十岁的人,满面笑容,默念佛号,身背香袋,沿途除朝拜神灵,还愿意帮那些爬不动山道的人、交接支撑他们下山的拐杖;也是在接到拐杖之时,一位六十来岁的大婶见姜文怡带着相机,对这小摄影师充满了好奇,便主动与她搭讪,想要小文怡为她们夫妇及妹妹三人拍照留念,文怡想,这是他们想试试自己的水平吧。她也当即加了对方微信,下山回家就修好图发给了他们。善无大小,要感谢这偶遇的大婶,促成了她来庙会的一次善举。

我们相互闲聊,才得知,像我们一样早上7点多上山已算很晚,大部分人是凌晨2点上山,黎明到山顶便可观赏日出,又有前一天下午就上山,搭起帐篷停眠整宿,总之,这一类人此刻已是返程了。

路程过半处是大茅山上的第二座庙,是一个相对小一点的旧庙,区别于山上白云寺,有一块「白云观」的石碑,里面供奉了观音菩萨,因为那里缺水,残疾人毛大哥供上了一个苹果,又另一大茅山本地的董总供上了一个梨。大家都生怕菩萨渴。许多份善意、敬意,让我们默然又感动。

山顶的小庙白云寺里,老庙主迎接出来,见各人带着桂圆、糕点、茶叶、青菜、水果、米之类的吃食来,开口所问第一句就是:「用过饭没有?」白云寺在大茅山巅,殿前天清地朗,内里供奉白云娘娘、王灵官,是大茅山的「正殿」,最吸引香客。到达寺观,香客焚香祈福、敬献供品,集体诵经,捐点功德,分赐红布条。

同庙里的居士们谈得高兴,感受到山下现在的年代所缺少的一种温馨,又听他们讲了一个「饭甑石」的传说:以前很早的时候,一个大雪天,这个王灵官有一个守庙的和尚。因为下雪,信众和他自己上不能上,下不能下。最后和尚都快饿死了,就上厢房躺下。第二天他睡梦中闻到饭香——爬起来以后,发现就在庙堂中,摆着好大一甑饭。够他吃了一个月。因此,他一直到风雪融化他都没饿着。第二年乐平人来参加庙会,来拜王灵官。看到这个饭甄,就感到很像乐平的庙里的那个,又听和尚跟他讲去年下雪天的事情经过,大家相信是王灵官把饭给他变过来的。

圣贤仙佛,历世既多,在这神圣的氛围中,时间仿佛凝固了。香客们的脸上洋溢着宁静与祥和,仿佛所有的烦恼和疲惫都在这一刻烟消云散。当王灵官眼瞪瞪地瞧着众人,人与人之间的心流交汇,人与神灵对话,倾诉着内心的喜怒哀乐,寻求着心灵的慰藉。

大茅山的朝山进香活动,就像一首古老的歌谣,传唱着岁月的故事,传递着人们的情感。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也让我们更加珍惜这份历史文化的遗产。在未来的日子里,愿这份传统继续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它的魅力与意义。

参加完这次庙会,于我而言,大茅山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当我踏上大茅山的征程,就仿佛开启了一场自然与自我的对话。它也许是复杂的时代,最单纯的一次体验——让我们在感受自然、宗教之美的同时,也思考着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生活就像爬山,有起有伏,有汗水也有欢笑,但只要我们保持坚定的信念,就能登上属于自己的那座山峰,信步闲行,领略世间最严厉也最美的一双眼睛。

好像凡我们所遇,都是善人。好像经历此番艰难的爬山,人身性上的善,是几倍式地增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