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旅游

墨西哥自驾游三周,深入体会到美国对中国的忧虑

2024-08-06旅游

2018年末,我在墨西哥自驾游了三周。整体而言,墨西哥有着热情的人民、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绝美的海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墨西哥也是一个对比鲜明的社会,善与恶、富与贫、美与丑、安全与危险,这些对立的转变仅在瞬间。一河之隔,一边是笑声与繁荣,一边却是满是枪声的地狱。一条街之隔,一边是豪华的五星级酒店,一边却是垃圾遍地的贫民窟。

在美墨边境的危险地带,为了自保,不得不时刻警惕每一个过路人的动机,估计四周的风险,时刻提心吊胆。而在大城市的公园里,你依然可以在树荫下享受咖啡的香浓和生活的惬意。不论是首都墨西哥城、历史名城瓜纳华托还是热带胜地坎昆,都提供了世界级的旅游体验。但在边境区域,危险无时无刻不在,命悬一线。

在墨西哥的旅行,既充满了对危险的担忧,也有与危险擦肩而过的刺激,这是一次奇妙的经历。

在南部的尤卡坦半岛内陆,当我们计划用大疆无人机进行空拍时,系统提示需要更新地图。为了防止误入禁飞区,我们决定更新后再飞行。在墨西哥的乡村,网络速度极慢,一次几百兆的数据更新在国内只需几秒,而在墨西哥则需耗时数十分钟。

在等待的过程中,从车窗望去,大约有几十名墨西哥人在路边懒洋洋地割草。同样的工作,在我们的小区由一个师傅背着割草机几分钟就完成。而他们几十人几乎原地踏步,几十分钟后几乎没有任何进展。

尽管我已经见怪不怪,但这样的原始工具和效率低下仍让我感到震惊。后来从当地人口中得知,由于当地政府换届选举,为了提高就业率,政府用公共预算临时雇佣了许多临时工。这样一来,就业数据自然看起来更好,说起来也更有底气。选举结束后,这些「临时工」也就同时失业了。

如今回想起那时的场景,脑海中出现两个对比鲜明的画面。一幅是墨西哥人挥舞着镰刀,无忧无虑地笑着,尽管和世界最强国家为邻,却似乎看不到任何希望。另一幅则是深圳的程序员在大疆总部忙碌,研究算法,更新数据,大疆已经在全球民用无人机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

这完全是两种不同层次的生产力对比,真实的墨西哥与我期待中的墨西哥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落差。

我访问一个国家前,喜欢了解该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表现。作为一个俗人,我最关心的就是经济。根据我的经验,一个国家的旅游体验与人均GDP成正比关系。

人均GDP超过7000美元的国家,社会治理相对稳定,治安、交通、卫生等方面都比较可靠。例如我曾经访问的泰国(7000美元)和马来西亚(9000美元,2010年),旅游体验极佳,我甚至认为,这些国家的生活质量超过了中国。他们工业不发达,空气质量好,蓝天白云,让人心情愉悦。

还有一些国家,人均GDP在3000~5000美元之间,除了主要大城市外,社会处于半瘫痪状态,各种突发事件层出不穷,出行时需格外小心。例如,突尼斯(4300美元)、格鲁吉亚(4400美元)、亚美尼亚(4500美元),一旦离开首都开车,即可感受到破败和混乱。而如南非(6000美元)可能是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国家中治安最差的,充斥着危险的眼神、带刀片的铁丝网围墙、贪婪的警察和凶猛的劫匪……无论何时何地,你都必须保持警惕。当你登上回国的飞机,心中不禁庆幸「多谢上帝的护佑」。

社会和人一样,如果基本的物质生活得不到保障,道德约束便成了虚言,为了生存,不惜一切手段也在所不惜。我认为,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一旦超过这一线,即使还不是发达国家,但民众的心态相对平和,一旦生活水平提高,犯罪成本也随之提高,不法之徒自然减少。

例如土耳其(1.26万美元,2013年),历史悠久、景色宜人、物价合理,当地民众没有欧美国家的傲慢,对中国人非常友好。还有如哥斯达黎加(1.2万美元),人均GDP甚至高于中国,堪称拉丁美洲的瑞士,基础设施完善,办事规范,治安让人放心。当地民众既有欧美的严谨,又不失拉丁的热情。

在我所访问的国家中,墨西哥是一个特例。

过去20年,墨西哥的人均GDP始终在7500至10500美元之间波动。从数据上看,这个国家已经迈入了小康生活,但与此同时,中国则刚刚摆脱贫困,直到10年前才突破4500美元,2019年才首次突破1万美元。

尽管墨西哥的经济数据看起来还算不错,但其国家形象却相当糟糕。得知我计划前往墨西哥时,不少朋友都感到非常惊讶,仿佛我是在前往一个危险之地,好像已经能看到「毒贩用枪顶着我的后脑勺的样子」。他们劝我说:「这种国家,还是别去了。」

我在坎昆的一家租车公司租了一辆雪佛兰Express商务车,车辆的简配令我非常惊讶,连最基本的遥控自动门锁都没有。每次开关车门都需要手动操作钥匙,至少需要操作四次,如果需要取行李,则需要操作五次。

虽然中国的汽车简配也常受诟病,但与墨西哥的情况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我在墨西哥自驾三周,逐渐发现,简配在墨西哥几乎是普遍现象,手动开门、手动调节侧视镜、手摇车窗、手动调节座椅……这些几乎成了大多数新车的标配。

还有一次,我从美国的El Paso通过陆路口岸步行进入墨西哥的Ciudad Juárez,这一带毗邻美国,被认为是墨西哥的「发达地区」,也是治安较差的地区。

在我看来,El Paso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小城,没有大城市的摩天大楼,也没有大城市的脏乱差,家家户户住宅独立,每户至少拥有两辆车。屋前的草坪、屋后的游泳池,都透露着富裕的气息。但从El Paso步行进入墨西哥的Ciudad Juárez时,感觉时间仿佛倒流,街道两旁的房屋拥挤而破败,商贩们衣着简陋,推着小车,在酷热的阳光下吆喝着做生意。

在Ciudad Juárez的市中心,距离美国不足两公里的地方,香烟竟然还是按支卖。在我的记忆中,这是中国30年前的情景,因为当时的穷人买不起整包烟。而现在的中国年轻人,可能都不知道还有这种销售方式。Ciudad Juárez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虽然离美国非常近,却像是离天堂太远。

关于墨西哥的治安问题,虽然我一路自驾未遇危险,但墨西哥治安确实不佳,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你去YouTube搜索「墨西哥 + 警察 + 敲诈」,就能看到很多真实的暗拍视频。

我在坎昆的万豪酒店遇到几位德国游客,他们得知我在墨西哥自驾后,都对我竖起了大拇指,「中国人真大胆」,他们说,在欧洲人眼里,墨西哥最不堪的就是警察,甚至比黑帮还要恶劣,专门针对外国游客进行敲诈。虽然欧美人士非常喜欢墨西哥,但大多数人只愿意呆在酒店区,沙滩上晒晒太阳,看看书,很少有人敢自驾深入内陆。

对外国游客而言,墨西哥的危险不是虚构的!必须格外小心。

谈到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墨西哥始终让人困惑。根据经合组织的数据,2016年,大多数国家劳动者的报酬占GDP的比例大约是50%,美国是53%,日本是50%,瑞士高达59%,而墨西哥仅有26.7%,属于最低的。这解释了「尽管墨西哥的人均GDP数据看起来还不错,但普通民众口袋里却没什么钱」的原因。

至于墨西哥的钱究竟去了哪里,这是个复杂的问题。

多年前,【世界是平的】一书在中国大受欢迎,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是【纽约时报】的著名记者。最近他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到了中美之间的核心矛盾,即所谓的「浅层产品」与「深层产品」的冲突。

在过去40年里,中国向美国出售的主要是「浅层产品」,如衣服、餐具、鞋子或太阳能电池板。这些年来相安无事,但近十年来,中国开始输出「深层产品」,如软件、品牌甚至生活方式,使美国开始感到焦虑。

如果不亲自去墨西哥体验,很难理解「不安分」的含义以及美国为何如此焦虑。

金融方面,我在墨西哥乘坐一次长途大巴,从瓜纳华托到墨西哥城,购票时选择了Paypal支付,以避免再次泄露信用卡信息。当时的车票价格为600比索,大约30美元。

Paypal的创始人之一是特斯拉的CEO伊隆·马斯克,我也是Paypal的长期用户,早年对其高额手续费颇有微词。那时,收款的最高费率是3.9%+0.49美元。我曾希望Paypal随着规模的扩大会逐步降低费率,但现实却是费率更高了。这就是垄断的恶果,在全球范围内,除了中国,Paypal是最大的国际电子支付平台。

美国Paypal的当前官方费率为4.4% + 0.49美元,如果转出30美元,则收款人实际收到28.19美元,手续费为1.81美元。墨西哥人卖出一张30美元的车票,几乎要向美国贡献1.8美元的手续费。而长途车司机辛苦一趟的纯利润可能还不到1.8美元。

由于存在0.49美元的固定费用,低额交易的实际手续费比率更高,30美元的交易手续费为6%。6%的费率意味着,很多小本生意的净利润都没有这么高。

在墨西哥,Paypal几乎垄断了网络支付市场,因此可以任意提高手续费,这已成为常态,好像美国人收钱是理所当然的。

幸运的是,中国人不必忍受这种高额手续费。在中国,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竞争使得零售业的手续费通常仅为0.38%,也就是商家收到100元时,只需支付0.38元手续费。普通行业如餐饮、休闲、娱乐和商业的手续费通常为0.6%,这几乎是Paypal手续费的十分之一。

除了网络支付,墨西哥的信用卡市场也由美国控制。Visa、MasterCard、Discover和Amex这四大信用卡平台中,前三者的平均费率大约在1.7%-1.9%之间,而Amex的费率接近3%。

常出国的朋友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只要有可能,就尽量使用银联,而不是Visa或MasterCard,因为后两者会收取1.5%的汇率转换费。

除中国独立的支付宝、微信支付和银联体系外,其他国家几乎没有其他选择,只能依赖美国的支付系统。对美国来说,再高的手续费也只是内部循环的一部分。而对其他国家而言,这些高额手续费实际上等同于全民为美国资本家打工。

品牌方面,墨西哥的人口甚至超过日本,居世界第十位,但提起墨西哥的品牌,大多数人脑海中几乎一片空白。因为墨西哥市场几乎完全被美国品牌占据,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可口可乐。

简单地说,在墨西哥,可口可乐就像是合法的鸦片。当年英国向中国贩卖鸦片,引发了鸦片战争,而如今美国向墨西哥贩卖可乐,却受到了崇拜的目光。

在墨西哥乡下开车,最深的感受就是,除了集装箱卡车和路边广告很少外,唯独可口可乐的广告无处不在。

墨西哥是一个可乐上瘾的国家。根据可口可乐公司的数据,墨西哥的人均可乐消费量世界第一,约为728标准杯,几乎是第三名美国(403杯)的两倍。这一数据与我查阅的中文资料相符,2017年,太古饮料中国的执行董事苏薇曾提到,她在调研墨西哥市场时发现,当地人年均可乐消费量达到700标准杯,而中国市场的年均消费量仅为47标准杯,墨西哥人均消费量是中国的15倍。

根据2008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当时墨西哥的肥胖率在大国中是最高的。大约33%的墨西哥人严重肥胖,71%的人有肥胖问题。背后的主要原因就是可口可乐喝得太多。

目前,墨西哥近15%的卫生预算用于治疗与肥胖相关的疾病。近10%的墨西哥人口患有糖尿病——这在世界主要国家中是最高的。糖尿病也是墨西哥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每年导致约80000人死亡——远超过毒品战争造成的死亡人数。

根据globalproductprices.com网站的统计,2021年3月,墨西哥500ml可乐的平均零售价格为0.74美元,约合4.8元人民币。前几天,我在宁波的一个小店买了一瓶500ml的无糖可乐,价格为3.5元人民币。如果在大型超市购买,价格甚至低于3元,这个价格在全国应该是通用的。

中国人的收入高于墨西哥,但可乐价格却远低于墨西哥。原因何在?

表面上看,原因是垄断。可口可乐在墨西哥几乎处于垄断地位,任何一个乡村小店都可以找到可口可乐产品。而在中国的饮料市场,可乐只是众多选择之一。除了可口可乐,我们还有农夫山泉、康师傅、哇哈哈、椰树等品牌。即使是碳酸饮料,我们也有如元气森林这样的新兴品牌。

在墨西哥的商店里,可口可乐产品几乎就像一堵墙,而来自美国的竞争者百事可乐也只能局限在一角。

一方面是因为可口可乐的市场营销非常高明,几乎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在墨西哥,可口可乐的广告无处不在,甚至已成为当地风俗的一部分。在庆祝生日、婚礼或守护神聚会上,如果不拿出可口可乐来招待宾客,那么聚会就显得不完整。一瓶可乐被认为可以滋养精神,帮助病人康复,已成为许多公共和私人仪式的中心,如同熏香、蜡烛和祭品一样不可或缺。

另一方面,可口可乐深入墨西哥各个层面。Vicente Fox在2000年至2006年担任墨西哥总统之前,曾是拉丁美洲范围内可口可乐公司的CEO。可口可乐的影响力在墨西哥根深蒂固。整个墨西哥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几乎都是可口可乐的保护神。此外,作为美国文化的象征,可口可乐得到了美国的强力支持,哪个墨西哥政客敢得罪美国呢?美国的做法是,让私营企业冲在前线,国家在背后提供支持,政商一体,共同开拓全球市场,这一策略在墨西哥尤其有效。

科技领域,墨西哥的网络平台也完全由美国控制。这种控制不仅仅是市场份额的占领,更是一种文化和技术的碾压。

例如,我在墨西哥最偏远的Chiapas(恰帕斯州)自驾时,唯一能使用的地图服务是Google Maps。在这样偏远的地区,Google地图能够详尽地标出每一个小村庄的每一条小路,甚至每家小店的美食都有顾客评价。

Google地图在墨西哥乡村的精确度令人赞叹,但也让我庆幸中国没有被Google垄断。在中国,我们拥有自己的地图服务,如百度地图和高德地图,它们在国内的使用体验甚至优于Google地图。这说明我们的软件设计和算法并不落后。然而,百度地图一旦走出国门,就显得力不从心,数据不足、漏洞百出,使用体验大打折扣。

如果中国也像墨西哥那样被Google垄断,那我们的地理信息将完全暴露无遗。一旦美国禁用Google Maps,我们连外卖都无法准确下单,更不用说自动驾驶了。

Google Maps只是一个例子。墨西哥和其他国家一样,其国家的信息服务和网络平台几乎都被美国企业垄断。从社交媒体的Facebook、Twitter、Instagram到影视平台的YouTube和Netflix,再到旅行和住宿的Airbnb和Booking.com,以及打车软件Uber和外卖服务Uber Eats等,几乎涵盖了所有网络服务领域。

一旦墨西哥人打开手机,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就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美国的影响。如果这些服务突然中断,墨西哥将仿佛一夜回到了原始社会。

我查看了今天的股市,美国市值排名前六的公司中,除了特斯拉外,其余五家都是网络科技巨头。这些公司的市值几乎都超过了墨西哥整个国家的GDP。

  • 苹果:2.6万亿美元

  • 微软:2.5万亿美元

  • Google:1.9万亿美元

  • 亚马逊:1.8万亿美元

  • Facebook:1万亿美元

  • 说这些公司富可敌国,一点也不为过。正是依靠像墨西哥这样的国家,美国的科技巨头才得以壮大。

    总的来说,墨西哥几乎所有高利润的「深层产品」行业都被美国垄断。墨西哥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美国的一个「2.0版殖民地」。一方面,美国可以名正言顺地从墨西哥提取高额利润;另一方面,美国无需承担殖民者的责任。所有的好处都归美国,所有的责任一概无视。

    写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波多黎各尽管多次试图加入美国,美国却始终不为所动。」在当前的时代,领土已不再是扩张霸权的必需品,反而成了摆脱责任的最好借口。如今的美国,已经习惯了无成本的利益。

    二战后,美国凭借自己的美元霸权和科技优势,构建了一个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美好」的国际秩序。在这个秩序中,美国扮演着领导者的角色,周围是一群追随者,形成了一个所谓的「发达国家」群体,包括西欧各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和以色列等。

    这个「发达国家」的圈子相当封闭,过去一百多年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动。这些国家的总人口不到10亿。二战后,能够真正升级成为发达国家的,除了体量较小的新加坡和以色列外,只有韩国一个。

    除此之外,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在为这些发达国家提供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通过出售「浅层产品」赚取微薄的收入。赚到钱后,他们又将这些钱花在购买发达国家的「深层产品」上,从而成为它们的市场,使得这些辛苦赚来的钱最终流回到发达国家的口袋中。

    这就是美国设计的全球经济「双循环」系统:发达国家形成一个「内循环」,围绕美国共享其带来的红利;而在这个内循环之外,广大发展中国家则构成一个「外循环」,只能踮起脚尖,伸长脖子,争取得到发达国家剩下的少许好处。在这个由美国主导的体系中,墨西哥无疑是最听话的成员之一。

    如果全球的每一个国家都像墨西哥这样安分守己,那对美国来说,一切都在掌控之中,美国的主流社会可以在自己的封闭花园里享受平静安宁的岁月,而第三世界的国家则在工厂里承受着沉重的体力劳动。如果这种局面长期持续下去,就如同政治学家弗兰西斯·福山所描述的那样,美国将完成「历史的终结」,成为「最后之人」。

    而在这个「发展中」的国家队列中,只有两个例外:中国和美国。

    在斗倒苏联、赢得冷战之后,美国似乎认为自己的双循环系统是完美无缺的,可以高枕无忧。但直到有一天,它突然醒来,发现一个庞然大物——中国——出现在了自己的面前。

    从金融、品牌到科技,中国都在逐步摆脱对美国的依赖。原本美国认为自己可以一家独大,但现在多了一个中国来分一杯羹。在过去二十年,特别是最近十年,除了中美两国,世界上其他国家几乎都没有太大的发展。

    2010年时,全球GDP总量是66.2万亿美元,到了2020年,全球经济总量达到了84.5万亿美元,增长了18.3万亿美元。

    在这18.3万亿美元的增量中,2010年中国的GDP为5.9万亿美元,到2020年增长到14.7万亿美元,增长了8.8万亿美元;美国从2010年的14.9万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20.9万亿美元,增长了6万亿美元。

    这样,中美两国的经济总增长量为14.8万亿美元,占全球增长总量(18.3万亿美元)的80%。

    到2020年,全球人口约为78.8亿,其中中国约14.1亿,美国约3.3亿,中美两国总人口约为17.4亿,占全球人口的22%。这意味着,中美两国以占全球人口22%的比例,瓜分了80%的经济增量,而其余78%的人口只分到了20%的增量。在过去的十年里,除了中美两国,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平均每年仅为0.82%,这甚至连通货膨胀率都赶不上。

    换句话说,最近10年,除了中美两国外,其他国家的经济几乎停滞不前,墨西哥便是这种零增长的典型例子。如果进一步细分,可以看到中国几乎占据了全球增量的50%,而美国则只有32%。目前世界上唯一真正「发展中」的两个大国就是中国和美国。

    拜登政府上台后,美国政界最喜欢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

    如果你曾经去过墨西哥,再对比一下中国和美国,就能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内涵。

    所谓的规则,实际上是美国为了维持自己的全球霸主地位而制定的一套规则。这套规则允许所有人一起赚钱,但最大的收益者必须是美国。如今,中国的崛起意味着它开始从这个「游戏」中获取更多的份额,这在美国看来就是「破坏秩序」。而所谓的国际秩序,就是不允许改变现有的国家等级制度。任何试图改变这一制度的行为,都将面临美国的「惩罚」。

    我们中国人深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道理。

    美国制定了规则,发现有人不遵守,便拿出「大棒」来惩罚那些「规则破坏者」。但目前看来,这种惩罚对中国并无太大效果。美国感到非常困惑,因为在全世界范围内通行无阻的规则,为何到了中国这里就失效了呢?因此,美国现在处于一种深深的焦虑之中。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关于悲伤的五阶段理论:否认(DENIAL)、愤怒(ANGER)、讨价还价(BARGAINING,即焦虑)、抑郁(DEPRESSION)、接受(ACCEPTANCE)。

    美国已经度过了「否认」和「愤怒」的阶段,现在正处于「焦虑」的讨价还价阶段。我们能做的,就是坚持自己的发展路径,保持定力, 让它尽快度过「焦虑」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