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旅游

乐山大佛何止看大佛,还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2024-04-21旅游

乐山市,古称嘉州。乐山大佛,位于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

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断断续续开凿约九十年。

观赏乐山大佛的最佳处,是乘游船自岷江上靠近大佛。

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大佛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两尊护法天王像。

乐山大佛,头高约15米、宽10米,发髻1051个,耳长7米,神情肃穆、大气磅礴。

乐山的红砂岩质地疏松、容易风化,比花岗岩质地软,适宜雕塑。

大佛一侧有一条忽隐忽现的古栈道,是唐代开凿大佛时留下的施工、礼佛山道,曲折九转、直下到江面。

乌尤山山门牌坊,清末书法家赵熙题匾额「垒坻」,并题楹联:江神上古雷搥庙,海穴通潮玉女房。垒坻,即离堆;乌尤离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凌云、乌尤、马鞍三山并立江畔,统称青衣山;青衣山地处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沫水)三江汇流处,沫水自西而来,直拍东岸青衣山。

乌尤山原与凌云山连在一起,为了分洪,汉代李冰在两山连接处开凿溢洪道,引部分江水绕乌尤山而下,再汇入岷江。乌尤山遂成为水中孤岛,也就是「离堆」。

乌尤山四面环水,山上林木茂盛。清代诗人张船山题诗:

凌云西岸古嘉州,江水潺谖抱郭流。

绿影一堆漂不去,推船三面看乌尤。

乌尤寺,位于乌尤山上,创建于唐,北宋时改称「乌尤寺」。楼台殿宇、绿瓦红墙掩映于山林中。

尔雅台,临江绝壁凿有「中流砥柱」四字,字径5米,为明嘉靖乐山人彭汝实所书。

凌云寺,位于凌云山上,创建于唐初高祖李渊武德年间(618—626),毁于元顺帝时战乱;明代重建,又毁于明末兵祸。现存凌云寺,重建于清康熙六年,由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组成。

寺门(天王殿)匾额「凌云寺」三字,为清末书法家赵熙所题。「凌」字多加了一点,用「淩」字代表着三江水汇流。古人造字率性而为。

大雄宝殿,明代建筑。

藏经楼,建于1930年。楼下塑有大佛建造者海通法师、章仇兼琼、韦皋的全身像。

海师洞,依凌云山山崖凿壁而成,原为东汉时期的崖墓,洞深十余米。

相传唐代高僧海通就在这里主持开凿乐山大佛。洞额「海师洞」三字,是清代四川按察使顾光旭手书,并撰有【凌云山海师洞记】。

海通禅师的雕像立于洞口。

海通当年结茅于凌云山,由于时常目睹岷三江汇聚凌云山下发生船翻人亡悲剧,便决心临崖开凿弥勒佛大像,镇水势、平浪涛。海通四处化缘筹得修建大佛的资金,开凿之日,人们欢呼奔走相告。谁知有一位地方官吏趁机刁难,声称要收取建造和保护费方可开工。海通禅师严辞拒绝,留下「自目可剜,佛财难得」八字。

灵宝塔,位于凌云山九峰之一的灵宝山巅,始建于唐,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重修。塔为正方形十三级砖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兜率宮,造于明代。兜率是梵音音译,意「知足」、「喜足」。

据传五代时僧人契此,体型肥胖,常挂一口袋行乞。出语无常,能预示凶吉。坐化时念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后人尊之为「弥勒」和尚。

龙湫虎穴,唐代以来凌云山一处胜景。古代凌云山森林茂密,有白虎出没;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有青龙腾跃。

相传,白虎和青龙受佛法感召,皈依佛门,化为石龙、玉虎,共为大佛之护法神。唐朝著名诗人嘉州刺史岑参题诗赞之:「回风吹虎穴,片雨当龙湫」。

凌云山山崖之间,有许多名人书法摩崖石刻。

苏轼题「佛」字,字体苍劲有力,极具视觉冲击力。

「回头是岸」,转身便是岷江东岸。

题小诗一首【乐山大佛】:

坐看足前起浪花,三江汇聚水拍崖。

凌云山上摩崖字,世势无常谁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