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旅游

探寻南京千年「龙蟠虎踞」风水大局,六朝古都背后蕴藏着天地灵气

2024-04-20旅游

放眼整个中国,恐怕没几个能像南京这样命途多舛的城市

南京,这座千年古城拥有独特魅力。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南京承载了多少历史文化的厚重,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怀,始终有着说不完道不尽的千古风流故事。

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南京曾是许多帝王建都立业的不二之选。

令人不解的是,但凡在南京建都的王朝,国祚极为短暂。

其中缘由,或许要和南京城的几次风水变迁说起了——

周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趁着占据冶城的越国势弱,楚威王趁势灭越攻齐,占据了此地,更名为「金陵邑」。

楚威王在征服越国之后,站在石头山(即现在南京清凉山)向西北方向望去,发现附近狮子山上的紫气「气射斗牛,光怪烛天」……意思是王气直射向北斗星。

当时,楚国好不容易统一了南方,岂能再让越国东山再起。

于是,楚威王命巫师以厌胜之术,在狮子山以北的江边埋下数个小金人,以此来克制这股「王气」,这便是南京称为「金陵」的由来。

有趣的是,本应秘密进行的法术却被楚国大肆渲染,世人皆知。

很可能楚威王只是散播谣言,成功让一个个「愚公」不吃药就嗨了起来,不仅一毛不拔完成了泄王气的巨大工程,还硬生生把南京狮子山挖成了庐龙山和马鞍山两段,弄得到处是窟窿……

不得不说,楚威王这招「借刀杀人」实在是高!

故事还没完,传闻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听到有术士说:「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

秦始皇听罢,便开启了东游,带着术士到处寻找有「天子气」的地方,准备随时斩断。

找来找去,结果又找到了金陵,秦始皇便命人彻底挖断了方山、马鞍山、狮子山的龙脉。

当时南京附近有条河流,名为「龙藏浦」。

秦始皇听这个名字也觉得不爽,下令开凿沟渠,改变河流方向。

后世,因此这河来自秦朝的改造,故取名「秦淮河」。

大张旗鼓地改变金陵风水,卸掉王气后,秦始皇依然不放心,觉得「金陵」这个名字太张扬,便大笔一挥改为了「秣陵」,意思是喂马的草料场。

本以为这个传说是坊间戏言,可查了下史料,发现这段说法来自【晋书·元帝纪】:「始秦时,望气者云‘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故始皇东游以厌之,改其地曰秣陵,堑北山以绝其势。」

秦始皇为绝「金陵王气」实际开凿的是南京的钟山,也就是紫金山。

要这么说,秦始皇也还真没选错地方。

历代说南京有「王气」并非杜撰,主要是都看到了环绕在南京城的两大龙脉。

中国「三大干龙」之说就不赘述了, 贯穿南京的是南干龙分出来两大主脉,其中一支绕过石臼湖泊,翻越白虎山和横山后,在云谷山和牛首山直冲入南京城,但没有形成结穴之地;另一条龙脉源于横跨南京和镇江的宁镇山脉,越过镇江后,跨入南京,最后结穴于钟山,也就是今天的紫金山。

古时,钟山别称「龙山」,整座山脉东西长约7公里,南北宽3公里,呈东西走向横卧于南京城东北,是西行宁镇山脉的最高峰。

就形态而言,钟山是风水贵砂中的华盖峰。

由于华盖峰的形状宛如封建时代的官帽,被视为尊贵象征,钟山也因此有了帝王之气。

从易学来说,钟山也确实是南京最为风水绝妙的一座山峦。

南京西北,幕府山于乾卦绵延横亘,屏障长江;钟山之东,铜家山、龙王山、青龙山、大连山于震、巽两卦层层护卫,呈东北—西南走向向前包抄;钟山西面,五台山、清凉山等山峦起伏,低俯守护,为白虎砂;钟山西南,雨花台、岩山、罐子山、牛首山、韩府山、将军山、翠屏山等山丘连绵,于坤卦镇守拱卫;钟山之南有横山,状如天印的方山在远方正朝,江宁平原作为明堂平坦无垠。

因此,南京在风水上才有了 「龙蟠虎踞」 的赞誉。

南京的东面的钟山(紫金山)宛如一条盘曲的卧龙,而南京西面的石头山(清凉山)又酷似一只蹲着的白虎,形成了独特的「龙蟠虎踞」的格局。

据说,这个描述来自三国时期的诸葛亮。

后世很多史料都言之凿凿,孙权建都建业,是听了诸葛亮的劝说。

比如西晋张勃【吴录】记载,赤壁之战前,刘备为了联吴抗曹,曾派诸葛亮去京(今镇江)游说孙权。

俩人聊天时,诸葛亮提到了秣陵,感叹道: 「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

鬼叔是较真的人,仔细查下史料,发现赤壁之战(208年)前,诸葛亮与孙权见面的地点在柴桑(今江西九江)而不在南京,所以诸葛亮其实没去过秣陵,更不会对潜在的敌国给出建设国都的建议。

事实上,孙权是听了大臣张纮的建议,才将国都迁到了秣陵,并改名建业,意图建立一统大业。

后来,孙权利用今天清凉山西麓的天然石壁修筑了石头城。

吴国灭亡后,西晋王朝又将「建业」改名「建邺」,后来晋愍帝司马邺上台,为了避讳,「建邺」改名为「建康」。

不过,这些不重要。

重要的是南京究竟是不是「龙蟠虎踞」的吉地?

后世以来,几乎所有风水师都言之凿凿称南京具有堪舆学中「四神砂」之相,即左(东)青龙、右(西)白虎、前(南)朱雀、后(北)玄武,周旋围护着吉地。

从堪舆角度来看,南京城西北濒临长江,东北是「龙蟠虎踞」的钟山和清凉山,北面是横亘的覆舟山与鸡笼山,南面又是蜿蜒流淌的秦淮河,从而形成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四象」齐全,屏障周密,的确是一处「山环水抱」的风水宝地。

再从军事角度来看,金陵既濒临长江天堑,又有众山环绕四周,颇利于军事防御,放眼整个江南沿海地区,地理形势也属优越。

没错,南京的西北方还有我国第一大江——长江。

作为南方最重要的一条「水龙」,长江经芜湖一路往北直突,以环抱姿态拥护住南京城,形成山水相连的格局。

可以说,无论山峦还是水势,藏风纳水的南京绝对称得上得天独厚,才吸引那么多朝代在此建都。

自东吴开始,直至南北朝时期,先后有六个王朝在南京这块风水宝地上建造城池。

遗憾的是,这六个王朝皆为短命的王朝,没有一个建国时间能超过百年,最短的齐国甚至只存活了23年。

可鬼叔以为,问题关键恰恰是对「龙蟠虎踞」这个词的真正理解。

前面说到「龙蟠虎踞」对应的是钟山和石头山,可实际去过两座山的人就会发现 所谓「龙蟠虎踞」更应是「龙争虎斗」。

原因很简单, 钟山的体量可是石头山几十倍,无法形成「龙虎有情」之格局。

换句话说,要达到「龙蟠虎踞」风水格局,双方体量、位置等方面的要求起码是对等,否则就是「门不当户不对」。

更重要的是,风水上说的「左右护卫」是要比穴位靠前,呈环护状格局,可钟山所代表的「青龙方」与石头山代表的「白虎方」却在同一条线上,甚至更靠后。

这在风水学上是典型的「呼形唤煞」,也就是两个并不协调的护卫之间在「明争暗斗」。

这样一来,位居其间的城市就等同于坐落于战场一般。

还有前面提到的长江,其实是往东北而上围绕着南京绕了一个半圆弧后再东流入海。可惜 由于长江流向影响,使得钟山的走势是自东而西逆行,令南京气脉有些「神魂颠倒」。

因此,无论是早年的宫城还是后来的城市,位于如此动荡不安的格局,怎么可能安稳长久?

不妨看看南京「六朝古都」与「十朝都会」的由来。

唐宋以前南京称之为「六朝古都」,历史上在南京建都朝代分别是:东吴、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五代·杨吴(西都)、五代·南唐、南宋(行都)、明、南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

「十朝都会」是南京的雅称,是说自公元229年起,先后有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先后在南京定都,故有十朝都会之称。

具体时间上,自孙权在南京建都称帝,传3代,历52年;随后东晋王朝琅玡王司马睿也是在南京称帝,历时103年,这已是极限。

之后的宋、齐、梁、陈相继建都南京,皆不过数十年而终。

即便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开国,至燕王朱棣迁都北京,明代虽立国277年,但在南京只有52年。

后来的太平天国在南京建都历时12年,中华民国定都南京仅38年,且抗日战争时期还曾迁都重庆,实际在南京的时间不足30年。

不仅如此,南京在历史上还经历过近十次的屠城、毁城。

公元328—329年,东晋苏峻叛乱期间,毁城;

公元548—552年,南梁侯景叛乱期间,毁城;

公元589年,隋朝灭陈后,将南京「荡平并耕垦」,整座城沦为一片农田;

公元1130年,金兵撤离之时,大肆屠城;

公元1864年,太平天国被湘军攻灭之后,湘军入城劫掠,南京再次沦为人间炼狱;

1937年到1938年初,日军攻陷南京后屠城,三十万同胞遇难。

英国汉学家魏根深曾统计,截至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中国历史上发生战争最多的城市,南京以106次排名第一。遥遥领先于排名第二的洛阳(70次)以及排名第三的长安(52次)。

抛开风水不说,放眼整个中国,恐怕没几个城市能像南京这样命途多舛。

游牧民族南侵之时、中原动乱之时、汉人南渡之时……第一个攻克的往往都是南京,六朝如此,南宋之后也是如此。

历史上,南京可以是北伐的起点,可以是南征的终点,又可以是偏安的基点。

若要排中国历史名城中的兵家必争之地,南京可以挤进前三。

即便没有遭受战火荼毒,大部分建都南京的王朝,不管此前多么气势如虹,也都渐渐变得消沉起来,很快就灭国。

且不说孙皓、陈叔宝等皆是在南京出降,哪怕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建立的刘宋政权亦是如此。

还有建国仅39年南唐,也是在南京这个地方向宋太祖赵匡胤俯首称臣,然后做了一名填词人。

事实上,定都南京的十个朝代中,除了明朝,其余九朝都未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中国,包括国民政府也只是完成了名义上的统一,定都南方多半出于不得已。

这背后的逻辑就是, 南京的风水虽好,但其风水格局可能尚未达到能达到「帝王」级别。

任何城市龙脉之说有关,都与来龙的强弱有着直接关系。

拿北京来说,北干龙就是它的来龙,也就是玄武方;燕山山脉是青龙方,太行山脉是白虎方,南边的开阔之地便是朱雀名堂。

北京城不仅气脉强劲而且「四象有情」,绝对是帝王级别的峦头大局。

重点是北京历史上虽有「伤筋动骨」,但很少有重创性的屠城和毁城,这种平和气质更为重要。

所谓「四象有情」,是指城市的「青龙白虎玄武朱雀」 四象,彼此间体量相当,而且互为补充。

前面说到南京也有龙脉,同时分出南干龙和镇宁山脉两支脉。

可南龙绵延百里,却在城市始终未能找到结穴位置。没有结穴点,就等于城市少了靠山,也就没有根基,龙脉难以达到「帝王」级别。

而南京的主脉——镇宁山脉,虽然符合「四象有情」,但镇宁山脉的「四象」体量和格局都不是很协调,城市明显「气血不足」,更别说城内外有那么多冤魂野鬼。

换句话说,城市若是想成为「帝王级别」,就必须龙脉雄浑,而且自身还需稳稳托住来龙气脉。

还记得之前诸葛亮评价南京的那句「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也」么?

诸葛亮的见识是何等卓越不凡,说话更是字字珠玑。

此话看似夸赞南京,但请注意,诸葛亮说的是「帝王之宅」,而非「帝王之都」。

一字之差,差之千里。

此处的 「宅」,指的是风水术上的阴阳两宅,与帝王之都不可等同。也就是说,南京有的是阴阳两宅贵不可言的风水宝地,但若作为帝王之都,则又另当别论。

别忘了,因为长江的影响,龙气旺盛的宁镇山脉呈现自东而西逆向而行,龙脉行止呈现出受长江环绕主导,傍水而结的特点。

按中国风水术,龙逆水上朝顺水下,此乃逆势。龙脉逆水而行,非力量深厚者不为。

因此,宁镇山脉走势一方面印证出钟山确有王气,但另一方面,由于祖山亏欠,龙脉跌宕起伏,灵秀有余而雄浑不足。

所以,南京只能是「诸侯」级的城市,绝非「帝王城」。

虽然遗憾,但也无奈。

不过,南京看似气势滂沱的气脉,又四象齐全,还是挺迷惑人的。

宋代朱熹就认为,南京山水形局严密,土地辽广,是东南地区帝都的首选之地。

元人胡炳文在【游钟山记】说:「江以南形胜无如升,钟山又升最胜处」。(南京古称升州)

孙中山也曾经这样描述过南京: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之大都市诚难觅如此佳境也。

孙中山感慨南京城格局不凡,得感谢朱元璋。

当年朱元璋亲率淮西子弟夺得天下后,曾为在哪设立国都而发愁。

基于「日月重开大宋天」的想法,朱元璋一度想定都开封;为了防止北元反扑,西安还曾进入他的视野。

甚至于,老朱还想迁都到自己的老家凤阳,是遭到刘基的劝谏后才作罢。

思来想去,朱元璋将国都选在了南京,即当时的金陵。

其实,基于玄学和历史变故,明朝很多大臣并不看好南京。

太子师宋濂就曾言: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

宋濂意思是,他结合玄学和历史上的双重劣势,并不看好南京作为都城。

可白丁起家的朱元璋根本不信邪,加上南京位置实在太重要,坚持要在此立都。

宋濂也很识趣,赶紧转变口风称:「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

意思是朱元璋不是一般人,自然不必介意风水和历史之说。

当然,朱元璋嘴上说不在意,可实际他还是让刘伯温从堪舆角度重新规划建设南京城。

历史上,刘伯温对玄学十分精通,却又未必信这些(他曾与李善长有过此类话题讨论),但他还是秉承伍子胥「相土尝水,法天象地」的金科玉律,让宫城、皇城、都城分别按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分布。

同时,他还通过诸多南京城门的修建,让城垣构成了 「南斗」与「北斗」 聚合,并刻意将整个皇宫修建在都城的东北。

按刘伯温的设计,弥补了南京位于我国东部,不是「国之中土」的缺憾,且符合「天圆地方」的寓意,从而突出了皇权的神圣、正统和神秘。

而且,南京城垣 「目前所见到的壶状(葫芦、瓶)形态」 ,也出自刘伯温之手。这种形制是参考了道教以壶天、壶中为圣地,以「壶公」为神仙的典故。

不过,刘伯温因为皇宫选址问题还是遭到朱元璋指责,甚至还被后世的风水师质疑其能力。

这是因为南京的明皇宫是填平燕雀湖而建。

燕雀湖原来又叫前湖,在南京钟山西南麓、中山门外北侧,现在留下的一部分前湖,只是燕雀湖在明朝被填后的剩下的一小部分湖泊,可见当初燕雀湖没有被填之前是多么浩大。

刘伯温觉得,燕雀湖位居钟山的龙头之前,有「帝王之气」,最适合建皇宫。

据说,朱元璋起初搬进新皇宫还是很满意的,可由于太子朱标病故,他便归咎为刘伯温设计的皇宫风水不好。

朱元璋后来对刘伯温态度有些冷淡,很难说没有「老年丧子」之痛的缘故。

数百年后,清代风水师也将明朝覆亡解释为刘伯温选的地点有问题。

他们根据【管子·度地篇】:「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的依据,认为明皇宫地势低洼,代表的就是国基不稳。

这有些冤枉刘伯温,此类堪舆学说他自然知晓,可在那么短时间建设一座设施完善的皇宫并不容易。

更关键是,他很清楚朱元璋时刻都有迁都的想法。

太子朱标在世时,朱元璋曾多次派他去西安探访迁都可能,直到朱标病逝,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因此,刘基最初设计的都城,不过是权宜之计,是考虑到朱元璋随时有迁都的可能性。

不过,如果刘伯温在世期间,没被朱元璋刻意疏远,以及胡惟庸各种针对,以他的能力或许可以对南京堪舆学上的劣势有着更多的弥补。

不管怎么说,朱元璋死后,建文帝守国不过4载,便又陷入血雨腥风中,直至靖难结束,永乐迁都,南京才悄无声息安享了数百年太平。

到了近代,南京因为六朝国祚时间太短,不断被人吐槽。梁启超就在自己【中国地理大势论】中指出:

建都于扬子江流域者,除明太祖外,大率皆创业未就,或败亡之余,苟安旦夕者也。其为外界之现象所风动、所熏染,其规模常绮丽,其局势常清隐,其气魄常文弱,有月明画舫缓歌慢舞之规。

梁启超的「建都于扬子江流域者」,包括了三国时期建都建业的吴,建都建康的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它们合称「六朝」;又有建都应天府的明朝初期,以及曾经拟都建康府、后来建都「虽在钱塘江口,然实延缘于扬子江之河系」的临安府的南宋。

在历数这些王朝的兴衰起灭后,梁氏得出了 「自古南渡偏安之局,曾无一焉能北进以恢复者」 结论。

其实,定都南京的王朝习惯偏安一隅, 除了地处江南富庶之地,容易令人陶醉,或许也因此地龙脉为「诸侯」级,非「帝王」级因素。

不过,从风水角度来看,南京的文脉却相当充沛。

自古以来,南京就是一座崇文重教的城市,享有「天下文枢」、「东南第一学」的美誉 。

「书圣」王羲之、「边塞诗人」王昌龄,「中国数学之父」祖冲之、【红楼梦】作家曹雪芹、金牌填词人李煜…… 这些才子文人均是南京人。

说起南京的文脉,不能不提到南京人最熟悉的玄武湖了。

玄武湖于南京,好似西湖于杭州,其中的风水更是大有玄机。

熟悉玄武湖的人应该记得其构造:公园的主体,乃是中间的五个岛屿构成了湖心公园;各个岛屿各有特色,又互相遥望。

看看玄武湖的地图,有没有发现其中岛屿的分布有些眼熟?

没错!玄武湖岛屿的布局,正是应了北斗七星中的四颗魁星。

我们俗称的北斗七星分别是 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 ;前四颗星则分别是 天枢、天璇、天玑、天权星 组合,形如勺斗身,合称 魁, 是主宰天下文运的万乘之尊。

「魁星」的布局最大作用就是利文昌,兴文教。而玄武湖又正处于主城区北面,也就是八卦中的坎位;坎位属水,北玄武,此湖名为玄武;而水又主才智;而北斗魁星又名北魁,玄武湖在北,又刚好应对了北魁之位。

这种能够在峦头方位上与星象方位完全吻合的布局确实十分难得。

而玄武居北坎位,属水,色黑,玄武湖形如一池之墨,又极其符合形胜之术。

有人可能好奇,玄武湖上的四星能看到,可北斗七星,其余三星又在何处呢?

顺着「勺柄」往下看,不难发现,第五星(玉衡)对应的是鸡鸣寺与今天南京市府,而第六颗和第七颗则分别对应的是东南大学与南京大学,皆为国内著名高校,人才济济。

这种在峦头方位上与星象方位完全吻合的布局堪称绝妙之作。

宋俞琰【周易集说】卷三十六:「山通泽之气,泽通山之气,山泽之气往来相通。」

妙就妙在玄武湖与钟山,彼此呈东西之势。其中,蟠龙之态的钟山形如笔架,玄武湖又如一方润色极佳的砚台,两者交相辉映大有敬请天地挥毫的豪迈之情。

依靠钟山的结龙之地,玄武湖的魁星气场就此达到鼎盛之势。

如果仅仅如此,依然不能确保南京千年文脉的绵延发展。

别忘了,玄武湖的正南面可是家喻户晓的夫子庙,而大成殿供奉的孔子像与玄武湖的中心几乎在同一条中轴线上。

同时,夫子庙中的江南贡院以及魁光阁、魁星阁、天下文枢诸多建筑等,可谓文昌入局的风水大阵。

如此,北有玄武湖的天然魁星局,南有夫子庙文脉承袭,完美地勾勒出南北呼应的大格局,使得南京从古至今,在文化领域硕果累累,令人赞叹。

正因钟山和玄武湖强大的气脉,南京的近年来的规划,很明显是围绕 「山水有情」的格局进行规划发展。

比如南京环绕着钟山建设了环陵路和玄武路环线通道,通过不断的车流将钟山的龙气牵引到玄武湖公园东侧的超大型环道。

随后,再通过玄武湖的玄武大道,经玄武湖隧道和华山隧道将这股气场引至玄武湖,形成源源不断的城市气场。

看看南京现在的城市发展,无论是借助文昌阵还是钟山的龙气,南京都做得有声有色。

不过,从风水角度来说,南京的不足也很明显。

南京这个历史悠久的都城,经济发展似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风顺水。

风水上说, 山旺人丁,水旺财 ,南京最旺的水,当然是长江。

长江在南京城的一边形成了外环抱水,但水流太快,气场太强,对南京自己的气场是个不小的冲击。

特别是靠近长江「水口」的鼓楼区和玄武区,影响就更为明显。

我们在广州:九龙聚首的千年风水局与生生不息「帝龙脉」那篇提到,自古「水口」之处有泄气之嫌,在风水学中,「水龙脉」就是顺着水流方向的水气场,故多需要建塔架桥来「锁水口」。

可南京除了六十年代修建的长江大桥,几十年内都未曾再有建桥举动,经济也一直不温不火,直至被省内「小兄弟」被嫌弃。

直到2004到2023年的八运来临,南京终于一鼓作气连续建了五座跨江大桥,目的就是要锁住长江的水龙气场。

其实再说得直接点,架桥修路都是为了交通便利,否则两岸都是靠效率低下的摆渡过江,经济又怎么可能发展起来。

南京也是在此期间(2016年)顺利跨入「万亿城市」行列,经济真正有了起色。

此前一年,南京设立江北新区获得国家批准,江北也终于得到了发展的机会。

尝到甜头的南京也就此规划,到2030年建成23条过江通道,就是为了将江南和江北的气场贯通,扩大南京的整体格局。

算起来2030年正是九运(2024—2043)时期,而九运中,西北和正北的水都属于得令旺财水,如果23条过江通道能顺利建成,必将为南京经济带来不小的推动。

不过,也有人提出,江北新区面对长江的一侧形成了「反弓水」,恰恰又逢九运(火运)不仅会对其高新技术行业有一定冲击,同时这种「反弓水」在风水上也属「破财水」,或许会让江北新区在后续发展过程中遇到巨大挑战。

……

其实,不管是传闻的断龙脉、泄龙气其实都是一种风水之说,既有其道理,也有不少牵强附会之说。

城市风水好与坏,更多是古人对自然环境的一种评判,也是一种美好祈愿。

对于此类学说,可以讨论,也可一笑了之,不必过于迷信。

说到底,任何城市的发展靠的是国家兴盛和社会进步,而不是所谓「龙脉」或「王气」。

这点,或许康熙看得最为清楚。

康熙曾五次南巡,几乎每次都会来朱元璋的明孝陵前拜谒。

每次祭拜,康熙不仅行三跪九叩大礼,还对朱元璋的治国理政有着极高评价,曾经亲题「治隆唐宋」四个大字,意思是明朝的治理和兴隆比唐宋还要好。

可谈到明朝建立南京的风水等问题,康熙却有不同看法。

他认为「 从来国运之兴衰,关乎主德之善否。上天降鉴,惟德是与。有德者昌,无德者亡,与山陵风水原无关涉。」

或许,这才是对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历史最好的理解吧。

——The End——

原创 老鬼叔 斥候密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