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旅游

一斤百万,这里的陈皮是女儿的嫁妆

2023-12-07旅游

地球是一个奇迹

文化|新会

博善里村口的柑皮,劳作者并非村民,而是外包人员

广东江门新会 ,素有「一两陈皮一两金,百年陈皮胜黄金」的说法。新会陈皮到底有多贵?目前创出的最高拍卖价出现在2020年, 一份55年陈的「陈皮皇」曾拍出100克40万元的高价,折合200万元一斤 ,是当年金价的10倍。

2019年的 第五届中国·新会陈皮文化节 上,一块166.9克的57年新会陈皮,拍出50万元的高价, 折算1斤为149.79万元

早在2013年,一块100克的73年陈皮拍出12.5万元的高价,相当于一斤62.5万元。以当时的物价和通胀指数,放在今天将是一个更为惊人的数字。

如果认为拍卖价太虚高太过智商税,那么还有流通价可供参考:陈化十年的新会陈皮,市面售价达到2000多元/斤,前两年甚至一度冲到三千多元,一斤20年陈皮的市价能达到万元。

陈化40年的陈皮已经步入收藏级别,价格不低于10万元/斤。

客观来说,新会陈皮价格近年来的飙升,有很大的炒作成分。 有专家指出,涨价是因为新一代陈皮商人联合炒家在操盘。

他们一方面实行炒作陈皮包治百病的营销策略,另一方面又通过买断、捂盘、内部认筹、统一管理、随时回购等一系列手段,逐步炒高价格。

村中随处可见的柑皮

但不可否认的是,新会陈皮确实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它有多特别?每年11月,都可以在江门新会区的乡村见到 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垃圾箱

这里的垃圾箱样子没什么特别,不过上面都挂着牌子,写有 「为加强柑肉管理,凡发现将柑肉倒入垃圾桶或乱倒柑肉的,发现一次罚款500元,情节严重的交由环保部门处理」 等字样。

也就是说,不是什么垃圾都能倒,柑肉就不能,否则会罚款。

那么,如何处理是正确的?垃圾箱上的牌子写道:「建议将柑肉 倒回自己柑田发酵当肥料使用 ,或是 联系村委会倒入指定的柑肉肥料发酵池 。」

开头提到的垃圾桶和禁止倒柑肉的牌子

禁止被倾倒的柑肉,是新会生产陈皮所剩的果肉。 陈皮原本常见,日常所见的柑橘皮,或者说芸香科柑橘属的植物果实表皮,经晒干或烘干后都可算是陈皮,但正如有人所说:「陈皮分两种, 一种是新会陈皮,一种是其他」 ,可见新会陈皮的金贵。

每年11月走入新会区,不管是哪个镇哪个村,都少不了见到剥柑橘、晒陈皮的景象。

沙坪村剥柑皮的村民

新会陈皮可谓举世闻名,即以新会茶枝柑的果皮经晒干或焙干后的 陈年贮存品 。新会古称 冈州 「茶枝柑」也称「大红柑」,也称「新会柑」 ,由其制成的陈皮被视为陈皮的最佳品种。

新会茶枝柑最神奇之处,在于 「长皮不长肉、皮甜肉不甜」 ,自古就 「精华在皮」、「皮贵肉贱」 。两宋以来,新会人「种柑取皮」。果皮甘甜醇香,「果肉干涩,不堪食之」。

清代大医师叶天士 所开的药方 「二陈汤」 ,特别写明「新会皮」。 清代张嗣衍 【广州府志】 中有 「橘皮入药以广陈皮为贵,出新会者最良」 的说法, 吴其濬 更在 【植物名实图考】 中称 「广东新会者为天下冠。」

沙坪村村民

如今, 不少富豪甚至习惯以陈皮为嫁妆,这几年有不少「陈皮嫁妆」的新闻,几筐陈皮价值几十万元并不罕见 。其实这不是新会独有的风俗,在南粤乃至东南亚地区都是如此,有点类似女儿红的操作。

而且,用陈皮做嫁妆绝不是普通人家所为,而是富贵人家才负担得起的事情。

作为经过认证的标志产品,新会陈皮特指在 新会陈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栽培的茶枝柑 (又称大红柑)的果皮经晒干或者烘干,并 在保护区域范围内贮存陈化三年以上 的干品。

柑皮以贮藏的时间越久越好,存期不足三年的称果皮或柑皮,存期足三年或以上的才称为陈皮。

按质量来说,新会陈皮分为头红、极红、苏红、二红、拣红、青皮六种,按采收时期可分为 柑青皮、微红皮和大红皮 等三种。

沙坪村的柑皮

在新会,每个村镇都是陈皮产区,其中以 茶坑村 (梁启超的故乡)一带为最佳。茶坑附近的陈皮村并非传统村落,而是一个纯粹的文旅项目,也是陈皮采销的平台。

如果是想见识新会陈皮,一路吃一路玩,这里当然是个不错的选择。但要想真正体验新会人对陈皮的执著,最好的方式还是走入村中。

我的选择是 司前镇沙坪村 ,一进入村子,就见到村口篮球场上铺满一摊摊柑皮。大部分是刚刚剥下来的柑皮,依然卷成一团仿似柑橘状,也有一些已经晒了几天,一个个塑料筐堆放在一旁。

篮球场对开的水塘边,几十个村民正在剥柑皮,剥好就放在塑料筐里。旁边有十几个蓝色塑料大桶,里面堆满柑肉。沿着篮球场再向前走几步,便可见到沙坪黄家祠。

沙坪村的一桶桶柑肉

沙坪村距离司前镇圩不远,村中最具历史的建筑便是 沙坪黄家祠 。据记载,1127年,沙坪黄氏先祖由韶关南雄珠玑巷沙水村南迁至新会杜阮,二世祖国宗公(沙坪黄家祠也因此被村民称作「国宗祠」)随后迁居新会司前沙坪乡立村,从此开枝散叶。黄家祠始建于明成化七年(1471),距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清乾隆年间重建为今日模样。

黄家祠建成后,除用作 祭祀和族人议事 外,还长期作为 族中学堂 。直至上世纪50年代,这里还是「崇德学校」,哺育村中孩童。

对于如今的沙坪人来说,黄家祠仍然是精神皈依之地。每年在祠堂前的广场上剥柑皮、晒陈皮,也是「例行操作」。

若是第一次见到剥柑皮的景象,肯定会对那一桶桶柑肉感兴趣。见我站在一旁端详,一位大妈笑呵呵说「这柑不能吃」。

沙坪村柑肉

研究数据显示, 新会陈皮所采用的茶枝柑,果肉味酸带涩,每100ml含柠檬酸0.7-0.8克,含糖10.1-11.3克,可溶性固形物为11-12%

苦涩是因为「柠檬苦素」含量比其他柑橘高,但也正是柠檬苦素在果皮里的存在,可以经过翻晒和多年陈化,逐渐将苦味转为香味,也就是新会陈皮最大的妙处。

新会陈皮的越陈越香,很大程度上跟 地理位置 有关。位于珠三角西南腹地的新会,西江和潭江纵横贯穿境内,经崖门、虎跳门流入南海,南海海水由崖门上溯与西江、潭江之水汇于银洲湖,形成了 「三江融通、咸淡交集」的独特的灌溉水系 ,也造就了 含有丰富水分、沉积有机质和海水盐分的新会土壤

在沙坪周边的其他村子里,空旷地带总是晒满柑皮。与沙坪一样,它们的陈皮史都极为悠久。

按照历史记载,古代冈州(即新会)专门种柑取皮,已有七百多年历史。 元初有记载,龙溪乡仅陈氏一户便有「甘(柑)子田租十石」。

元末明初新会诗人黎贞的诗集中有「尘外亭前桔柚肥」的诗句,明代大儒陈白沙则有「橙桔盈园野芳杂」诗句存世。

清乾隆、嘉庆年间,新会葵商在重庆、成都等地相继开设德隆、悦隆等9家「隆」字商号,主营葵扇又大量经销新会陈皮。清末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的 【新会乡土志】 记载, 新会陈皮为当时主要物产之一

民国初年,新会的会城一带专营陈皮的店铺就有30间之多,一些大户还在上海等地开设批发店,其中以 乾隆年间 就已开业的 老字号刘怡记 最为知名。

司前随便一个村子里都是满地柑皮

如今, 新会陈皮更是成行成市,远销海内外,几乎每个村子的陈皮都有销路 。有趣的是,在很多村子里,可能连个人影都见不到,村前空地同样少不了柑皮。

我随后去探访的田边村博善里,据说有五座百年洋楼,是村中陈氏兄弟出洋务工后,一起回来所兴建。可惜村子见不到人,倒是有一群狗守在巷口,压根不给我进去。洋楼看不到,村前篮球场上满满的柑皮倒是很美。

后来有两个阿姨出现,告诉我她们并非村民,只是受雇晒柑皮的务工者—— 近年来五邑乡村年轻人流失较大,类似传统劳作很多也走了外包路线

作为一种传统,新会陈皮也难免遇上老一辈逐渐凋零的问题,而眼下新一代对陈皮的过度炒作,其实也不利于这一产业的持久发展。

其实, 陈皮还是应该回归本源,无论药用还是食用,能呈现自身价值、能物尽其用,才是合理的 。毕竟,陈皮烧鹅、陈皮水鸭、陈皮鸽子汤、陈皮骨、陈皮禾虫、陈皮冬瓜盅、陈皮红豆沙都那般迷人。

所以,与其将陈皮价格炒到天上去,让价格推动名气,还不如以口碑取胜 。比如对于遍布世界的新会华侨来说,乡间处处可以闻到的陈皮清香,就是最大的乡愁,而这种乡愁,才是真正的口碑 。


撰 文 : 叶克飞

图片:叶克飞

编辑:框舅

版式设计:海螺


点点👇,谢谢关注。

伸出小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