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旅游

【行走徽州168】小洲坦:大洲源的小源河发源地,共和村委会驻地

2023-12-21旅游

【行走徽州168】小洲坦:大洲源的小源河发源地,共和村委会驻地

司马狂/文

之所以去到小洲坦,完全是误打误撞。我们从瓦上出来,想着不走回头路了,便往金竹方向行去。车子入得金竹村,本来是预想着先去祭拜金竹暴动的烈士,而后再往村子里走一遭。结果绕着盘山公路开,看见指示牌有标明金竹烈士碑,不曾想开到很明显是新浇筑的水泥路路面时候,已经很难掉头回来。其实当时已经知道,这恐怕是走错路了。错就错来,于是沿着那条自金竹新开的马路,一路乱撞,这便闯进了小洲坦村。

和更高处的金竹不能比拟的是,小洲坦其实是个很小的村庄,但你莫要小瞧了它,在周遭廿四个垱(正字为土加党)中,它可是妥妥的C位,完全处于中心位置。于是在1955年,集中乡村成立高级社的时候,小洲坦当仁不让地成为了高级社的驻地,后社改为村,小洲坦也依然是村委会驻地。至于这个高级社的名字,则不是直接套用小洲坦,而是另取一名为「共和」,后来一直沿用,直到行政村撤并,整个共和村并入金竹行政村。这个名字和周边的「农合」、「民主」都是差不多时间形成的,可谓是旱南杞梓里一带的行政村取名的鲜明特色。

步入小洲坦村子中心位置,有水泥浇筑的坦,坦上晒着乡民收割回来的豆萁。左右两边各有一栋建筑物,左边的房屋看窗户的格局,内里应当是明二暗三的传统徽派老宅设计风格。不过这宅子明显是解放后新建的,你看它的开窗既多又密。据村民方辉海介绍,房主是方观志两兄弟。我问方辉海,小洲坦可有什么旧时建筑物,他满是遗憾地告诉我,原本确有连排老宅,可惜遭遇祝融之祸,那八兄弟鼎建的房屋,已然没了踪迹。

右边的房屋,长长一条横亘过去,窗户也是并排而立。铁将军锁着门,无法入内。我扒着窗户的缝隙,看到里面板壁上悬着「共和村计生协会」、「团员活动室」、「杞梓里镇共和村人口学校」三块牌子。这就很明显了,此间必然是当年共和村的村委会所在地,遥想几十年前,计划生育政策定为国策的时候,狠抓计划生育那真是每个村子都不敢掉以轻心的头等大事。既然这里是村委会,那不可能只有区区一层。往前走,果不其然有石阶往下去,这才看到蔚为壮观的一栋房屋。在吾乡,这样的房子其实不叫村委会,而是延续着当年公社年代的叫法,唤作「队址」。

弹丸之地的小洲坦,稍微转悠一下,也就走到村子尽头了。而在村尾处,我发现一幢房屋的背面,很明显是分为上下两层,且有砖头砌就的柱子,用以隔断,这断然不是一般村民的住宅。于是从边上的地头爬到房子前面看,楼上另有木制的走廊,木门、木窗,加上前面亦有的几根砖柱,我猜测这里必然是所学校。守着房子的是个妇人,一开口居然方言与我的类似,询问过后知晓果然是大洲源的人。妇人告知,此屋确为校舍,她家买下来改为住所,如今所余仅为半栋,其余的早些年拆除了。方辉海则补充告诉我,这里是共和中学和小学共用的校舍,人口巅峰期朗朗的读书声响彻整个小洲坦,不过共和中村只存在十余载,而延续了几十年的共和小学,也早没了生源。

你走在小洲坦村中,很明显能在一隅之内,亲眼目睹各个不同时期,徽州大山里的村民营建房屋的不同风格。土墙块有,砖瓦结构的传统建筑也有,还多为三层结构。上个世纪乡民富足之后,开始流行浇筑水泥走廊,并且配有彩色玻璃渣的房屋也有。甚至是最近这些年才建成的宅子,也能见到。你看,这便是淳朴的徽州山民,拼着命赚了钱,想着的是回到自己那大山里的家乡,去建造房屋,徽州人骨子里的恋土情节是根深蒂固的。只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愈发明显,加上大多下一代徽州人多在城镇里出生和长大,到底还会有多少山民会在未来回家置业呢?你听,整个小洲坦静谧得吓人,犬不吠鸡不叫,间或走过的也就两三个村民,也多是步入老年的长者。

按照【歙县地名录】的记载,小洲坦得名是因为地处小洲源,地势平坦。可这明显是不对的,我老家是大洲源,所以入江口叫大川,对岸的小洲源入江口自然叫小川,小洲坦和小洲源完全是八竿子打不着啊。要说起来,小洲坦倒是和我们大洲源关系紧密,这里是大洲源在岔口汇聚的两条河流中小源河的发源地之一。那么小洲坦究竟因何得名呢?这恐怕就是村里的老人家也很难给出靠谱的解释了。坦不用说,确实是高山中的平坦之地。重点在于这个洲,洲者,水中陆地也。小洲坦怎么可能会是水中的陆地呢?可若是有云海蒸腾呢?雾气飘荡起来,会否让人觉着这片陆地,便是云海当中的小洲了呢?当然,这也只是猜测而已,若你知晓其村名来历,还请不吝赐教。

杞梓里境内,我们方姓人口众多,分布的村落也多,小洲坦村民也多为方姓后人。我原本猜测,小洲坦和金竹相距不远,当是自金竹迁徙而来。我问过方辉海,他也说是祖上从金竹迁来的。可我找到方钊捷、方长利两位老师,想知晓小洲坦具体的迁徙路线的时候,两位老师都回复我,小洲坦源自苏村敦睦堂,而并非自金竹迁居,这其中的缘由却只能是存着未知,留待日后探究了。据方辉海介绍,小洲坦从始迁祖至今已衍脉十五世,他能知晓的祧字为「超志承起,永大光辉,中衔润业」。

从小洲坦走出,我早没了最初探寻徽州村落时候的失落感,因为已然见过太多此类正渐渐远去的徽州村庄。那只在巷路中间,堂而皇之结了网的蜘蛛,可能已经拦路结网好长时间了吧,它怎么也想不到,会有两个异乡人突然闯进来,以至于它的网也被破坏了。这不正是如今诸如小洲坦这样村落的真实景象吗?人没全部去,楼也没有全部空,守着村子的那几个人,晨起暮归,相互间还驮着饭碗串门。可一旦关了门,除了山风呜咽,和电视机里的人声,哪里还有什么人间烟火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