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旅游

南方小土豆成了娇妻文学的一环?好歹毒的审美

2024-01-17旅游

2024公认的第一顶流,非哈尔滨莫属。‍‍‍‍‍‍‍‍‍‍‍‍‍‍‍‍‍‍‍‍‍‍‍‍‍‍‍‍‍‍‍‍‍‍‍‍‍‍‍‍‍‍

哈尔滨的努力与成功出圈,让各地文旅局都卷起来了。‍‍‍

与旅游文化一起爆火的,还有现象级流行热梗: 南方小土豆。

形容那些身穿浅色的羽绒服、头戴可爱帽子、坐上行李箱脚都够不着地的南方游客。

‍‍‍‍‍‍‍‍‍‍‍‍‍‍‍‍‍‍

以拟物化的形象来表达亲切的宠溺感。

随着大众参与度升高+事态持续发酵,南方小土豆又逐渐演变成 马铃薯公主。

原本去性别化的中性词汇,变成特指的、具象的女性化形象。‍‍‍‍‍‍‍‍‍‍‍‍‍

‍为什么当下流行现象偏爱 人格拟物化+物格拟人化

而在小土豆文学的发展过程中,起初无性别的中性词,也在后期变成由女性作为风格载体、再由女性群体提纯并「完善」的审美现象。

©陈安好

愈发跑偏的小土豆文学给审美观价值观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我们是否要对这些流行现象保持敏感与警惕?今天就来聊聊这些。

拟态化流行

话题度满满的小土豆们,诞生于审美的拟态化流行。

拟态化原本指一种生物在形态、行为等特征上模拟另一种生物,从而使一方或双方受益的现象。

延伸出的审美风格代表就是 福瑞控Furry Fandom

它们靠毛茸茸的动物化外形+人格化的设定迷倒大众,就像【疯狂动物城】官方狐兔cp。‍‍‍‍‍‍‍‍‍‍‍‍‍‍‍‍‍‍‍‍‍

国风动漫【大理寺日志】也是一样。

讲述的是唐朝武明空统治时期、在白猫少卿李饼的带领下,大理寺众人展开各种惊心动魄的破案冒险、对抗命运,坚守自己内心正义的故事。

线下的福瑞集会也是小众文化审美繁荣发展的表现。

一套好的兽装售价不菲,且越是精美、越能充分展示福瑞控的高品质与好品味。‍

【大理寺日志】李饼 | ©社恐小羊咩宝

拟态化体现在审美趋势里,分别是人格拟物化与物格拟人化。

上学时语文必背现代诗【致橡树】,就用人格拟物化的艺术手法讲述充斥人性美的爱情: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少年汉尼拔】2007

由此传递出的爱与美的意境,不仅是纯真炙热的,还是高尚伟大的。

像一首古老而又清新的诗歌,于文字的律动间描绘出超越「物格」本身的内涵。

反过来的物格拟人化我们也并不陌生。

‍‍‍‍‍‍‍‍‍‍

从小看到大的【猫和老鼠】,就是典型的拟人化审美作品。‍‍‍‍‍‍‍

‍‍‍

因此,当「南方小土豆」最初以个人玩梗自嘲出现时,大众对其的态度是善意的。

就算不喜欢,也表示了理解与包容。

后期随着话题度升高+玩梗范围扩大,才逐渐发展成有明确地域指代性质的词汇。

越来越多的小土豆诞生后,争议也就随之出现。

这里真正让大家反感的,是少部分为了蹭流量而不惜加深名词刻板印象的行为。

‍‍

乍看好似娇憨可爱, 实际内核却走向人格边缘化,变成思维稚化的奶嗝奶哼文学。

图源水印 | 侵删

此时的物格拟人化背离了借物喻人的美好初衷,只剩人格的自我矮化。

‍‍‍‍‍‍‍‍‍‍‍‍‍‍‍‍

这个变化过程里, 以往广义的人性美逐渐走向狭义的两性美。

于是,第一个有性别的城市诞生了——哈尔滨,男。

官方宣传的风向就略带指向性,后面在此基础上爆发的娇妻文学,更是宝宝碗2.0全方位升级版。‍‍‍‍‍‍‍‍‍‍‍‍‍

整体流行趋势导向浅层思维带来的轻松氛围,玩梗的画风也越来越歪,走向生殖性思维统治的性缘化审美。

性缘化审美

一个典型的规律化现象是, 紧跟着拟态化流行风格的下一阶段,就是性缘化审美。

于是,我们看到了「南方小土豆」摇身一变成「马铃薯公主」,男性小土豆们再次上演「消失的他」。

小土豆文学从起初无差别、公平的集体性玩梗调侃,变成定向的、女性化的标签性代名词。

看似升级变得更优越的马铃薯公主,实际却是被性缘化后更倒退的审美标志。

不论是小土豆还是小公主,她们在性缘审美中都是单方面被宠爱、被娇小化的形象。

且一部分沉溺于性缘思考无法自拔的小土豆们,主动与高大伟岸的「他者」发展成双向的「赛博求偶」——土豆版娇妻文学诞生了。

于是,任何始于亲切、玩笑、自黑、包容等等的一切梗,一切流行审美现象都被片面的性缘化毁于一旦。从有无限可能的多元纯粹走向同质腻味,与纯粹审美的差异也愈发明显。

康德美学思想中的纯粹美,是不含任何杂质、极致单纯的,不涉利害、目的美。

纯粹审美剥离了性别感,具备广泛且通用的美感共识。

‍‍‍‍‍‍‍‍

譬如帅气,俊朗的男性帅得很直观,而不刻意遮掩女性特质的英气同样帅气。

非我族类的生物,它们的美自带一种震撼的酷帅感。‍‍‍

【阿凡达】2009

【阿凡达:水之道】2022

包括非生物,从冰冷的虚拟科技、到饱含人性温情的传统服饰等等,都能带来帅气的感觉。

这些美感体验都可以脱离性张力而存在。

【逝者】2019 | 杨幂马面裙穿搭

与纯粹审美不同, 围绕性别差异+性思考诞生的性缘审美,是狭义且私人的。

没有批判它的意思,只是将一切被审美的人/物以能否激发多巴胺来判定是否美的行为,注定了性缘审美的双刃剑属性。

好的一面是它可以催生出性张力。譬如以普通硬件斩获大美人氛围的金敏喜‍,充斥着一种淡素的魅惑。

‍‍‍‍‍

此时因个人特质的差异化带来的风格偏差,为我们展现了不同的审美体验。

同样是性张力,还有温碧霞这种妩媚的纯情。‍‍

白歆惠明艳的性感。‍‍‍‍‍‍‍‍‍

以及夏木真理鬼魅的诱惑。

甚至是艾玛·罗伯茨这种孩子气的性感。‍‍‍‍‍‍‍‍‍‍

【野孩子】2008

她们让性缘审美从原始的俗气走向多元的风韵,丰富并完善了风格内核。

更让我们知道性感从不是一种标签化的刻板印象。‍‍‍‍‍‍

田中裕子

可在这个过程里, 女性仿佛被困于斗兽场中,只能不断高度提纯自己的能力与魅力;而男性则被安全的护送到看台,只需端坐着欣赏眼前发生的一切。

所以才有大众公认的贵圈只卷美女、不卷男,欣赏美男基本靠考古的怪相。

艾玛·罗伯茨的父亲 | 埃里克·罗伯茨

纵观古今中外,很多流行审美的发展都是如此。

‍‍‍‍‍‍‍‍‍‍‍‍‍‍‍‍‍‍‍‍‍‍‍‍‍

就像高跟鞋。由波斯皇室带入欧洲,成为16世纪的服装潮流。最初服务于皇室贵族,1630s才在欧洲女性中流行。

路易十四的红跟鞋

到17世纪初时, 高跟鞋仍是相对中性化的穿着,但也散发着谁主导审美就推崇谁的特质的现象。

正如彼时男性穿为了增加身高显示地位,而女性则要靠穿高跟鞋来显得更加阳刚感。

叶卡捷琳娜大帝的男性化军装造型

而现在的审美环境中,为了能更好的欣赏女性柔美的身体曲线,高跟鞋成了默认的职场着装要素。

性缘审美的凝视感更加强烈。

日本女星石川优实发起拒绝「被穿」高跟鞋运动

高跟鞋曾经的男性优越限制了对女性特质的表达,如今表面的女性友好又把穿高跟鞋的男性变成「娘娘腔」。

二极管状态对男女两性都不公平,也不利于审美健全平等的发展。

所以,当人们对各类流行现象保持质疑思考、并非杞人忧天,而是现状往往更严峻。‍‍‍‍‍‍‍

跟内娱红毯女星穿礼服受冻一个道理

维护自己的审美敏感度与「不美」的权力, 在流行变迁光速迭代的当下,对我们树立审美观有着不容小觑的积极意义。‍‍‍‍‍‍‍

审美敏感度‍‍‍‍‍

小土豆文学的风靡与跑偏,其背后是审美敏感度的缺失。

起初我们小土豆这一昵称的感观是很友好的,因为是自黑所以更显得幽默亲切。它在大部分人的认知里也是可爱的褒义词。

大众也乐于跟风、感受活跃的舆论氛围,而这种 轻松愉悦的浅层思考模式,已经成为各类审美流行里的典型现象,也变相促成了敏感度缺失。

只是随着玩梗的泛滥与跑偏,才逐渐品出几分不对劲来。

这个过程里,保持高度敏感的始终是少部分人。

从能察觉到怪、到明确说出为什么不喜,这个过程伴随着审美敏感度的升高,而这对我们树立自己的坚定审美观有重要意义。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有两个阶段需要特别重视审美敏感度‍带来的积极美育。

一个是2.5-5岁的幼童期。

此时的他们对外在已经有了自己的期望和审美标准,尤其是穿搭风格,不能因为小+在成长期而轻易糊弄。

不要小看小朋友的审美触觉,若能正确加以引导,她们轻易就能感知到美的内涵、并施与充满灵性的呈现。‍‍‍‍‍‍‍‍‍‍‍‍‍‍‍‍‍‍‍‍‍‍‍‍‍‍‍‍‍‍‍‍‍‍‍‍‍

©安之娘 | 亲子穿搭

幼童期被充分尊重审美敏感度的孩子,往往也会更加自信, 并为后期审美良性发展奠定基础。

Jennie敢立「人间香奈儿」的人设,也是因为从小就继承了母亲的衣柜。

私服穿搭审美与Lisa比确实一骑绝尘,美誉熏陶从不骗人。‍‍‍‍‍‍‍‍‍‍‍‍‍‍‍‍‍

左Jennie | 右Lisa

还有一点, 孩童时期的审美鉴赏力+表达能力往往都是十分敏锐且一针见血的。

‍‍‍‍‍‍‍‍‍‍

尤其在内娱古装美人大爆发的黄金期,赏美观点也是清晰有参考性的。‍‍‍

【风云】2002 | 御姐脸vs甜妹脸分得很清楚

维护好这份审美能力,多去美术馆、博物院等等具备艺术美价值的场所,哪怕是从小看美学纪录片,都是不浪费天赋的美育。‍‍‍‍‍‍‍‍‍‍‍‍‍‍‍‍‍‍‍‍‍‍‍‍‍‍‍‍‍‍‍‍‍‍‍

【国家宝藏】2020 张钧甯 | 守护敦煌千佛洞一座石窟的少女阿瑶

另一重要阶段是 成年后、充分理解两性立场的时期

因为相当一部分人幼童期审美敏感度的缺失,导致需要在当下层出不穷的流行风格里、重新树立并捍卫发展自己的审美观,避免轻易被隐藏推手带偏。

大众抵制Lisa,没有被表面的虚假繁荣迷惑就是审美清醒的表现。

毕竟不是每位脱衣舞表演者,都能和蒂塔·万·提斯一样将性缘审美升阶成美学风格。

更何况蒂塔的私服审美是非常优雅的。

随着风格颗粒度被细化的更多元,能敏感的察觉到是否需要跟风、跟随哪一种风格,也是审美观清晰的表现。

‍‍‍‍‍‍

譬如Bella,从早期姐姐的圆润小跟班,进阶成先锋自由的时髦知识分子。

她的穿搭囊括了 美拉德、格雷系 等等风格,或从呈现套风格、或通过风格延伸出穿搭,都是合适的。

灵魂在于驾驭的自信且自然。‍‍‍‍‍

也有人反感这些精细化的名词定义,对风格有自己的理解,这也是审美敏感度高的表现。

‍‍‍‍‍‍‍‍‍‍‍‍‍‍

总体来说,在当下性缘物欲横流的审美世界里,保持高敏感度不是坏事,我们也不必因此过度反思自己。

树立清晰的、边界感强的审美观,比单纯的复制风格,要更接近美育的深层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