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旅游

一路走来:首次体验头等舱,浏览蚌埠看凤阳

2024-01-30旅游

从广州飞南京,仓促出行,机票已很紧张,只剩下头等舱了,便无可奈何地奢侈了一回。

头等舱的待遇确实比经济舱好多了。首先,候机时可以进VIP候机厅,里面有舒适的沙发,还有免费的饮料和小食。上了飞机,座位是一排4座的大沙发,服务更是经济舱没法比的。刚在座位上坐好,空姐就走到面前,来了一句直呼其名的「晚上好」。她们手上有登机的名单,自然知道乘客的名字,但在这里享受单独的问候,还是觉得很顺耳。空姐提醒我们换好拖鞋,又递过来湿毛巾让我们擦手,然后礼貌地献上一份精美包装的卡片,也就是当天飞机上的菜单,让我们提前知道可以吃什么喝什么。

飞机起飞后,空姐首先给我们上了一个头盘,里面有一份沙拉、一个面包和一碟水果,而且倒好了两种饮料送到面前,问我要喝哪一种。因刚吃过饭,我要了一杯水,她马上又给送过来。吃完这些东西,空姐又让我们选择正餐,我已经很饱了,但还是品尝了一下。这里还有红酒、香槟等饮料可以提供,我刚喝过红酒了,没法再喝,便没有要。空姐从服务区分别把每一道菜送到每一位客人的面前,像蝴蝶一样在机舱里飞来飞去,也算是一道不错的风景。吃完东西,看了会报纸。这里的报纸很多,大概有四五份,厚厚的几叠,与经济舱里一份分着看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到达南京碌口机场后,接机的车直接带我们赴蚌埠,已是深夜。

车行在蚌埠的大街上,第一次到这里的我不自觉地透过车窗打量着这座城市。我们走的街道虽然不算宽,但也是灯火通明,楼房虽然有些破旧,但也整齐有特色。据说,蚌埠这城市就像中年人,它的青春是属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鼎盛时期的蚌埠,小到手表火柴自行车,大到汽车轮船电视机,无所不产,楼房街道也是时尚洋气。但如今,随着年华流走,青春不再,它在安徽的地位渐渐被合肥取代,于是几十年如一日地保持一贯风格,曾经时尚洋气的楼房已变得苍老与陈旧了。

第二天,驱车前往凤阳。

安徽凤阳县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凤阳鼓楼又称中都谯楼,位于凤阳县城中央。它始建于明洪武八年,是中都城的重要附属建筑,是向全城报时的地方。鼓楼在建筑布局上别具一格,东西向的布局是符合中都城总体规划的,是对「席山建殿,枕山筑城」的中都城的点缀和平衡,远远看去,雄伟壮丽。鼓楼由台基和楼宇两部分组成,台基南北长72米,东西宽34.25米,高15.8米,是中国最大的鼓楼台基。基上楼宇初建之时,「层檐三覆,栋宇百尺,巍乎翼然,琼绝尘埃,制度宏大,规模壮丽」。据说,在明代,鼓楼一直以其高大雄伟为国内之最。

鼓楼建成600多年来,几经沧桑,屡废屡建。1996年地方政府开始修复基座上谯楼,2005年对东西广场重新进行整修,新铺设了大理石方砖、安装了古典灯饰。如今,历经600多年沧桑的鼓楼又恢复了往日的面貌,为美丽的凤阳又添上了闪亮的一笔,俨然成为了凤阳的标志。

鼓楼下有门洞,贯通东西,人、车可从中穿行。我们从中穿过,有种穿越历史的感觉。

穿过幽深的门洞,到了对面广场,豁然开朗,仿古的建筑、商店映入眼帘,其中左边的牌楼上写着「花铺廊街」,让人觉得很有特色。回头望,鼓楼正门上方的汉白玉上,高悬着据传为朱皇帝手书的「万世根本」四字楷书,显得庄严古朴;久经风雨的城墙虽满目苍桑,但不失巍峨壮观。我们一直走到广场边缘,找了个可以照鼓楼全景的位置,各自留了影。

我们绕到鼓楼一侧,准备登楼参观。没料,鼓楼正在装修,不让我们上,只得留点遗憾。

看着高大雄伟的鼓楼,我们的思绪都不约而同地回到那个遥远的朝代。一介布衣的朱元璋从这里走出来,创立了大明帝国,并留下了「万世根本」的警语,让人们在慨叹其雄才伟略之余,也免不得对那4个字作一番思考。明朝夹在元、清这两个游牧民族统治间,维系了200多年,期间有兴有衰,「万世根本」的真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它不能阻挡一个王朝的结束。

凤阳鼓楼留给我们的一段历史,穿越历史,静心聆听,飘渺中远去的鼓音又会传来,宛若天籁。

离开鼓楼,我们出凤阳县城,南行五六公里,便到了凤阳明皇陵,也就是朱元璋父母的坟墓。

不知什么原因,明皇陵游人不多,显得异常寂静。进入陵园,发现这里的一切都简而又简,一条新铺的道路两边,是长长的一组石像生,其它基本没有什么装饰,远处就是坟丘了。远近闻名的明皇陵如此简陋,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一位年轻的女导游给我们介绍了明皇陵的情况。朱元璋的父母早亡,家里又穷,当时草草下葬,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追尊父母为淳皇帝、淳皇后,并将其坟墓按山陵之制建成皇帝陵。皇陵占地曾达2万余亩,当时有城垣三重,从外到内分别是土城、砖城和皇城,据史料记载,「其间享殿具备,殿左、官厅、神厨、酒房等各数百间」,有点像北京故宫太和殿,但后来屡遭破坏,现在已经不成样子了。首先,在明末农民起义中,张献中「陷凤阳……焚皇陵楼殿为烬」,享殿只剩下几个大块的用来支撑巨大柱子的石礅;清初蝗灾,饥民把所剩砖木搬走活命,落得「凄凉一片成遗垝」;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又野蛮洗劫,大肆砍伐陵园松柏,郁郁葱葱的陵园变得荒芜不堪,最终只剩下石像生、石碑等物;「文革」期间,明皇陵所存部分石像生又遭破坏,石马耳朵被砸掉、腿被砸断……

导游边走边讲,带着我们走上了长长的神道。她告诉我们,神道全长257米,两侧对称排列着32对石像生仪仗队,隐含其父64岁之数。自北向南依次为麒麟2对,狮8对,华表2对,马倌、马和控马人共6对,虎、羊各4对,文臣、武将、内侍各2对。每个石刻神态各不相同,即使是两两相对的石刻上,也都存在细微差别。现存的31对石刻中,皇陵中难得一见的跪羊和镇墓虎也出现其间。「羔羊跪乳」喻孝意,朱元璋为拜谢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而特在陵墓前立下4对跪羊。明清以前的华表都是素表,没有图案,但这块华表却开创了先河,分八面,每个面上雕刻有22朵花卉图案,图案虽大致相同,却又有差别。32对石像其数量之多,为历代所有陵寝之冠,也是明代最早、历代陵寝中最庞大的石像生群。

这些石像雕刻精美,造型雄浑,布局一气呵成,写实中有着夸张,流溢出非凡魅力,堪称上承宋元、下启明清的大型石雕艺术精品。

再往前走,神道南端紧连金水桥遗址。金水桥南侧,东西两边各竖立一块大碑,东为无字碑,西为皇陵碑。两碑尺寸相同,规格一致,均高6.87米,分别由螭龙碑首、碑身、龟趺三部分组成。皇陵碑额篆有「大明皇陵之碑」6个大字,因碑文系朱元璋亲自撰写,又名「御制皇陵碑」。据导游介绍,本来在洪武二年皇陵立有一碑,碑文是翰林士讲学士危素所撰,但朱元璋认为「儒臣有文饰」,不足为后世戒,决定亲自撰文。朱元璋少时家境贫寒,放牛为生,本来并不识字,后来在戎马征战中才认识几个字,所以他在洪武十一年写的这1105字的碑文是半文半白,既有之乎者也,又有乡野俚语。不过,朱元璋在文中追述了自己艰辛的身世和戎马生涯,并阐明昌运兴盛的道理,这都对研究朱元璋其人和明王朝的历史有着重要的价值。

碑刻南面就是著名的享殿,是过去祭祀宗族的场所,曾经「九间,丹陛三级,黄琉璃,青碧彩绘」,极尽奢华,可惜历经沧桑之后,现仅存遗址,土堆上长满了松树,当年大殿门柱下巨大的石礅,静静地躺在杂草丛中。

陵墓的封土堆长约50米,宽约30米,上面种满了松树,由于曾经有许多没有素质的游客居然像爬山一样爬上去,所以封土堆上已经有几条很明显的路痕,所以景区树着一块牌子,「请让我再安宁六百年」,让人深思。

到这里,明皇陵就算看完了。朱元璋苦心经营、大耗民力修建的明皇陵,实在已经有名无实,除了庄严肃穆的气氛,剩下的唯有满目荒凉了。想象着昔日皇陵的气派辉煌,一阵不安和惭愧涌上心头,如今经济发展了,名胜古迹的开发和保护是不是也应该进一步加强呢?

附记:人来到这个世上,应该尽量多地欣赏、体验、品尝、感悟,然后分享美,传递爱,留下思考或启示……为此,笔者利用各种机会,走了很多路,赏了很多景,陆续分享给朋友们,让大家与我一起回顾旅途的愉悦或感动,乃至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