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旅游

又怎么了!乐山大佛咋回事,巧合还是另有他因?

2024-08-08旅游

巍峨的乐山大佛,屹立在岷江和青衣江交汇处的峭壁之上。

它默默地见证了千年风霜雨雪,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与兴衰更替。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珍宝,它不仅记录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还寄托了人们对安宁和幸福的美好祈愿。

尽管如此,许多人并不清楚,这座大佛用了整整90年才最终完成建造。

民间流传着一个神秘的传说,说「大佛四次闭眼,必定会发生重大事件」。

那么,关于乐山大佛的建造,是否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乐山大佛「闭眼」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历时90年建造的佛

乐山,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古代被称为嘉州。其地域内交汇着三条著名的江河: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

在这片水域的交汇点,尤为壮观的景象出现在凌云山脚下,河流在这里奔腾不息。

美景固然壮观,但在夏季洪水肆虐时,波涛汹涌,经常导致船只倾覆和人员伤亡的惨剧。

在凌云寺,海通禅师怀着慈悲之心,目睹了世间百姓所遭受的深重苦难。

他毫不犹豫地立下宏愿,发誓要在这片土地上铸造一尊巍峨壮丽的大佛,以祈求苍生安宁与庇佑。

海通禅师毫不犹豫地踏上了筹措资金的漫漫征途,经过整整二十年的辛勤奋斗,最终带着大量资金回归。

然而,不幸的是,这笔资金引起了当地一位贪官的觊觎,他试图将这笔善款占为己有。

面对贪官的刁难,他毅然挖去双目,以此表明决心,坚决捍卫这笔资金。

海通禅师的举动,不仅强烈震慑了这位贪官,还让他彻底觉悟,深感悔恨,最终决定摒弃贪欲。

公元713年,正值唐代开元元年这一历史时刻,乐山大佛的建造工程正式启动。

那时正值唐朝武则天统治时期。由于她对佛教的极度推崇,特别是她自称为弥勒佛的转世,这使得弥勒佛在当时的民间极受欢迎。

因此,当时的人们在为乐山大佛选择造像时,决定采用弥勒佛的形象。

乐山大佛在修建的早期阶段进展非常顺利,佛头至佛肩的轮廓很快就显现出了初步的形态。

然而,当佛像的轮廓刚刚显现,不幸降临,海通禅师为这座大佛倾注了毕生心血,却突然去世。

由于大师的逝世,这项工程被迫搁置了多年。

幸运的是,剑南节度使章求兼琼被任命到乐山,他对佛法的信仰与大师相同,得知大师的事迹后深受感动。

他看到尚未完工的乐山大佛,心生遗憾,遂捐献了二十万两俸禄,并立即上奏朝廷,恳请拨付八百万两税银。

在他的努力之下,大佛从肩膀到膝盖的部分得以继续雕刻成型。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章求兼琼因为某些原因被朝廷调离了原职,导致乐山大佛的修建工程再度陷入停滞。

更加不幸的是,随之而来的安史之乱无疑是雪上加霜,致使大佛的修建工程被迫中断了长达四十多年!

直到公元784年,另一位名为韦皋的官员来到此地,他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

因此,他毫不犹豫地献出了自己两年的薪资,总额高达四十万两白银,用于继续大佛的建造工程。

历经种种艰辛,终于在公元803年,乐山大佛的宏伟身姿得以完工。

为了纪念乐山大佛的建造,韦皋特意撰写了一篇碑文,题为【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

这座石碑历经岁月洗礼,如今依旧屹立在峭壁之巅,静静地见证着历史的风云变幻。

乐山大佛的建造历时九十年,经历了岁月变迁与王朝更替。

或许正因如此,民间流传着「大佛四次闭眼,人间四次出事」的传说。

大佛的四次闭眼

1962年,中国南方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严重旱灾。

田地里几乎没有任何收成,百姓们陷入了严重的饥荒,许多无辜的生命在这场劫难中不幸逝去。

从这次灾难起,乐山大佛闭目的传说在民间悄然兴起。相传,它因不忍目睹人间的苦难与疾苦,才闭上了眼睛。

无数百姓不辞辛劳,翻山越岭,纷纷前往乐山,朝拜大佛,祈求佛祖慈悲为怀,早日解除旱灾,恢复往日的安宁与丰饶。

或许某个事件仅仅是巧合,但1963年南方发生的洪灾却使得人们对某种传说的信念更加坚定。

那一年,中国再一次遭遇了自然灾害的严峻挑战。

南方地区暴雨如注,江河泛滥,洪水猖獗。

滔天洪水淹没了无数家园,百姓们被迫流离失所,生活陷入了极大的困境。

北方地区则经历了持续的干旱,土地龟裂如同龟壳,农作物枯萎,收成遥不可及。

在这民不聊生、水深火热的艰难时刻,乐山大佛再次闭上了眼睛,仿佛它也不忍心目睹这世间的无尽苦难。

1976年对我们而言,是极其痛苦的一年。

在一月,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北京逝世,不久之后,我们伟大的毛主席也离开了我们。

7月28日,河北唐山遭遇了一次特大地震的严重冲击,全国各地陷入了深深的哀悼之中。

在这一年悲痛的时刻里,另一则传言悄然流传开来——乐山大佛再度缓缓闭上了它那充满慈悲的双眼,仿佛也在为那些无辜逝去的生命默默哀悼。

正值全国沉浸在失去亲人的悲痛中,这一「闭眼」事件无疑让人们对乐山大佛「闭眼」传说的敬畏与感慨更加深刻。

时光飞逝,转眼间便是2000年,千禧年的到来使得世界焕然一新。

当所有人都满怀期待地迎接新世纪的到来时,乐山大佛却再次闭上了眼睛,这在当时引发了不少的恐慌。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这次竟然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

那么,乐山大佛闭眼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闭眼的科学解释

对于乐山大佛「闭眼」现象,科学界始终持谨慎态度。

经过深入研究后,众多专家学者认为,这一被称为「闭眼」的现象,很可能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视觉错觉。

乐山大佛位于风景如画的四川盆地,这里四季云雾缭绕,气候温暖宜人。

在特定的天气状况下,如大雾笼罩或光线昏暗的时候,从远处眺望大佛,人们的视觉可能会产生错觉,误以为大佛闭上了眼睛。

此外,乐山大佛这座历经千年风霜的石刻巨像,因长期暴露在风吹、日晒、雨淋之中,自然而然地表面出现了风化和剥落等不可避免的现象。

这些自然环境因素可能使大佛的眼部变得模糊,从而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其「闭眼」的误解。

为了确保这尊历经千年的大佛保持健康,科学家们也采取了多种措施。

专家们利用先进的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这座宏伟的大佛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健康检查」。

这项技术凭借其卓越的精确度,能够捕捉大佛身上的每一个细微之处,甚至连那些隐藏的细小「伤口」也难以逃脱它敏锐的「眼睛」。

其次,专家们为乐山大佛精心打造了一个数字化的「镜像」。

他们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将大佛的照片巧妙地拼接,构建出了一个逼真的3D模型。

这个数字化的「镜像」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使我们能够在电脑上全方位、无死角地欣赏大佛的壮丽景象。

同时,这也将为专家们深入研究大佛的精细结构及其历史演变提供有力支持。

由于乐山大佛位于四川盆地,那里独特的气候条件,尤其是常年湿润且频繁的雨水侵蚀,给佛像的保存带来了很大挑战。

早在建设伊始,古人便洞察到了这一问题,他们精心设计了一套科学而完备的排水系统,以最大程度地减少雨水对佛像的侵蚀。

岁月荏苒,乐山大佛的排水系统不可避免地走向老化,佛像表面在自然环境的作用下,逐渐被青苔所覆盖。

针对这一情况,文物修复专家们运用了先进的荧光探点技术来进行乐山大佛的修复工作。

这项技术能够精确复制荧光点,从而迅速准确地定位佛像的破损部位,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修复工作。

结语

乐山大佛不仅凝聚了千年古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是我国佛教文化传承的重要象征。

我们更应积极地保护他,抵御岁月的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