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旅游

重庆古镇(2)中山

2024-08-06旅游

中山古镇位于重庆市江津区南部的笋溪河畔,北距江津城区56公里,重庆市渝中区96公里。

古镇原名龙洞场,据南宋【清溪龙洞题名】碑刻记载(1151年),龙洞场可考历史858年,明朝设有清溪县,清朝康熙33年设行政办事机构——笋里十二都。光绪年间将原龙洞场、老场、马桑垭场合并成三合场,建制调整后为中山镇。

古镇背山临水,场镇建筑靠水而建,由龙洞、荒中坝、高升桥三条小街连接而成。古镇旁边的河叫笋溪河。

中山是一个全国出名的楹联之镇,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远观古镇全景,非常壮观。由溪水、奇石、古居组合成了一幅天然的山水画。

大美中山!

依山傍水的古镇很多,但很少有像中山这样盘踞山里,峡谷纵横的。而依靠山谷的吊脚楼式建筑风格,也和这里的地貌地形有关。

中山古镇历来是商贸繁荣的水陆码头,重庆綦江、四川、贵州、合江等地的产品物资大都集中于此交易。

时过境迁,现在的中山虽没有了昔日的繁华,但美丽的古镇却完好的保存至今。

除了青山、碧水、吊脚楼,河中怪石嶙峋,形成了巨大的石头滩,也是古镇一景。

古镇老街沿笋溪河而建,全长1586米,有铺面四百多间。整街共分八节:即江家码头、观音阁、万寿宫、水巷子、一人巷、卷洞桥、月亮坝、盐店头。

这是西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商业老街。

古镇商铺建筑最具代表性,依山势形成的商街纵向长1000多米,层层递进,其风雨场的过街建筑几乎都是能遮风避雨不见天日的「封闭式」建筑,由此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川东地区雨晴不定的特点。

实际上两旁建筑多为两层「吊脚楼」,下层为铺面,楼上可住人,铺面开间做得较大,且易组合。

街道以青石铺设,街面3至5米宽,建筑为穿逗式木结构,中为骑廊式过街亭建筑,整条老街雨不湿鞋、日不能晒、冬暖夏凉。

如今的中山古镇仍保留着老茶馆、老酒馆、老药房、老槽房、剃头铺、打铁铺、针绣坊等传统作坊。

「九龄堂」、「官钱铺」、「古镇人家」、「长指甲」等古镇老店也传承至今。

「诚信不欺」是南宋以来古街相传的经商之道,中山古镇上的「吴蜀均沾」、「禁卖发水米」碑、木帮公罚碑等遗存的商德文化生生不息。生动阐述了中山古镇厚重的传统商德人文价值。

因此在这里做买卖就是一个放心,在这里消费也同样让人省心。

漫步在古镇上,看着街边当地居民在卖各种特产和手工艺品,虽然有了很多开发后的痕迹,但是却保留着一种质朴的感觉,相比之下商业氛围不是很浓郁,仍然有着原有的特色。

古镇上有很多当地的特色美食,你会看到好多店铺门前都会有烟熏豆腐、石板糍粑、老腊肉和河水豆花等。除了美食,还有一些当地的手工艺品和特产,比如草鞋,编织品等。

行走在这种老街老铺,随意闲逛,是别有一番感受与乐趣的。

长街的中部有一小型的开阔地,这是古镇的楹联广场。

据考据,中山古镇楹联产生于宋朝,兴盛于明清时代,民国时期驻足「寻常百姓家」,有育人联、行业联、民居联、祠堂联、风景联、宗教联等异彩纷呈的楹联资源,群众楹联文化活动日益普及,独具特色。

广场上有楹联的展示,另外也是居民活动和游客休息的地方。

而这座广场还巧妙的把古镇分成了两半。

一半主要是热闹繁华的商铺,一半则是安静古朴的民宅。

居住区的这一段就是最原始最本色的古镇原貌。

镇上的民居基本保存完好,但由于过街有封顶的缘故,光线逐渐显得暗淡。不过却更有一番原色的味道。

房屋全系青色瓦片盖顶,红漆木板竹篾夹墙,圆柱承重,古朴凝重中透出的巴渝人家风韵。

老屋夹道的古街,朴实的居民,一切是那么安静而悠闲。

当你穿过幽暗的街道,是否回到了旧时光。

中山和其它古镇相比,这里的乡土气息更浓厚,原住民的生活似乎没受多大影响,保持了古镇的本来面目。

民居建筑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考察评价是:中山古镇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民族特色的山地民居古建筑群。

中山之美,美在本色。

古镇的周边还有如峡谷画廊、爱情天梯、四面山等景点,如果时间空余的话也不妨去看看,都是非常不错的。

这里还有一个传统民俗叫「千米长宴」,最早源于宋朝。每年春节期间,古镇居民在千米老街上大摆百家宴,游客可以自带碗筷,随意品尝任何一桌宴席的酒菜。因古镇街道长度超过千米,「千米长宴」由此得名。这个民俗活动已成为中山镇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同喜共庆的欢乐聚会。

中山是一座慢生活的安静小镇,是最原生态、最朴质自然的古镇之一。

在这里需要放松下来,细细享受生活,期间住宿古镇临河吊脚楼客栈,是不错的选择。客栈大都沿笋溪河而建,为穿斗式木质吊脚楼,推窗即有山色入怀。

而清晨和傍晚,没有喧嚣和嘈杂,没有浮躁和世俗,古镇之美才尽显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