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旅游

北京周边竟藏着一座千年古堡,有着"关内楼兰"这个动人的名字!

2024-07-23旅游

当你走在钢筋水泥丛林中,是否也曾憧憬过返璞归真,亲身感受岁月沉淀下的历史遗韵?如果是的话,不妨让我们一起踏上前往开阳古堡的路程。这座矗立千年的古堡,曾是赵国都邑,见证了北方边陲的沧桑兴衰,至今仍在用坚毅的体态向世人诉说着动荡的过往。它就像一面古老的镜子,将璀璨的历史浓缩其中,引人遐思......那么,开阳古堡的前世今生究竟是怎样的呢?

开阳古堡:千年历史的见证者

战火硝烟早已散去,但这座矗立在张家口大地上的古堡依旧屹立不倒。它就是著名的开阳古堡,有着"关内楼兰"的美誉。这座曾经的军事重镇,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追溯到公元前403年,这里就是赵国最早的行政村庄了。当时的赵国国力强盛,统治范围辽阔。为了加强边疆的管控,赵惠文王在阳原县境内设立了开阳邑,负责维护边陲治安和管理周边地区。开阳邑不仅是赵国延绵数百里长城防线的重镇,也是重要的商贸集散地。

数百年后,大汉王朝在此地建立了开阳堡,作为西北边陲的军事要塞。古堡由内至外分为皇城、佃户区和民居区三部分,布局合理,设防严密。皇城四面环绕着高大的城墙,矗立着戍守官兵的营房。佃户区则安置了耕种的农民,为军队提供食物。而民居区则居住着贩夫走卒,游手好闲者被严令禁止在此落脚。

接下来的几百年间,开阳堡历经了多次战火洗礼。先是东汉时期的黄巾起义,叛军曾一度占领了此地;再到西晋末年,前秦苻坚的部队也在此痛击过汉室余孽。后来北朝时代,这里又沦为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争夺焦点。

最后是盛唐时期,开阳古堡迎来了它的全盛时代。唐高祖李渊下旨将开阳堡建制为开阳宫城,作为边城重镇。唐朝政权薪传近300年,开阳堡在这段时间里屡次修缮,建筑渐趋完备,规模也日益壮大。从士卒的生活区,到守备将领的衙门,从高大坚固的城墙,到皇家的侍卫营房,无不透露出深厚的文化积淀。

直到今天,曾经的辉煌早已不复存在,但开阳古堡依旧屹立在这片土地上,见证着一个个朝代的更迭兴衰。它默默地讲述着历史,守望着时光的流转,将这座边陲小城的沧桑写进了岁月的编年史里。

三面环砖:皇城般雄浑气势

如果说开阳古堡是一部厚重的史书,那么环绕四周的城墙就是其中最扎眼的篇章。这面高达8至10米、宽约6至8米的城垣,向世人诉说着往日的坚守与屹立。

开阳古堡的城墙共有三面,东西长305米、南北长232米,将整个堡垒环绕其中。城墙材质奇特,乃是当地特产的白垩土与黄胶土搀和而成。二者天生具有极强的黏性,在时光的浸淌中愈加坚硬,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彩色泥砖"。

这种彩泥的存在实为人为用意。在修筑城墙时,工匠们会先垒起两道砖墙,中间留有空隙。待到雨季到来,大量雨水便会注入墙体内腔,使黄白二泥彻底混合浇筑。这样一来,整座城墙就成了一个天然的"储水池",日夜蓄满了水源,水淀积久后更能发酵成为护城河。如有外敌来犯,只需打开城门,巨浪就能浩浩荡荡地涌出,足以阻挡敌军前锋。

这项看似简陋的设计,实则是古人的一大智慧结晶。正是得益于这灵巧的水利工程,才使得开阳古堡在历次战火中屹立不倒。更令人称奇的是,这座千年古堡的城墙至今仍未倒塌,轮廓完整分明。这不啻是对于古人的赞叹与敬佩。

走近城墙,你会发现上面遍布着如同蚯蚓般的凹陷印痕。这正是时光在城墙上刻下的岁月印记。追溯其渊源,竟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时期。

当年,开阳修城的工人们为了加固城墙,使用了一种独特的修筑工艺。他们在城墙上系统性地钻孔,再将钢铁抗树枝插入其中,最后浇注黏土将其固定。渐渐地,这些枝条在城墙中腐朽、残留下来,就形成了今日我们所见的奇特图案。看来,在一千多年前,古人便已领会了现代建筑中"钢筋混凝土"的理念了。

这面沧桑的老城墙,不仅是古代防御工事的集大成者,更是一座活着的建筑教科书,将无数匠心与智慧娓娓道来。伫立其间,仿佛能听见战鼓隆隆、马蹄铿锵,那硝烟弥漫的边陲年代就在眼前重现。

平民百态:古堡里的市井生活

开阳古堡虽为军事重镇,但并非只有矗立的炮台与操练的military队伍。在这座城池之中,更多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市井景象,处处洋溢着平民百姓的生活气息。

只消闭上眼睛,你就能想象出那潺潺的流水声、翩翩的马蹄声、朗朗的读书声从古堡内外传来。是的,作为边陲重镇,开阳自然也聚集了不少文人雅士。他们或是朝廷命官,或是逃离京城以躲避战乱。无论出于何种理由,大多都怀揣着才情与抱负,在这座小城内谋生存、潜心著述。

随着时间流转,这里渐渐孕育出了一批著名的书院和精舍。如大兴书院、集贤书院等,就是当年开阳文化的发祥地。书生们在此研习经典、切磋雄辩,偶尔也会挥笔撰写新作,吟诗作赋。一些人更是依附于达官显贵,受到皇家馆阁的器重,进而成为朝野名流。

这些书香门第和从事文化事业的人群,无疑为这座小城增添了不少气派与书卷气。他们的存在,不啻是中原文明在西北边陲的一颗闪耀火种。

开阳古堡之所以名声响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曾经是一座商埠重镇。依靠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京畿走廊的交通优势,这里自古就是南北贸易的必经之路。

行商贾客自各地远道而来,汇聚在这片热土上互市货物。开阳古堡内便应运而生了无数的手工作坊和小铺肆,各式各样的买卖声、叫卖声和杂乱的人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市井景象。

你看那匠人正在锤炼一根红热的铁锭,汗流浃背却自得其乐;你又看那老织工正在机杼上穿梭纺线,她的手如行云流水般熟练;再往前走,就能闻到扑鼻的香料味道,原来是一家药铺在炼制补药......这一切的一切无不彰显着当年开阳的贸易兴盛,也折射出了这里居民的勤劳本色。

除了挥洒汗水谋生存,当年开阳的居民们也余力过上了丰富多彩的节庆生活。每逢佳节,这座小城里就到处洋溢着喜气洋洋的氛围。

立春时节,人们会在城里巷陌间张灯结彩,妆点一新,迎接大地苏醒的景象;农历正月十五,老老小小都会踩着纷飞的雪花,挤在一起观赏皇城里的灯会;重阳节那天,街头巷尾早已飘来了桂花香,长者们或是赏菊品茶,或是在炉香间品古诗词的佳句......

更有一些喜庆的场面,足可见当年开阳确实繁华一时的盛况。比如古代的"金銮宝殿",这是可以唱念曲艺、观赏杂技的大型综合性娱乐场所,据说演出阵容之浩大,连皇宫里的戏班都自叹弗如。再比如"斗兽场",这是一种饲养猛兽进行搏杀表演的娱乐项目,往往在阖城门举办,惹得满城沸腾。

这些生动有趣的节庆民俗,无不透露着开阳古堡当年的喜庆氛围。那个时候,这座小城里到处都洋溢着欢声笑语,每个角落都洋溢着生机勃勃的气息。正是这些细细碎碎的点点滴滴,才铸就了开阳独特的人文气息。

军事要塞:御敌驻防的钢铁长城

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军事重镇,开阳古堡自然也扮演着守卫边疆的重要角色。从首领营帐到编队军营,从粮草储备到战马栏舍,这里的一砖一瓦都见证了那个动荡年代的屯戍厮守。

开阳古堡作为边陲军事要塞,其中最为核心的自然是首领营帐了。这处坐落于皇城中央的殿阁,正是当年驻防将帅们的统帅之所。

长方形的营帐占地不小,四面由高大的城墙环绕。营门口矗立着一对石狮,作为威严的守护神。穿过狭长的廊廡,就能看到将帅升帐的正殿了。殿内高悬一面巨大的牌匾,上书"六军威灵"四个大字,无不透露出雄浑大气。

想象一下,当年凛冽的号角声、嘹亮的号令声曾在此回荡;当年征战归来的将士们曾在此整装待发;当年兵书籍籍、箭珠满盘,无不见证了这里是真正的军事中枢。

除了首领营垒,开阳古堡自古以来还是个大规模军营的驻地。从唐代起,这里就被规划为边防重镇,屯驻了数万兵马。

走进古堡深处,你会看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一溜溜长长的马厩、一座座冷冷清清的粮仓。这就是当年驻防此地的军队的营区和辎重场所。

再深入观察,还能发现城内到处是一个个设施完备的操练场。最常见的莫过于靶场、马厩和围场。其中,靶场供军士们日常习武射箭;马厩则是驯养战马之所在;围场更是实战操演的主要场地,上万名官兵都可在此列阵对战。

除此以外,营区内还备有军械库、火药库等设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矗立在正中央的一座砖石结构了——这正是传说中的烽燧楼。只消在城楼上点燃烽火,就可以向四周的哨塔发出军情,唤醒沉睡的边关卫士。可见,当年开阳古堡确实是座现代化的军事要塞。

诚然,光凭坚固的炮台和壮健的军马还不足以守卫一座重镇,还需要周全的防务设计。而在这一点上,开阳古堡的建造者们确实下足了一番心思。

最显而易见的防御工事,莫过于依托水利而建的"三面环河"。开阳古堡背靠太行山而建,沐浴着晓风残阳。正是凭借这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修筑者们在城内开凿出了三面深广的护城河,几乎将整座堡垒环绕其中。河水来自太行山脉,终年充盈不竭。一旦有外敌来犯,便可释放水门,形成天然的护城河阻隔他们的进攻。

除了水利之外,开阳古堡的城门设计同样令人叹服。根据城墙遗址的考古发现,整座古堡共有东西南北四面八道城门。每一扇城门都安有拒马,并且迂回曲折,以策马攻不能直扑而入。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城门皆为双层式结构,内外两道铁门相互呼应,极为牢固。即便外门被攻破,内门仍然固若金汤,决不轻易失守。

总的来说,开阳古堡集军事要塞之大成,无论是驻防布防,还是防御设施,皆堪称一时之选。这正是它能几经战火洗礼,屹立数百年的重要原因所在。

薪火传承:古堡今安在

数百年过去了,曾经辉煌一时的开阳古堡如今也难免衰败破败。但是这座古老城池的精神依然流传至今,继续在人们心中熊熊燃烧。

自20世纪以来,开阳古堡曾多次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受到专业考古队伍的深入挖掘。一砖一瓦都在缓缓揭开当年的神秘面纱。

最引人瞩目的发现,莫过于城内竟然埋藏着一条宏伟的地下水路。这条人工河道蜿蜒曲折,全长近5公里,四通八达、贯穿全城。考古学家推测,当年这正是开阳居民的重要饮水来源,同时也是一条绝佳的战时逃生渠道。

除此之外,考古队还在城内发掘出了大量生活陶器、兵器遗存和各色古籍。其中最有意义的,莫过于一批珍贵的木简文书了。经专家们仔细辨析,竟发现这是开阳军事防务的珍稀史料,详细记载了当年的编队布防、战时应对等重要内容,可以说是破解古堡之谜的关键钥匙。

虽然如今的开阳古堡只剩下一些断垣残壁,但这片土地上的文物财富可一点也不少。按照相关规划,未来这里将建立一处大型的古堡博物馆,让游人一睹开阳军事文化的繁荣景象。

博物馆将以"开阳屯军史"为主线,分为军事防务、民俗生活、考古发现三大展区。走进第一个展区,你将能一览当年屯军驻防的阵容编制,观赏珍贵的古兵书籍册、兵器谱系;第二个展区则重现了繁华一时的市井生活景象,还原了节日庆典的热闹场景;第三个展区展出了近年来在古堡遗址发掘出的文物实物,让参观者身临其境感受考古的乐趣。

除了静态的实物陈列,博物馆内还计划设立多媒体4D影院,360度环绕式展现当年防城作战和生活状态的情景再现。如此贴近生动,必将让观者身临其境,领略当年的军事风云。

如今,开阳古堡的遗存虽已破旧,但它的精神依然熊熊燃烧。多年来,一批批热心的志愿者和专家学者都在为这座古城的保护而努力奋斗。

最先走上护城之路的,是一群对家乡文化怀有浓厚眷恋的开阳当地人。无论是协助考古队伍的搜寻,还是自发组织义务讲解,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保护家乡古迹。如今,已经有数千名志愿者加入到保护行列中来,用实际行动捍卫着古堡的尊严。

与此同时,一些专业的文物工作者也在为古堡的修缮保护而鞠躬尽瘁。例如有专家便提出了一项颇具创新性的建议:利用3D建模、虚拟仿真等手段,复原开阳古堡当年的风貌,使之在虚拟空间永垂不朽。更有人呼吁,将古堡遗址规划为一个开放式的大型露天博物馆,让游人们一览开阳璀璨的军事文明。

一切的一切,都昭示着人们对这座古堡的无尽眷恋。开阳古堡虽已物是人非,但它所承载的军事文化、边陲文明和人性之光,必将万世长存,熊熊不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