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旅游

「口述历史」茶马古道甘溪坡老背夫的背茶往事

2024-08-05旅游

茶马古道甘溪坡老背夫的

背茶往事

陈书谦 赵长治

古道背夫(资料图片)

1

高山人家

我1932年就出生在这个房子里。房子没有大的变动,只是换了一面墙。以前门口这条路是老路,背茶都是从前面的街上过。以前叫甘溪坡,现在叫红星村,从雅安、天全背茶过来,有些人会在这里住店。这里曾经有几家小旅店,生意很红火。

我小时候上过私学。像我们这样的村子,请一个老师来办私学,虽然不贵,但还是有好多家庭读不起,因为穷,交不起学费。我启蒙读了3年,识字不多。后来自学,能认得报纸、 宣传单上的大多数字。

这里家家户户都有人背过茶,我爷爷、父亲都背过茶。因为一年种的庄稼多数人家不够吃,农村挣不到钱,只有背茶挣点钱买粮食补贴家用。每年把玉米种下去,男的就去背茶,女的在家做家务。不背茶的时候管茶叶,另外还可以烧钢炭、打笋子等,也有没有土地,专门背茶包的。还有女的背茶,不多,我们这里有几个,不过都去世了。

我十六七岁时背过两年茶,1949年家乡解放,1950年解放军工兵团到我们这里开始架桥,二郎山公路通车以后,就没有人背茶了,只有个别背土特产换粮食的。

背茶要到天全城里的茶店先把茶包子领出来,茶号有专门发背子茶的,在康定有分号负责收茶,收到茶就在康定卖,卖给茶商或者附近的牧民。领出茶包背回家再慢慢捆,还要准备路上吃的口粮一并背上。第二天出门后,一直要背到康定交了茶叶才返回。

从天全到康定180公里。其中到二郎山下的新沟60公里,新沟到泸定60公里,泸定到康定又是60公里。背进去要走20天左右,算上返程,差不多来回一个月。

2

背茶路上

背茶要穿偏耳子草鞋、打绑腿、提拐子、背背架子,这些是必不可少的,好多都要自己做。

偏耳子草鞋用谷草编,也有卖的;绑腿讲究一点的用毪子,困难的也要用粗布,绑上爬山才行。特别是秋冬季,不把腿绑起来,就没有力气,脚也容易冻裂流血。

背夫用具:背夹子、垫背子、斗笠、拐子(杨鑫摄)

丁字形的木拐子是自己做的,拐头上有铁的拐钉子。两尺多高,要根据自己的身高比例做成,便于支撑歇气。路上没有那么多歇气的台阶,走累了就把茶包背架子撑在拐子上休息,歇够了又开始走。如果翻雪山,山上那些石板是滑的,脚站不稳,拐子也打不稳。所以背夫要穿脚码子,脚码子是铁打的,有尖尖的四个脚钉。还有一种鞋凿子, 跟脚码子一样, 脚钉是平的,脚码子是尖的。翻雪山穿上脚码子,一点一点慢慢走,不然走不稳。

背架子是木头做的,还要用棕垫子。背系(背带)用竹条拧紧穿成两指宽,就像现在背篼上的背带一样,两头拧绳子。捆茶有的用麻绳,有的用棕绳,捆两圈然后用翘别子把它翘紧,翘到茶包子一点都不晃动。还有两根竹签子,从边上插下去,就不容易挪动,这样捆好一直背到康定都没问题,如果路上松了再捆就要掉队,很麻烦。

背茶包子是最苦的了。路上歇店子,天不亮就要起床,背上茶包走,走到八九点钟到路边的店子里歇脚吃早饭。吃的是自己背的玉米馍馍,店子里把馍馍烤热,有的店子卖豆花,买一大碗豆花或者菜汤,就着馍馍咽下去,又开始上路行走。走到下午天快黑又住店、吃饭,一样汤汤水水一大碗就着馍馍吃,天天如此、顿顿一样。然后还要把第二天的馍馍准备好,才能休息睡觉。

一条茶的重量有16斤、18斤,最重的20斤,因为厂家、品种不一样。力气大的一次背十四五包200多斤。我只能背七八包,十几岁力气不大。

背茶有领头的叫「交头」,约上三个五个、十个八个人一起,合开一张运单。茶号开运单认领头的,几个人一单一起走。领茶时只给一半运费,仅够路上盘缠,背到康定交了回来,才结账领余款,给领头的抽一点份子钱,剩余不多,背一趟结一次账。

路上不管天晴下雨都要走,茶包子上盖一床棕毯或草席,口粮等东西都用棕毯盖着,下点雨也问题不大。

以前的老路不好走,上陡坡就像爬楼那样,一步一步地在石头上挪。有的路很窄,两个人对面都错不开身,背着茶包子要错身的话,还要到宽一点的地方才行,这就是不能马驮的原因。

领头的走在前面当掌拐师,大家跟着掌拐师走。路上有情况如歇气、过桥、过沟,掌拐师就用拐子敲路上的石头,前面敲几下后面跟着敲几下。上七下八平十一,歇气也好、过桥也好、路滑也好,后面的都知道。要跟上队,不能超前,也不能掉队。

路上翻山越岭,还有独木桥,一根木头搭起,一不小心滑下去就会被水冲走。背茶包路上死的人不少,很危险。涨大水把独木桥冲走过不去时,只能等几天,运气不好一个月还回不来。

山下开的店子比较多,走到下午随时可以进店歇脚。山上就好几十里路才有一家店子,走到那里就必须住下来,不然隔几十里没地方住。

歇店也很贵,山上的店子给点旧的、烂的铺盖,垫的草垫子。睡在那些草垫子、竹席子上,遇到大风雪,辫子都会冻在枕头上。那些包脚的毪子,头天弄湿了,第二天就冻得硬邦邦的,要慢慢弄暖和才会变软。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又冷又饿。

当年翻越二郎山是小路,冬天冻成一块板,你往上走,它向下滑。路上是不允许做其他事情的,没有特殊情况天天都得背着茶包往前走。

背到康定把运单交给主管收茶,数量齐的就签了运单,拿回天全结账。

康定的少数民族同胞来买茶都是用马驮,不用人背。马队来不了雅安,很多路又窄又险,一边靠山一边是悬崖,马队过不了,只能用人背。

到了康定是没有糌粑吃的,也吃不起酥油茶。少数民族同胞在大锅里熬茶来吃。我们只要把茶包交了,转身赶紧往回走。

茶号不赖背工的工钱,但背茶的把茶弄掉了是要赔钱的。也有路上病了、摔死了、把茶包弄丢了的,领头的都要赔钱。

3

苦中作乐

再苦的日子也要过,我们背茶有顺口溜,现在说是口溜子,不固定,走到哪里看到什么大声哼出来就是了。背重了喘气都喘不过来,就唱不了。背得轻巧的时候,杵着拐子就唱,人多的时候也唱。记得有「一张拐子二只狗,背起茶包往前走。下了三天毛毛雨,粮食吃完咋开交(怎么办)。背子上的口粮吃完了,天天下雨你不能走……」还有好多我记不住了。路上休息的时候,有的拌小钱、抬十三,小赌娱乐。

年轻人一起走还是好耍。年龄小刚开始背的叫「小老幺」,小老幺住店子是不给号钱(住宿费)的。小老幺要勤快,起火啊,做饭啊,都是小老幺的事。那时候家里、村里,逢年过节还是很热闹的。唱花灯呀,耍狮子灯……年一过完就约着去背茶包子。

也有些麻烦事,有些好强的要惹祸。有一年背茶去歇店子,在一户店子可以吃早饭,就歇着准备在那里吃早饭。结果看那家店子的菜钱、号钱收得贵,菜又少,一碗豆花只有一点点,就说不在那里吃。歇了一下起来准备走,店子老板不让走,大家三言两语就吵起来,后来还动了手。路上的店子老板多数对我们还是比较好的。

4

安居乐业

1949年后,我们这里变化很大。以前我们种的茶叶都背到天全去做茶包子,很少有人掐(采)细茶来卖,很难掐,一天掐不了多少茶。后来办了天全茶厂,雅安那边也来我们这里收茶,比以前好多了。

以前汉族人不吃茶包子的茶,吃细茶,毛尖这种茶。我们这里遍山都种茶叶,到了采茶的时候,每家每户把采回来的茶叶倒进开水锅里过一下就晒在坝子上, 晒干了背到茶店去卖。

茶店要用甑子蒸,然后用口袋装着上蹓板,工人把口袋从上用脚踩着慢慢往下滚揉。现在揉茶用机器,过去都是人工用脚蹓,揉到可以在手上裹成条了,就开始舂包。

茶马古道甘溪坡段(陈怡 摄)

甘溪坡古村得源于茶马古道,这里是背夫们背茶包到西藏的必经之路,西出碉门的第一驿站。古道上留下了很多背夫歇脚杵下的拐子窝,当年走夜路的灯杆窝仍然清晰可见。以前这里主要生产生活方式为狩猎、农耕以及背茶包,现在主要依靠种粮食、种茶叶、养蜜蜂以及搞旅游业等来增加收入。

甘溪坡旅游景观有茶马古道陈列馆、古道背夫纪念碑、古井、清末风格雕花民居等,大家都安居乐业了。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讲述:李攀祥(1932年生,天全县小河乡红星村人,共有五儿一女,家中四世同堂)

整理:陈书谦 赵长治

供稿: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天全县地方志编纂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