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旅游

真正来到印度才发现,这才是真实的印度,别再相信网上说的了

2024-10-24旅游

在2018年,我和多名同事受到一个印度公司的诚挚邀请,一起前往孟买参访。团队中有超过十名是中国公差人员,其他则是来自各国的同行。

许多团队成员曾经到过印度,并对此地印象颇为不佳;在出发前,大家互相分享了在印度的尴尬经历,加上印度一直被贴上「强奸之都」的标签,导致不少女性同事一度考虑退出此次行程。

飞机抵达孟买后,我发现这里的机场设施与国内的二三线城市相仿,甚至略显逊色;但从发展中国家的标准来看,它的设施还算可以。

一出机场大厅,就被热情的印度接待团队迎接,尽管他们口音浓重的「印式英语」让沟通稍显困难,但通过对话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学识和礼貌。

机场外,我们看到整齐排列的接送车辆,司机们干净利落地站在车边等待,这和我预想的蓬头垢面的印象大相径庭,让我一时怀疑是否来到了错误的地方。

尽管司机们着装整洁,但他们脚上的「印度凉鞋」很抢眼,这可能是因为当地的习俗或是因应炎热气候的实用选择。

到达酒店后,我们入住的是一家装潢充满印度特色的「四星级」酒店,从家具到陈设都非常精致,门童们也非常敬业,主动帮忙搬运行李并按电梯,服务态度非常好。

然而,酒店内外的环境对比悬殊,内部华丽光鲜,而外面则污水横流。

在这家酒店我们住了将近一个月,与印度同事们逐渐熟络起来,在他们的解释和带领下,我们了解到了许多新事物。

例如酒店的网络连接非常糟糕,几乎无法上网。

酒店的员工数量是国内同级别酒店的两倍还多;我本以为这是为了保障当地就业,后来才明白这背后反映出印度严重的阶级问题,需要众多低种姓人员来提供服务。

这里的服务不仅仅是服务,更像是奉承,到处都有人帮忙,几乎不需要你自己动手。

酒店的房费非常昂贵,每天一间房要200欧元,这还是打了折扣的价格。

在一个人均月收入仅有100多美元的城市,可以想象酒店对客人的收费有多高;我了解到,整个印度的同级酒店普遍如此。

如果你个人想来这里旅游,还是要提前做好计划,选择性价比高的酒店,并注意安全问题。

而且,我之前提到的费用还没有包括当地的税费和服务费;如果不是因公出差,个人花销实在太大。

我们接触的印方人员都是毕业于「孟买大学商学院」,毕业即能拿到约10000人民币的薪水,在孟买这样的高薪是非常难得的,在国内也算是中上水平。

但据他们说,孟买的中产阶级月收入大约2000卢比(约170人民币),一顿饭大约10到60卢比,我们吃的是60卢比的餐,算是很不错的了。

从这些人的收入和酒店内外的对比,可以略知印度极端的贫富差异。

印度作为一个国家看似统一,但实际上更像是由各个邦组成的诸侯国。

印度有很多邦,每个邦在地方上都享有很大的自主权,主要体现在税收方面。

虽然印度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但从一个邦运送货物到另一个邦居然需要缴纳税费!想象一下,如果从广州运货到北京,途经的每个省都要收税,这对物流和企业利润是个巨大的打击。

这种政策严重阻碍了印度物流业的发展;在印度,当地的货运公司不仅仅是拉货,更多的是帮助你处理途中的税费,以便你在过卡时更快、更省钱。

除此之外,尽管印度的官方语言是「印地语」,但实际上,不同邦之间自定的官方语言都不相同,多达几十种。

这与我国内各地方言的情况不同,他们的语言和文字基本上完全不同,几乎可以看作是不同的语言了。

印度目前流通的纸币上需要用几十种主要语言来标注面额,硬币更是直接用容易理解的数字手势表示面值。

由于这么多的语言,印度推行消除文盲的政策也非常困难;你从小在自己居住的城邦里学习和生活,使用的是当地的语言和文字。

但长大后去到其他城邦,你会发现自己无法与人沟通;听不懂,看不懂,这不就是文盲吗?这种情况使得印度人口迁移非常困难,许多人一生都走不出自己的小天地。

因此,他们也无法为自己的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这种状况一代又一代地延续下去,形成了恶性循环。

我提到的官方语言虽然是「印地语」,但实际上,英语才是联系印度不同地区的主要语言;每个城邦为了保持所谓的「独立性」,就是不愿意教「印地语」!

即使是我们接触到的印方高管,他说他从小就没学过「印地语」,英语是他的日常用语。

可以想象,在这样一个人口如此庞大的国家,竟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语言,反而要用英语来沟通,这是多么的悲哀!

印度至今仍有近40%的人是文盲,其中大部分是农村女性;剩下的一半人,一般会说口音重的「印式英语」,少部分人会说所在城邦的当地语言。

印度底层人民说的英语口音很重,你第一次听可能听不懂;而中层人民能够正常沟通,口音不明显;到了上层阶级,那英语说得比英国人还地道,谚语、俗语信手拈来。

如今印度讲英语的总人口,已经远超英国!这究竟是值得骄傲还是值得悲哀呢?

孟买的交通状况简直糟糕透顶!与国内完全无法比拟,当地人开车随意变道,几乎不看后视镜,摩托车也是如此,不过他们基本都会戴头盔,这点倒是出乎意料。

一条双向四车道的马路,在印度人的驾驶下仿佛变成了双向六车道,变道、超车的距离极小,几乎是车门贴车门,不得不说,他们的车技真的很了得!

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无论是城区还是郊区,你都能看到野生动物;当地人对它们的存在早已习以为常,动物们也是如此;如果你手里有东西吃,它们会主动过来讨食,如果没有,它们就会在远处警觉地观察你。

孟买的港口也很有趣,无论是捕鱼船、摆渡船、运货船、私人游艇、巨型油轮还是军舰,都停靠在同一个港口内!这形成了一个奇妙的平衡。

此外,英国殖民时期为印度留下了一份重要的遗产,即将整个印度连接起来的铁路网络。到了现在,这些铁路仍然是印度运输的主力。

虽然印度河流众多,但水运意外地没有发展起来,公路运输也因各种原因停滞不前;一个国家的运输系统走不起来,依赖单一的运输方式,整体经济发展也难以得到良好的推动,印度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印度铁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国家铁路」,另一部分是「城市铁路」;这很容易理解,国家铁路负责连接不同城邦,城市铁路则负责连接不同城市。

孟买的城铁相当于我们国内的地铁,承担着城市里人群的主要运输任务;毕竟比起乘坐拥挤的市内公交,坐稍微晚点的城铁要好得多。

印度火车票分为七个等级,涵盖不同的价位和座位;类似于高级卧铺与站票的区别,而且孟买的城铁车厢没有车门,是开放式的,很多人都抓着车厢,将身体半挂在车厢外部,这既危险又凉快。

这样的设计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方便上下车;火车到站之后,还没停稳,这些人就已经跳下火车了;不仅火车如此,孟买的公交车、卡车也是这样操作的。

孟买的房价非常离谱!这里买地皮的价格堪比国内一线城市;孟买并没有具体的现代城市规划,国家对房价也没有强有力的调控措施。

这导致孟买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大多数人「窝居」在城郊,餐馆、便利店也大都位于城郊;市中心基本都是大型公司和富豪的聚集地。

在孟买的偏远街道上,周围都是破旧的居民楼,外墙破败到让人怀疑是否是危房;即使如此,当地人似乎也没有修缮的打算。

他们解释说,虽然外表看起来不怎么样,但内部的材料非常扎实,还可以使用几十年,完全没有问题。

走在孟买,你可以看到高楼大厦旁边是破旧的居民楼;还能看到英国殖民时期留下的英式建筑,新旧时代的碰撞在印度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平衡。

之后我们还参观了印度的「宝莱坞」,那里真是美男美女云集;近些年来,大家也看到了印度影视行业的进步,电影质量逐渐提高,但并没有放弃印度的特色,而是通过电影展现印度的问题,向世界观众传达,这种勇气确实值得称赞。

除此之外,印度的第一、二产业发展依旧停滞不前,尽管英国殖民者为其留下了相对完善的铁路系统,但似乎是故意的,没有在印度进行工业化建设。

自从独立以来,印度一直依赖国外大国的援助,最初依赖苏联,后来是日本,再是韩国;如今印度的电信行业,主要依靠中国。

工农业的发展停滞,很多原因前面都提到了,除了物流困难,还有种姓制度的约束。

印度近些年也有一些显眼的企业崛起,比如著名的「塔塔集团」,其国内街道上的大部分车都是这个品牌,还收购了捷豹、路虎等世界知名豪车品牌。

近十年来,印度工业逐渐展现出发展的势头,慢慢地利用到了人口红利;但其内部的许多问题,悄无声息地限制了其发展的高度,急需妥善解决。

在印度做生意,想要真正成功非常困难,除非你能得到当地政策的支持,否则各种制约和条例,能让你头皮发麻,甚至产生退意。

很多非印度裔的外国商人,想要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发展,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再加上印度人的一些奇特规定,会让人怀疑是否真的欢迎外国人在此做生意。

印度人的现状是,虽然有很大的愿望,但能力有限;他们梦想去马尔代夫度假,但月薪只有100美元;而外国公司面对印度市场,无论是开发产品还是开发市场,都面临

诸多障碍,难以获得一个良好、有序的发展。

印度的零售业主要由街边小商铺构成,像那些稍微华丽的大型商场,只在印度的一些大城市中出现。

此外,大型连锁超市、24小时便利店在印度几乎看不到,主要是因为印度大多数人没有这样的消费能力。

为什么这种个人小商铺在印度如此「繁盛」?我的看法如下:

第一:他们什么都卖,不论是便宜的还是昂贵的,生活用品种类繁多。

第二:商铺占地面积较小,成本也低,一个人就能运营起来。

第三:能够逃避税收,尤其在农村地区,交易主要是现金交易,追查起来非常困难。

印度人喜欢将商品挂起来销售,成片地挂着;这些商品的外包装也是为了挂销而设计的;洗发露、沐浴露、牙膏和零食都是如此。

即使是一包免洗的洗发露,它们的设计还包括了二次使用;挤出来后,再盖上去,剩下的还能用第二次。

这让我理解了为什么印度人会为了几毛钱与你争执一整天,可能这几毛钱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

说到这里,我更加佩服那些能在印度市场做得风生水起的外国企业,比如我们国内的手机品牌,真正走入了印度普通百姓的家中。

卫生问题在印度「享誉全球」,我此前也有所耳闻,但这次有了更多时间去了解其背后的原因。

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水,我想卫生问题可能与印度的水资源问题密切相关。

我居住的酒店是一家「四星级」酒店,在当地算是非常不错的;但即使如此,服务员还是告诉我,除了冲厕所外,不要用酒店的自来水做其他事情。

即使煮沸后也不建议饮用,洗衣服最好使用矿泉水,并仔细检查矿泉水是否为那种二次封盖的,因为当地有人会用自来水重新灌装后再用胶水封盖,做成所谓的「矿泉水」出售。

如果你不想在吃了印度街头小摊的食物后拉肚子,最好自备个人用的杯子和餐盘,因为你无法确定他们的手和杯子是否干净。

印度人日常食用的主要是烤制的面饼,名叫「Roti」;吃法很简单,用手撕下面饼,蘸取盘中的酱料,然后放入嘴中。

无论是街头还是酒店的餐食,如果你不特别点菜,很少能看到肉类;菜肴主要是糊状的,想吃新鲜蔬菜几乎不可能。

他们烹饪蔬菜的概念很奇特,基本上是简单的炖菜,将豆类、青菜、叶片和根茎切碎后混合在一起,加入印式调料和水后烹饪。

印度人烹饪肉类菜肴也有其独特风格,主要以烧烤和油炸为主;味道实在是难以恭维,除了辛辣味和调料味,食材的原味几乎尝不出来;他们如果不使用变质的食物,对我来说已经是万幸了,我也不奢望能从他们的菜肴中尝到惊艳的味道。

印度宗教主要是印度教的天下,全国近70%的人口是印度教信徒;其次是伊斯兰教,还有包括佛教、基督教、摩罗教和犹太教在内的其他宗教。

印度人对宗教非常虔诚,与我同行的印方人员每次经过寺院时,都会主动提出想去参拜,并且表现得非常虔诚,不是形式上的,而是真心实意的参拜。

人们的宗教信仰在印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素食主义和不杀生的教义上。

印度教反对信徒杀生,这种观念与人道主义的生死观念不同,是源于宗教信仰的。

虽然每个宗教体系中都有与教义背道而驰的「叛徒」,这些人被视为「异端」,尽管大家能够容忍他们的存在,但不会主动去接触。

这些「异端」有的被视为卑贱,比如「剥皮者」;由于人们的生活需要衣物和皮革来御寒保暖,总得有人从事这一工作,而这些人多数属于低种姓;其他类似的职业还包括印度的下水道清洁工,他们在恶臭的下水道中穿梭,工资极低,还常被人看不起。

少数「异端」则被视为神圣,例如「印度巫医」,虽然不能说他们的医术多么高超或科学,但在印度人心中,这是他们信仰的一部分,外人很难理解。

这些人每天生活在血腥和污秽之中,在普通信徒的眼中,他们代表着「不洁」;除了在某些特定时刻外,他们通常不会与其他人接触;而且这些职业多是世袭的,代代相传,逐渐成为这些人特有的「种姓」,在文化的帮助下,渐渐形成了一种「制度」。

印度的种姓制度缺乏详细的文字记录,其起源已经模糊不清。

英国殖民时期试图改变这种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甚至尝试过将高种姓与低种姓的身份互换,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种姓制度体现了社会地位和职业的固化;印度大致分为四大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其中婆

罗门地位最高,外国人在印度人心中属于「刹帝利」。

由于长期的种姓「继承」,不同阶级之间不通婚,导致「基因隔离」和「姓氏隔离」现象;人们仅凭你的外貌和姓氏就能判断你的家族和种姓。

职业的继承性使得从事不同职业的人积累了大量矛盾;在新生的低种姓群体中,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注定要从事这些职业,为什么整个家族永远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种现象在当代印度的职场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教师和医生大多来自特定的种姓;

这种霸道的种姓制度无形中也制约了印度的经济发展,当两个不同阶层的人在同一个公司工作时,他们如何能相互帮助,为公司和社会创造更大的利益呢?

种姓制度还把印度社会割裂开来,不仅不同阶层之间爆发冲突,同种姓的人之间也会因为利益问题而发生冲突,在印度农村这种现象很常见,可以看作是一种印式的「帮派文化」。

这种制度具有一定的「传染性」,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人们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影响;再加上家族和长辈的影响,很少有人能逃脱这种「种姓文化」的束缚。

尽管现代印度强烈反对种姓制度,并通过就业和教育的方式试图抗衡,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种持续了近千年的「顽固文化」怎能轻易根除?

1947年8月15日,印度宣布独立,结束了近200年的殖民统治,但当时的印度仍然是英国的「自治领土」,不能称之为完全独立。这种状态直到1950年1月26日才被打破,印度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国家。

由于缺乏治理国家的经验,印度只能「抄袭」当时如日中天的苏联,采用社会主义制度;毕竟当时苏联的影响力非常大,对那些希望摆脱贫困的国家来说,这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50到60年代,印度的发展可谓是第三世界国家中的佼佼者,他们利用英国留下的完善铁路网络和工业基础,发展一帆风顺。

当时的印度领导人尼赫鲁带领人民建设水电站、修建公路和学校,还曾评价说「水电站是印度新时代的神庙」,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片兴旺发达的景象。

然而之后的「印巴战争」和「中印战争」直接让印度措手不及,刚刚建立起的国际声誉也受到了打击;尽管这两场战争并未真正伤害到印度的根基。

相反,随后爆发的「海湾战争」和随之而来的石油危机才真正让印度元气大伤,影响了国家的生命线!

短暂的计划经济并未给印度带来实质性的帮助,工农业也未得到多大发展;印度国内的发展严重依赖原油进口,战争爆发后原油价格飙升,几乎所有的外汇储备都用于进口原油,使印度在其他方面难以为继,基本上是破产状态。

之后印度紧急开放市场,摒弃了原有的计划经济,在开放后的几个月内,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也让印度稍微缓了一口气。

为了更好地建设印度,印度开始注重人才的培养,许多顶尖学府的录取率低至万分之一,竞争压力极大,选拔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

这既是印度的骄傲,也是悲哀;他们在高等教育上大力投资,却对基础教育疏于关注;一方面造就了顶尖人才,另一方面却保留了大量文盲。

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即便诞生了顶尖人才,如果配套设施和产业不跟上,每天还要面对一群文盲,这不是在浪费生命吗?

印度今天的社会让人感觉非常梦幻,很多本可以解决的问题,在印度人看来却是「巨大的难题」,他们选择忽视不理。然后这些问题累积在一起,造成了整个印度社会的混乱和无法言说的状况。

#深度好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