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卻笑當年許平仲,高談理學昧華戎」,淺談宋代理趣詩的平淡美

2024-05-29國風

引言

平淡詩風的審美境界大力倡導和推崇則始於宋代。平淡,構成了宋代詩歌境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縱觀宋代的文人, 無不如此。他們不僅在詩歌理論中大力推崇平淡詩風,更身體力行地在其詩歌創作的實踐中,以這一理論作為指導。

一、宋代社會的平淡崇尚

在中國詩歌的發展史上,詩人對詩歌的審美追求也多種多樣:【詩經】的古雅、【離騷】的瑰麗、漢賦的華麗鋪張、南朝民歌的柔婉、北朝民歌的豪放、 唐詩的昂揚……而只有平淡的詩性美似乎一直沒有得到過多的關註。盡管在詩歌史上,也曾出現像陶淵明、謝靈運、王孟詩派等以平淡為創作的傾向,但並沒有作為理想的詩歌審美境界被推崇。

宋代最先提出並踐行平淡詩歌審美理想的是梅堯臣。梅堯臣多次明確提出論詩當平淡,如「作詩無古今, 唯造平淡難」,「因吟適性情,稍欲到平淡」。顯然,其審美理想都是對平淡美的追求。

【全宋詩】記載:「辭嚴意正質非俚,古味雖淡醇不薄。」

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歐陽修,對於平淡美也持肯定態度的,作為宋初對平淡詩風的倡導者,有著其現實意義, 重在對抗西昆詩文的華美詩風。但宋初以後的宋代文人,對平淡美的推崇,更多地體現了一種審美的自覺追求。典型地首推蘇軾和黃庭堅。

蘇軾和黃庭堅都倡導詩歌應該以平淡為美,但是他們對平淡美的理解,較前人更加富有內蘊。他們強調的平淡詩風不僅僅指詩歌的藝術表現形式, 更指向了詩歌的內蘊,也就是說,詩歌在平淡美的形式下,需要包含著不平淡的內容。

因此,蘇軾稱贊陶淵明的詩歌「質而實瞿綺,臒而實腴」。稱贊柳宗元的詩歌「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 顯然,蘇軾是以陶淵明等人為榜樣。而黃庭堅對於平淡詩美的理解主要在詩法、詩藝上面,他對於陶淵明、杜甫是頗為推崇的。

不僅宋代文人崇尚平淡美,宋代的理學家亦是如此。朱熹,作為理學家中文學造詣最高的學者,他亦崇尚平淡的詩境。 他對陶詩評價很高:「若但以詩言之,則淵明所以為高,正在其超然自得,不費安排處」。對於韋應物,他認為成就高於王孟詩派,在於其詩「無聲色臭味也」。

由上可知,無論是宋代的文學家,還是理學家,在詩風理論上都是崇尚平淡的。不僅如此, 他們還很好地將這種詩風理論指導於自己的詩歌創作,得到了很好的審美效果。

二、平淡審美的內在情韻

作為宋代詩歌的精華,理趣詩理應成了平淡美的最好彰顯者。然細觀之,這種平淡美又可以從內、 外兩方面來把握它的審美特征。一是審美客體內在情韻、審美主體人格的閑適淡泊。二是外在表現形式的自然平淡。

就主體人格和內在情韻來說,「平淡」要求平糊沖淡。「平淡」不僅是一個風格問題,而是人格境界層面的問題。 只有個人具備淡泊閑適的這種人格境界,才可能作出「平淡」而富有詩意的作品。

表現在詩歌中,就是情感的節制。它既沒有世人不得誌的悲戚,也沒有傳統隱士的憤世。不管是居廟堂之高, 還是處江湖之遠,這種文人都不失理智。他們追求的是理性的人格和優雅的生命狀態,這從他們的理趣詩中可以展現出來。

【文章精義】記載:「【選】詩惟陶淵明,唐文惟韓退之,自理趣中流出,故渾然天成,無斧鑿痕,餘子止煉句煆字,鏤刻工巧而已。」

理趣詩【和子由澠池懷舊】中展現了蘇軾的思考,人的一生中,會經歷許多事,然而這些事都是偶爾的, 他把這些事都看成是雪泥上的鴻爪,不管怎麽樣,都會輕輕地過去,沒必要計較太多。

蘇軾在作這首詩歌的時候,已經經歷了很多人生的起起落落,甚至可以說走過人生的高峰而降到谷底的時候,然而他有的並不是淒怨, 不是憤世嫉俗,而是一種淡泊的情懷,一種平糊的心態。只有擁有了這種平糊心態,才能使詩歌的情感呈現出節制、理性的特色,也才能使詩歌閃耀著智慧的光芒。

宋代理趣詩歌的平淡源自於詩人內心的平糊寧靜,外化於詩中就是感情的平淡雅正。它不像唐詩那樣豪情奔放, 相較而言,含蓄雅正很多。因此在選取審美物件的時候,通常選取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物象,使得大量的日常生活的意象也有了新的審美意義,增添了詩歌的平淡美。

如王安石的【午枕】,詩於午飯後就枕片刻,這樣的日常行為也被納入了詩人的視角,由此引發了詩人的感想。 詩人在作這首詩的時候其實是極度苦悶的,但是他並沒有過度表現出悲傷的情緒,而是從自然界中汲取了啟發,自然界之所以能夠出現欣欣向榮的景象,主要是因為它能夠遵循新陳代謝的規律,那人生何不是如此呢?

「舊蹊埋沒開新徑」,就道出了人生哲理:舊事物必然會被新事物代替。這和「長江後浪推前浪」有異曲同工之妙。 整首詩,無處不見「愁」,但基本格調卻是明朗的,積極的。

詩人透過自己的智慧,把富有啟迪性的人生哲理,寄寓於這樣一樁平常的事件中。使得詩歌既有哲理性, 又不失詩歌的詩性美,可謂理趣盎然。上述是從審美主體和客體的內在情韻而言,「平淡」美在情感的節制,美在詩人人格的淡泊。

三、平淡審美的外在特征

「平淡」的另一個審美特征凸顯在外在上,也就是詩歌形式方面,這具體又體現在色彩的清淡,語言的平淡上。 宋代理趣詩繁多,但是卻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詩人在詩歌創作實踐中,非常註重語言清新自然,不飾雕琢。

有很多的理趣詩歌,用通俗易懂、清新自然的語言,卻道出了深厚的哲理,如魏野的【盆池萍】、邵雍的【天津感事二十六首】、 程顥的【秋日偶成】等。楊萬裏的理趣佳作【過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誠齋體的顯著特色就是「活」,主要表現在語言的靈動活潑,清新自然。

在這首詩歌中,語句平易淺近,幾乎如口語,不見任何斧鑿之痕,具有自然活潑的美感,但是,詩人卻透過如此平淡自然的語言, 道出了富有內蘊的人生哲理:人們往往對最艱巨的任務而做好心理準備,殊不知,艱難過後可能還會有更大的艱難,而人們往往就忽視了。這首詩看似平常,實則引起了人們很多的思考。

宋代理趣詩歌平淡美的外在表現,不僅在語言上,在色彩上亦是如此,其大體呈現出清淡的特點。唐詩, 尤其是盛唐詩歌,或明麗輕快,或艷麗熱烈,總之都散發出豪情奔放的情感。然而,宋代詩歌則「低調」很多,在選擇色彩方面多以冷靜、清淡為主,因此多選取寒梅秋菊冷色調的物象來傳遞詩歌的情感,青、白色就格外受宋代文人的青睞。

青白這兩種顏色,對比鮮明,清幽冷靜,可見宋詩的特色。在宋代理趣詩歌中,這種色彩的自然也一覽無余地展露出來。

【城南】:「雨過橫塘水滿堤,亂山高下路東西。一番桃李花開盡,惟有青青草色齊。」

曾鞏的理趣詩作【城南】全詩給人的感覺都是冷色調的,但寄寓卻是豐富的。自然界都是公平的, 萬物都有展現自身的舞台,桃李雖然艷麗,但卻經不住風雨的襲擊,終將會消香玉隕,然而,小草雖然雖然樸素,生命力卻甚強。這就說明了外表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內在的功力。

詩人選取日常習見卻又有典型意義的冷色調景物作為描寫物件,含理趣卻又不失詩意,讀起來既深刻又自然,耐人尋味。

「平淡」的審美風格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歷程,到宋代才得以最終確定,是多種因素影響的產物。 儒、釋、道在宋代的繁榮興盛,宋代學者自身性情的淡泊儒雅,還有宋人對詩歌藝術規律的探索與總結等,造就了平淡詩風的形成。

結語

宋代理趣詩歌是「理」與「趣」的有機結合,因此,詩歌在平淡的形式下都包含著不平淡的內容,包含著深厚的哲理內蘊。給人審美愉悅的同時,也帶給人心理上的思索與啟迪,有著「質而實綺,臒而實腴」的審美價值。

參考文獻:

[1]【全宋詩】

[2]【文章精義】

[3]【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