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關註,觀看更多好文
在大多數人的記憶裏,中秋——帶著煙火氣息,四周鄰裏是沈溺在幸福裏吵吵鬧鬧的聲響;
月餅、水果、田螺等擺在露天下,一家人整整齊齊圍坐在桌子前,聊著家常,等著月亮出來賞月和吃東西。
如今,想想,有多久沒有這樣的氛圍了?
是我們都長大?沈穩了?還是感情淡漠了……
大致上,很多人占其中之一。
我有時疑心,千年、萬年……中秋還在嗎?
也許是地理位置不一樣,是面對新的家庭,以及是當今的種種壓力。
記憶裏的中秋,和如今的中秋相比;如今的中秋,早已失去原有的溫度與熱度,讓我們對中秋的熱情剩下更多的是淡然與平靜。
這——是個可怕的開始。
當我們的淡然和平靜運用在行動中,家人不再團聚,月餅不再出現在家,中秋不再出來賞月;
那麽,言傳身教,孩子小時候都沒有感受到過中秋的氛圍,當他長大的時候,他會過中秋嗎?
答案是:90%的可能是不會的,剩下的可能是猶疑在兩者之間。
當我們在一次次的重復過中秋中,也許感受到更多的是麻木和成熟;
因為已經過了二十、三十、四十年、甚至更多年,每一次都是重復著相同的事情,吃的經常能吃,賞的也沒有特殊感覺,聊的還不如手機有趣。
最後得出結果,不如不過,平時怎樣就怎麽。
這樣做真的好嗎?
想想曾經,我們也是父母帶著我們過中秋賞月。
中秋臨近,父母會買好他們舍不得吃,但是你很喜歡的水果和零食;
中秋當天,一家人團團圓圓,吃上一頓豐富的晚餐;
賞月來臨,炒上一盆香噴噴的田螺,在七八點的時候把所有吃的東西擺在樓頂的桌子上,和父母、兄弟姐妹一起玩鬧著賞月吃東西。
當我們也成為父母的時候,我們感受過的溫馨,是不是也可以讓孩子感受這種溫馨的氛圍。
這同時也是傳播傳統,繼承傳統。
如今,網絡發達,90年代開始,大都不願意困在小小的村子,出去定居的定居,打工的打工,少有回來。
人變了,地點變了,但是節日是沒有變的。
無論怎麽變化,節日還是那個節日。
我們中華兒女中,有勤勤懇懇的農民、有能幹富有的商人、有傳道授業的學者…..
我們有千萬種人,無論是什麽身份,有一種身份我們是一樣的;我們共同繼承著一個龐大的產業,那就是弘揚傳統的繼承人。
秋風搖曳,萬家團聚;對月當空,永不忘秋(中秋);弘揚傳統,從我做起。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