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最頂峰的詠蟬詩,世間只有三首

2024-10-12國風

本文約2200字。

日月輪回,四季更替。

高山仰止,大江奔流,風花雪月,花鳥魚蟲……天地間自然現象和萬物都可以是古人們托物言誌的物件。當然也有「人」,比如「賈生」、「昭君」等。

有一種動物,微小到很多人可能都沒有見過,或者,光聞其聲,不見其身。

但是,不知何時,它卻成了很多文人墨客歌詠的物件,甚至用其自比,托物言誌。

它,就是蟬。

西漢劉向在【說苑·正諫】記載道:「蟬高居悲鳴,飲露。」

唐代詩人賈島,「拆翼猶能薄,酸吟尚極清(【病蟬】)」;

唐代詩人於武陵,「聽此高林上,遙知故國秋(【詠蟬】)」;

唐代詩人劉禹錫,「蟬韻極清切,始聞何處悲(【始聞蟬,有懷白賓客,去歲白有聞蟬見寄詩】)」;

宋代詩人宋無,「數聲風露飽,一聲古今愁(【蟬】)」;

宋代詩人張明中,「如何不管人孤寂,卻把繁聲暗裏牽(【蟬二首】)」

……

大多數的跟「蟬」有關的詩詞,都是悲春傷秋,言己之不順,言別離之傷痛。

可是,當我們知道,蟬一出生,就要在暗無天日的地底蟄伏三年,五年,甚至十幾年之久,當它某一天破土而出,高居枝頭,一聲清鳴響徹雲天,即使接下來是只有短短的幾個月或十幾天生命,也已經超過了很多人的一生。

通曉了蟬的一生,千年以來,被世人稱道的三首詠蟬詩便淩空而出。

一、「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虞世南由隋到唐,幾乎一生輔佐唐太宗,是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受唐太宗知遇之恩,詩人勤於自勉,寫下了這首【蟬】。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蟬棲於高樹,鳴聲從疏桐中間傳出,其聲能夠遠傳,一般人往往以為是借助於秋風的傳送。

但是,詩人卻給予了否定的答案。

因為 「居高」,所以 「自遠」。

虞世南這裏強調的是,只要立身高潔,品格高尚,並不需要借助任何外力,自然能夠聲名遠播,流傳千古。

正如曹丕所言,「不假良史之辭,不托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典論·論文】)。」

唐太宗曾評價虞世南,「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絕。一曰忠讜,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詞藻,五曰書翰。」

可見,詩人筆下的「蟬」,其實也是自況。當時的詩人正像詩中的「蟬」一樣,品格高潔,雍容不迫,高度自信。

圖1 虞世南

二、「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沈」

公元678年(儀鳳三年),駱賓王剛升為禦史,就上疏觸犯了武則天,被誣陷入獄,身陷囹圄,作【在獄詠蟬】。

在獄詠蟬(並序)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廳事也,有古槐數株焉。雖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樹;而聽訟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陰,秋蟬疏引,發聲幽息,有切嘗聞,豈人心異於曩時,將蟲響悲於前聽?

嗟乎,聲以動容,德以象賢。故潔其身也,稟君子達人之高行;蛻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靈姿。候時而來,順陰陽之數; 應節為變,審藏用之機。有目斯開,不以道昏而昧其視;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喬樹之微風,韻姿天縱; 飲高秋之墜露,清畏人知。仆失路艱虞,遭時徽纆。

不哀傷而自怨,未搖落而先衰。聞蟪蛄之流聲,悟平反之已奏;見螳螂之抱影,怯危機之未安。感而綴詩,貽諸知己。庶情沿物應,哀弱羽之飄零; 道寄人知,憫余聲之寂寞。非謂文墨,取代幽憂雲爾。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沈。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這首詩每一個字都在詠蟬,每一個字都在說自己。

【序】中已經很明確的說明了蟬的習性和自己的處境,也說明了正是因為蟬有這樣的高格,自己才以蟬寓己,把蟬作為自己的人格化身。

但是,在當時的朝堂中,自己空有一片赤誠之心,空有一身才華,無奈 「露重」, 「風多」,自己難以飛翔,而自己的聲音言論,也自然就消逝在風中。

在這種情況下,詩人還是用盡全力,高喊冤屈,喊出了自己蘊藏至深的真情。仿佛蟬褪去了蟬蛻,破殼而出的嘶鳴。

本詩感情噴薄,強烈的抒發了自己 「失路艱虞,遭時徽纆」的悲憤之情。

圖2 駱賓王

三、「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公元848年(大中二年)秋,一生在「牛李黨爭」夾縫中掙紮,受盡排擠,不得誌的李商隱從桂管觀察使鄭亞的幕府回到長安,行至夔峽,感觸身世,寫下這首【蟬】。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秋日的夔州,詩人聽到了蟬鳴。

就說蟬餐風飲露,吃不飽而饑鳴,悲憤欲絕,但是這一切哀鳴都是無用的,只能徒費其力而已。

詩中寒蟬棲高飲露、悲鳴欲絕,重筆描摹其「高難飽」,「恨費聲」的處境遭遇,其實寄托的是自己誌向高遠而不免潦倒、滿腔悲憤而無人同情、羈宦漂泊而遇歸不得的悲劇命運,沈郁中見怨憤,怨憤中有堅守,感人至深。

這裏的蟬 「徒勞恨費聲」與虞世南筆下的蟬 「居高聲自遠」形成鮮明的對比。

蟬一直鳴叫,已經到了五更天。鳴叫聲已經稀疏的快要斷絕了,但是它棲身的大樹 「油然自綠」,「碧無情」。蟬的鳴叫,蟬的遭遇,其實和它棲身的大樹毫無關系,這種哀怨可以說是毫無道理。但是,就是這種沒道理的哀怨,對大樹無動於衷的指責,更表達出詩人的無奈。

圖3 李商隱

三首詠蟬詩,是千年以來詠蟬三絕。

同樣的蟬,不同的詩人,不同的身世,儼然是三種形象。

施補華在【峴傭說詩】評價道: 「三百篇比興為多,唐人猶得此意。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端不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沈’,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 。比興不同如此。」

劉拜山、富壽蓀在【千首唐人絕句】評價道: 「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沈’抒含冤莫白之悲;賈島‘折翼猶能薄,酸吟尚極清’,有兀傲不平之致;李商隱‘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寓孤寂落泊之感 ;此則自寫品格,顧盼高遠。同一詠蟬而興寄各殊,處境不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