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退休」後的武則天怎樣度過人生中的最後一年?

2024-08-08國風

本 文 約 5100 字

閱 讀 需 要 12 分 鐘

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女皇帝,武則天的故事無論是在官方史書的記載還是在街談巷議中,都蘊藏著豐富的解釋空間。從她再次入宮的曲折經歷,到廢黜王皇後自己登上皇後之位的政治鬥爭,再到以太後身份實際掌控朝政的權謀手段,這些都是武則天傳奇一生中受人關註的部份篇章。相較於她站在高位處的輝煌,武則天退位後的生活卻鮮為人知。

據史料記載,晚年的武則天耽於享樂,在神龍政變後傳位給兒子李顯,即唐中宗。武則天被趕下政治舞台後迅速衰老,從被迫退位到最終在上陽宮病逝,僅僅不到一年時間。那麽,武則天是如何度過這最後一年的呢?

兒子還是侄子?武則天做了一道保命題

690年,武則天在多年臨朝攝政之後,作出了一個劃時代的決定:她廢除了唐朝的國號,改年號為天授,毅然決然地建立周朝。從此,她以女皇的身份,開啟了長達15年的統治時期。此時武則天已至花甲之年,終究會老去,因此武周的皇位繼承人問題與李武二族的關系,就成了武則天晚年政治取向中的核心問題。

自垂拱以來,作為外戚的武氏一族一直是武則天稱帝掌權的政治助力和重要支柱。武則天先提拔侄子武承嗣為相,武三思等後人也陸續升任要職。對於以周代唐,革唐之命這件事,武家人當然是舉雙手贊成的,自謂「武氏當有天下」。

武則天廢了皇帝李顯為廬陵王,又廢皇太孫李重潤為庶人,而被降皇嗣又改武姓的傀儡皇帝李旦的地位也岌岌可危。據【舊唐書】記載,武則天稱帝過程中大肆屠殺李唐皇室,當時的情況是「宗室諸王相繼誅死者,殆將盡矣。其子孫年幼者鹹配流嶺外,誅其親黨數百余家」,可以說留給李唐王朝的皇族繼承人已經不多了。因此武承嗣等人位極人臣之後,野心也水漲船高,武氏一族的下一個政治訴求,便是謀求皇嗣地位。

傳位給兒子,還是傳位給侄子?自己百年之後,這天下是姓李唐,還是姓武周?這是武則天晚年一直在糾結的問題。武則天對於繼承人問題一直猶豫不決,留下了極大的模糊空間,這也為其在任期間接連不斷的政治鬥爭埋下了隱患。

【新唐書】記載了一個「雙陸不勝」的故事,給武則天的抉擇加上了一個「夢」的由頭:

一日,武則天召宰相狄仁傑議事,說:

「朕夢到下雙陸棋卻連敗,意味著什麽呢?」

狄仁傑答道:

「雙陸不勝,無子也。這是老天給陛下的警示啊!太子為天下根本,根本動搖,天下危矣。聽說最近陛下想立武三思為太子,不如思考一下母子與姑侄誰更親?陛下如果立兒子李顯,則千秋萬歲後配享太廟;但如果立了侄子武三思,這世間可沒聽說過家廟祭祀姑母的道理。」

狄仁傑的勸說表面上講的是家事,但點醒了武則天。還政李氏對自己來說百利而無一害,但如果讓武氏後人掌權則後患無窮。

696年,契丹發動「營州之亂」,武則天本想讓武氏子弟帶頭鎮壓,利用平亂的機會建功立業,好為武氏之後的立嗣道路添上一筆業績。幾個侄子武三思、武攸宜、武懿宗先後被任命為安撫大使、右武威衛大將軍和神兵道行軍大總管,身居討伐契丹的要職。但武氏在平叛中的表現,充分暴露了他們的無才無能,天下人心所向的依然是李唐宗室。這場耗財耗力的拉鋸戰終於讓武則天明白,武氏子弟實在「帶不動」,就算後來勉強繼位,也必定會成為朝中的眾矢之的。漢朝呂皇後帶領呂氏集團亂政卻慘遭滅族,就是前車之鑒。

武則天執政期間雖大力扶持寒門庶族,打壓門閥貴族,但短短數十年卻難以拉開二者之間懸殊的實力差距。兒子李顯作為李唐皇族和唐朝正統的代表,是實作政治平衡的最佳之選。因此,在立兒子和立侄子這兩個選項中,武則天無論是出於對血親關系的考慮,還是出於對政治局勢的預測,都必須選擇還政李氏。因為這是一個保命的答案。

主動還是被動?武則天如何「退休」

698年三月,武則天以李顯患病需赴洛陽就醫為由,暗中派遣職方員外郎徐彥伯將李顯及其家人秘密召回。李顯由此結束了他的流放生涯,重返洛陽。九月,武則天重立李顯為皇太子。

李顯之前一直僻處房陵,遠離政治漩渦,對武氏沒有太多的敵意。李顯也深諳韜光養晦的道理,成為儲君後,他不斷幫武則天平衡李武兩族關系打配合,其中一個舉措就是和武姓家人聯姻:李顯的大女兒永泰公主成了魏王武承嗣的兒媳,幼女安樂公主成了梁王武三思的兒媳。武則天和李顯利用這一層姻親關系,不斷穩固確立李氏的太子地位和武家的政治地位。

天下大勢已然明了,但此時的武則天仍然面對著一大困境:自己雖然年邁,但在有生之年依然需要可靠的親信作為政治力量幫忙掌控大局,而如果再信用作為外戚的武氏一族,則又會讓趨於緩和的李武矛盾再度加劇,一旦武氏一族對皇位再生妄想,李武二族的黨羽再起爭執,那麽之前的平衡謀劃便白費了。

因此在用人策略上,武則天一面小心翼翼地維持著李氏與武氏兩大政治派系之間的均衡,一面又提拔張易之、張昌宗(史稱「二張」)兩個寵臣,以「延壽煉藥」的職能安置在身邊,使其成為朝中最大的權貴,成為自己信任的私人力量,以此來制衡李家和武家的勢力。

作出這一決定的武則天當然明白,「二張」得到無限縱容,數次得罪李武二族,但也不過是牽制朝政的棋子。「二張」勢力雖大卻從未直接掌握最重要的軍權,他們最終的結局就是與自己的權位一同走向終點。但朝中忠於李唐的宰輔們,卻始終擔憂李氏儲君登基的計劃產生變故。

時間來到705年初,武則天下令改元為「神龍」,大赦天下,自文明元年(684)以來的罪犯,只要不是叛賊頭目,都一律赦免。要知道,改元是古代中國皇帝更替或重大政治事件發生時常用的一種方式,皇家透過更改年號來標誌新時代的開始或重大政策的轉變。

但武則天改元不是什麽新鮮新聞,畢竟她在位期間曾多次改元。值得註意的是改元背後的原因,這才是波濤暗湧的政治海面之下的那塊巨石。這一次改元和之前全然不同,因為武則天病重,所以下詔「赦天下」,為穩固江山社稷而祈福祝願,寄托祥意。不久,82歲高齡的女皇病重的訊息傳遍朝野,接下來要發生的事情已是大勢所趨,那就是禪位。

在武則天病重之際,皇太子李顯和太平公主等不經召見,都難以去見母皇,自古皇帝走到生命盡頭,都是如此。因為兒女去見病重的皇帝,誰也難保會發生什麽,因此能進宮獻藥服侍的只有「二張」。朝堂之上,暗流湧動。宰相張柬之等大臣心中懷念著李唐的榮光,不忍看到江山易主於寵臣「二張」之手。於是,他們與右羽林將軍(掌管宮中禁衛)李多祚結盟,擁護太子李顯即位,密謀一場奪回李家江山社稷的復辟大計。

正月二十二日清晨,禁軍以「二張」叛亂為由,沖入了武則天養病的集仙殿,在門外走廊斬殺「二張」,史稱神龍政變。張柬之等人向臥病在床的武則天陳情,表達天下歸心,人心思唐的願望,希望臥病在床的武則天盡快傳位太子李顯,以保天下太平。

禪位是主動還是被動?這道題,張柬之等大臣已經幫武則天做了選擇。神龍政變次日,武則天頒下制書,決定由太子李顯代行處理國政。第二天,太子李顯登基,恢復了李唐的國號,是為唐中宗。

武則天退位前,一面透過聯姻謹慎維持李武勢力的平衡,一面扶持「二張」敲打群臣,這些舉措使得李武二族能共同面對神龍政變所帶來的動蕩,也為自己贏得了晚年最後的平安。

武則天的「退休生活」

據史料記載,神龍政變之後,武則天就在上陽宮中安度晚年,她人生最後的光景都在深宮中度過。這個昔日風光無限的女皇,日子過得怎麽樣呢?

雖然李顯的復位就像一出經典的逼宮戲,但還政李唐是武則天早就作出的主動選擇。從武周到李唐,是和平過渡的,所以退位後的武則天算是「光榮退休」,雖失去權力,但待遇並不差。

就拿武則天的「養老院」上陽宮來說,這座皇宮位於洛陽西北側的洛水高岸,地處正宮紫微城以西,因此被稱為西宮或別宮,上陽宮坐西朝東,建築豪華,風景秀麗,被譽為「人間仙境」,備受唐人吟誦。白居易就曾寫詩感嘆:「瞻上陽之宮闕兮,勝仙家之福庭。」由此可見,武則天晚年的生活環境十分優良。

那麽現任的皇帝對武則天如何呢?唐中宗李顯曾經因為和武則天鬧矛盾,被廢為廬陵王,被逐出京都在均州和房陵住了14年,後來經過狄仁傑等人的勸諫才被武則天召回洛陽,立為太子。雖然坐穩東宮的這條路經歷了不少武則天安排的「人為挫折」,但李顯依然十分尊重自己的母親。即位後的李顯,做的第一件事是給卸任的武則天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讓她以太上皇的身份尊居上陽宮。

李顯復位後不久,就帶領著文武百官去上陽宮探望武則天的起居情況。此後,更是每隔十天就去請安,給足了武則天尊重。但太上皇武則天雖被兒子善待,卻在這種無異於「囚禁」的生活中萎靡不振,意誌消沈。

昔日的武則天即便步入暮年,依舊精通於裝扮之術,兒孫們環繞在側,都難以窺見她臉上衰老的痕跡。皇權旁落後,武則天的精神狀態迅速惡化,再也無心梳妝打扮,以往容光煥發、天威逼人的女皇,迅速變得面容憔悴。李顯去拜見她時都大吃一驚,武則天還哭著說:

「我從房陵把你接回神都,本就打算把天下交到你手上,誰料張柬之這幫奸佞貪圖功勞,把我嚇成這樣。」

李顯聞言,非常自責,邊哭邊跪在地上請求武則天原諒自己的罪過。史書【資治通鑒】認為,正是因為李顯對於神龍政變一事的自責,武則天退位後武三思等武氏族人才沒有被牽連,得以繼續涉足朝堂,參與朝政。

然而在政治領域,武則天的權勢已然今非昔比。曾經武則天在位時任用的索元禮、周興、來俊臣等酷吏,都在武則天晚年時為穩固政權而被拋棄斬殺,相關黨徒也全部被流放嶺南,無一個政治盟友可交流。追逐了一輩子權力的武則天,卻在人生的最後失去所有權力,這種反差與失落自然讓她的精神狀態直轉而下,心力交瘁。

身後事的安排

神龍元年(705)十二月,武則天在上陽宮的幽深宮墻之內去世,享年八十二歲。一生波瀾壯闊,最終歸於平靜。

在傳奇人生的最後時刻,武則天的心情無疑是五味雜陳的。靜臥在病榻上,她的思緒卻穿越時空飄向往昔歲月。她或許會回憶起自己如何從一位才人一步步攀登至權力的頂峰,成為一代女皇;她也許會想起自己為了入主中宮,對王皇後和蕭淑妃等政敵如何殘酷對待;她或許會想到唐太宗臨終前的顧命大臣褚遂良,因為提出忠言而被自己誅殺了全家;她還可能會反思篡唐為周這件亙古未有的事件,以及隨後引發的無數是是非非……這些復雜的情感,在武則天臨終時留下的遺囑中都有所反映。

「王、蕭二家及褚遂良、韓瑗、柳奭等子孫親屬當時緣累者,鹹令復業。」

在遺詔中,武則天寬恕了昔日的後宮夙敵王皇後與蕭淑妃的族人。褚遂良、韓璦因諫言而遭到極刑,柳奭則因與王皇後有親緣關系而同樣罹難,他們的後代亦遭受流放之苦。武則天對於過往的這些決策感到悔恨,因此在遺詔中特別提到了對這些家族的赦免。正是這些遺詔,為武則天在歷史上留下了一個好名聲。

武則天的遺詔還作出了一個引人矚目的決定:遺詔不再使用「則天大聖皇帝」這個帝號,而是使用了「則天大聖皇後」這個稱呼,武則天最終也以李氏媳婦的身份與唐高宗合葬於乾陵。這說明武則天在臨終前經過深思熟慮,最終放棄了自己曾一手建立的武周王朝,也放棄了自己作為大周皇帝的身份,重新回到李氏王朝母族的位置,以皇後之名載入史冊。

武則天去世後,乾陵前豎立起了一座高大聳峙的無字碑。這座碑,如同武則天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與爭議,也昭示著她超越時代的女性形象,留給後世無盡的思考與啟迪。

參考文獻: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 卷六】,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

(唐)劉肅撰;何正平等編著:【大唐新語譯註】,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北宋)司馬光編著;蔔文譯註:【資治通鑒】,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20年。

梁永元:【武則天正傳】,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2年。

來源丨國家人文歷史(文/關禾)

編輯丨甘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