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書法的行筆只有四種用筆方法,其中有一種據說是晉人筆法

2024-06-01國風

書學深邃,其大類可劃分為碑學與帖學。碑學涵蓋了豐富的石刻藝術,而在此我們特指魏碑,其風格雄渾古樸;帖學則囊括了墨跡與刻帖的精髓,尤其以二王一系的書風為代表,飄逸秀美。碑與帖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北碑的雄強凝重與南帖的遒美飄逸上,明確這一界限有助於我們更好地領略書法的獨特魅力。

談及行筆,這關乎書寫筆畫中段的關鍵技法。簡單來說,行筆技法包含四種:中鋒、側鋒、偏鋒與絞轉。

中鋒行筆,即筆尖始終位於筆畫正中,筆毛方向與筆畫走向相反。秦朝的玉箸篆便是運用中鋒行筆的典範,其筆畫均勻,兩側光潔,如絲如縷。然而,在實際書寫中,完全的中鋒幾乎難以實作,即使書寫篆書也難以保證筆桿始終垂直。

側鋒行筆,筆尖稍偏離筆畫中心,但仍位於筆畫之內。此時筆毛方向與筆畫方向略有偏差,夾角小於九十度。側鋒行筆在楷書、行書、草書中均有廣泛套用,尤其在行書中更為常見。一個簡單的辨別方法是,起筆若出現斜面,則多為側鋒行筆。

偏鋒行筆,筆尖完全偏離筆畫中心,筆毛偏於一側。這樣的筆畫一側濕潤,一側幹枯,形態不整。盡管這種筆法常被視為敗筆,但明代書法家楊維楨卻善用此法,其書法作品獨具奇趣。從整體效果出發,只要筆法能在作品中表現出獨特效果,即使是散鋒破筆也無可厚非。

絞轉行筆,即書寫過程中筆毛在筆畫內不斷變換位置。當毛筆受壓變扁時,透過轉動筆桿使筆毛的每一面都能參與書寫,這就是絞轉筆法。這種筆法起源於晉代,多用於行筆中的彎轉之處,因此也被稱為晉人筆法或二王筆法。然而,自唐代楷書興起後,絞轉筆法逐漸式微,這或許與筆法研究的深入程度有關。

不同的行筆技法賦予了筆畫獨特的形態和質感。中鋒行筆使筆畫圓潤厚實,側鋒行筆則讓筆畫犀利勁健,偏鋒行筆雖扁薄但可產生特殊效果,絞轉行筆則讓筆畫凝重且變化豐富。在書法的學習和實踐中,我們不僅要掌握這些基本的行筆技法,更要註重培養自己的藝術修養和情感表達能力。

關於碑帖行筆的差異、如何透過筆畫辨別行筆方法以及如何透過用筆控制筆畫粗細等問題,我們將在後續的探討中繼續深入。期待與您一同領略書法的無窮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