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五行圖和太極圖「焦不離孟、孟不離焦」的原因

2024-06-12國風

「焦不離孟,孟不離焦」 ,是歷史小說 【楊家將】 對楊延昭——楊六郎部下的兩員大將焦贊和孟良之關系的形容,意思是他們兩人金蘭結義、形影不離。

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 【太極圖】 【五行圖】 就是這樣一種 「焦不離孟,孟不離焦」 的存在。

算命先生們,清一色都是用 【太極圖】 做他們營生的招牌。

但是,他們真正的算命方法,卻是用 【五行圖】 【天幹地支】 來進行推算的。

也就是說,在算命先生們那裏, 【太極圖】 【五行圖】 實際上是互為表裏的。

那麽, 【太極圖】 【五行圖】 的關系為什麽這麽緊密呢?

她們的這種互為表裏,到底是意味著什麽呢?

其實,我們只要看看她們的名稱,分析一下她們名稱的確切含義,就知道問題的答案。

「太極圖」 「太」 ,就是原始,初級的意思; 「太極圖」 「極」 ,本意是指馬背上的木簍子,這裏就是借指運載貨物的載體。

所以, 「太極圖」 這個名稱的含義很明確,就是相對事物的 「道」 —— 「秩序與慣性」 ,而象征承載事物的 「道」 —— 「秩序與慣性」 的那個原始性的 「器」 —— 「關系與結構」 的意思。

「太極圖」 原來叫 「大恒圖」 ,兩個名稱的意思其實是一樣的,只是在西漢時期的漢文帝劉恒時代,為了避提皇帝劉恒的名諱, 「大恒」 就改稱為了 「太極」

那麽, 「五行圖」 「五」 ,當然是說其中有五種 「行」 ;而 「五行圖」 「行」 ,就是指在道路上前進。

所以, 「五行」 就是五種在道路上前進的方式。

這不就是 「道」 嗎?

這不就是事物的 「秩序與慣性」 嗎?

所以, 【太極圖】 【五行圖】 是相互配合的,是分別象征一個事物的形而下的 「關系與結構」 ,和形而上的 「秩序與慣性」 的。

就好比她們一個象征事物的肉體,一個象征事物的靈魂。

當今的很多人認為, 【五行圖】 及其 「五行」 文化,是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是由戰國末期的 「陰陽」 家 鄒衍所發明的。

因為,鄒衍有一套 「五行輪回」 的理論,叫 「五德終始說」

其實,鄒衍所宣揚的理論,不一定就是他自己發明的,他不過是對他之前的中國傳統文化,有所發掘和利用罷了。

隋朝蕭吉的 【五行大義】 裏就記載: 支幹者,因五行而立之。昔軒轅之時,大撓之所制也。蔡邕月令章句雲:大撓采五行之情,占鬥機所建也,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幹;作子醜以名月,謂之支。

蔡邕, 就是被曹操從匈奴救回的三國時期大才女蔡文姬的父親。

而曹操之所以要救回蔡文姬這個大才女,就是因為,她的父親蔡邕, 是東漢時期著名的大學問家,可惜,他在動亂中被牽連下獄致死。

因為蔡文姬深得其父親的真傳,所以,曹操把她從匈奴那裏救回來,就是想要透過她的回憶,使其父親生前的著作,多多少少能夠流傳。

這個 蔡邕的月令章句 就說明, 「五行」 文化其實是在黃帝時代就有,大撓就是根據 「五行」 「星宿」 兩種文化,而創作了 【天幹地支】

那麽, 「五行」 文化是否就是在黃帝時代產生的呢?

也不是的。

大撓采五行之情 」,只是說明當時盛行 「五行」 文化,卻並不能說明, 「五行」 文化就是產生於那個時代。

再往前看,唐朝司馬貞所著的 【三皇本紀】 記載,伏羲氏 「木德王,註春令, 月令孟春,其帝太皞,都於陳 ,東封泰山。」

女媧氏 「 不承五運,一曰,亦木德王。蓋宓犧之後,已經數世,金木輪環,周而復始,特舉女媧,以其功高而充三皇,故頻木王也。」

從司馬貞的這個記載來看, 「五行」 文化其實是在伏羲女媧時代,就已經盛行著的。

泰山之所以為 「五嶽獨尊」 ,就是因為伏羲氏為天下共祖,而伏羲氏就是根據當時盛行的 「五行」 文化,自命為 「木德王」 ,進而由於自己是 「木德王」 ,就要根據 「五行」 文化的 「木居於東」 之說,去 「東封泰山」

也就是說,泰山是後世天下的共同的 「神山」 ,所以,她才為 「五嶽獨尊」 ,而這個 「五嶽獨尊」 的文化,其實是基於 「五行」 文化而來的。

那麽,伏羲女媧時代的 【五行圖】 ,跟我們今天的 【五行圖】 ,是一樣的嗎?

肯定是不一樣的。

我們今天的 【五行圖】 裏面,有 「金、木、水、火、土」 五種元素,然而,伏羲女媧時代會有金屬嗎?

那時候會有 「金」 這種文化概念嗎?

所以,那時候的 【五行圖】 中,會有 「金」 元素嗎?

史籍中最早的對於金屬的記載,是司馬遷 【史記·封禪書】 記載 「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

還有 【管子·地數篇】 記載: 「 葛盧之山發而出水,金從之。蚩尤受而制之,以為劍、鎧、矛、戟,是歲相兼者諸侯九。雍狐之山發而出水,金從之。蚩尤受而制之,以為雍狐之戟、芮戈,是歲相兼者諸侯十二。 」

而考古發現的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金屬,是 甘肅東鄉林家馬家窯文化遺址出土的一把青銅小刀,距今約5000年。

雖然比這更早的距今6700年前的陜西 臨潼姜寨遺址,曾經 出土過一塊半圓形的 銅片,還有一個殘缺的管狀銅。

但是,且不說那時候有沒有產生有意識的、規模化的煉銅與使用銅制品的行為,單就出土的黃銅片和管狀銅,都不是銳利的砍削工具這一點來看,當時的人們可能就還沒有摸清這種最早出現的人造金屬的性質,所以,也就形不成 【五行圖】 中的 「金克木」 的思想,當然就也不可能在 【五行圖】 中使用 「金」 元素這種概念。

特別是,中國古代唯一一個以 「金」 為名號的歷史人物 「少昊金天氏」 ,大概率就是金屬的發現者和創造者,而他是伏羲氏的後裔。

所以,伏羲女媧時代沒有金屬工具,當時的中國文化中,就不可能有 「金」 的概念,那麽,當時的 【五行圖】 中,也就肯定不會有 「金」 元素。

那麽,那時候的 【五行圖】 中,與現在的 「金」 元素概念相當的那種元素,會是什麽元素呢?

那就是女媧氏 「煉石補天」 「石」 元素。

女媧氏 「煉石補天」 ,我們今天的大部份人,都是把它當神話來解讀的。

其實,它根本就不是神話,而是當時的女媧氏為了制服洪水,舉行的一種宗教儀式。

這種宗教儀式的理念,就是根據當時的 【五行圖】 「石生水,石克木,土生石,火克石」 的觀念,來以 「火」 「石」 ,從而阻止 「石生水」 ,以達到制服洪水的目的。

那麽,為什麽那時候的 【五行圖】 中,與現在的 「金」 元素概念相當的那種元素,會是 「石」 元素呢?

因為,在金屬出現之前,人類歷史上有一個相當長的 「石器時代」 ,那個時代的砍削、鉆穿、刺殺性的工具,就是石器——石斧、石刀、石鐮、石鉆、石鏃等等。

而石,在烈火焚燒的情況下,也能夠變化成水,這個現象,在燒制陶器的過程中就容易觀察到。

晉朝張華所撰 【博物誌】 中就曰: 「石者,金之根,甲石流精以生水。」

所以,早期的 【五行圖】 中,原本是有 「石」 元素的。

只是由於【五行圖】中, 「石」 「木」 的關系是一種強者與弱者的對抗關系,而新出現的金屬工具,效能比石器工具更加優越,更加能夠體現 【五行圖】 「強者」 「弱者」 強硬精悍的特性,所以,後來的 【五行圖】 中, 「石」 元素就被 「金」 元素給取代了。

那麽, 「金、木、水、火、土」 ,或者是 「石、木、水、火、土」 這五種元素的 「相生相克」 ,到底是什麽寓意呢?

我們應該 怎麽理解 【五行圖】 及其所產生的五行文化呢?

為什麽 「金、木、水、火、土」 ,或者是 「石、木、水、火、土」 這五種元素的 「相生相克」 ,會對應於四季和四方的時空運轉,形成一個圓形的閉環呢?

因為,宗教是哲學之母,人類最早的對於世界的認知,是起始於宗教,所以,哲學也必然是脫胎於宗教。

在這樣一種 「母承子繼」 的轉換過程中,哲學的表達,必然也是一種近似於宗教的表達。

而由於每個人的悟性不同,對於同一種脫胎於宗教的文化,各人就有各人不同的理解。

所以, 【五行圖】 作為一種產生於宗教時代的文化,人們對其進行宗教性質的理解,當然也是無可厚非的。

但是,我們也可以從哲學的角度,來對其進行理解。

對於 【五行圖】 「金」 「木」 的強弱性、死活性的 「陰陽」 相對關系, 「水」 「火」 的輕重性、冷熱性的 「陰陽」 相對關系, 「土」 「金」「木」「水」「火」 的 中和包容與極端對抗的 「陰陽」 相對性關系,大家一般是比較清楚的。

但是,很少有人進一步地分析理解 「金」 「水」 相對是一種什麽關系, 「木」 「火」 相對是一種什麽關系,以及進一步了解這些 「陰陽」 關系的本質是什麽。

有沒有人註意到 【五行圖】 中的 「金」 「木」 雖然 「陰陽」 相對,但是,它們相對 「水」與「火」 ,同樣都是 「固態」 的; 「水」 「火」 雖然 「陰陽」 相對,但是,它們相對 「金」與「木」 ,同樣都是 「變態」 的呢?

有沒有人想到 「固態」 「變態」 ,也是一種 「陰陽」 相對,其中 「固態」 為陰, 「變態」 為陽呢?

有沒有人想到這種 「固態」 「變態」 「陰陽」 相對,意味著什麽呢?

有沒有人想到 「韶華易逝,紅顏易老」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呢?

【五行圖】 中, 「金」 「木」 「陰陽」 相對,是一種 「強弱」 相對, 「死活」 相對, 「金」 「木」 弱, 「金」 「木」 活。

【五行圖】 中, 「水」 「火」 「陰陽」 相對,是一種 「輕重」 相對, 「冷熱」 相對, 「火」 「水」 重, 「水」 「火」 熱。

【五行圖】 中, 「土」 為整體, 「金」「木」「水」「火」 皆為局部, 「土」 相對 「金」「木」「水」「火」 之「 極端對抗 」性,為 「中和包容」 性。

「土」 「金」 「木」 ,湮 「水」 「火」。

那麽, 【五行圖】 中, 「金」 「木」 「固態」 ,跟 「水」 「火」 「變態」 ,也是一種 「陰陽」 相對,而這種 「陰陽」 相對,是象征著什麽呢?

那就是象征著 「形而上」 與「 形而下」 的相對,象征著靈魂和肉體的相對,象征著本性和容顏的相對。

那是象征著 「韶華易逝,紅顏易老」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固態」 就是象征著靈魂與本性, 「變態」 就是象征著肉體和容顏。

所以, 【五行圖】 中, 「金」 「水」 ,分別是象征一個個體的 「秩序與慣性」 「關系與結構」 ,象征一個個體的靈魂和肉體; 「木」 「火」 ,也是分別象征一個個體的 「秩序與慣性」 「關系與結構」 ,分別象征一個個體的靈魂和肉體。

「金」「水」 相對是 「強勢」 個體, 「木」「火」 相對是 「弱勢」 個體。

這樣,我們會不會想到 【太極圖】 呢?

前面我們已經說過,從 【太極圖】 【五行圖】 的名稱上,我們就已經知道了, 【太極圖】 【五行圖】 是相互配合的,是分別象征一個事物的形而下的 「關系與結構」 ,和形而上的 「秩序與慣性」

所以, 【五行圖】 中的 「金、木、水、火、土」 五種元素,就會和 【太極圖】 中的五種元素相對應。

【五行圖】 中的 「金」 ,就是 【太極圖】 「白魚」 「魚眼」

【五行圖】 中的 「水」 ,就是 【太極圖】 「白魚」 「魚體」

【五行圖】 中的 「木」 ,就是 【太極圖】 「黑魚」 「魚眼」

【五行圖】 中的 「火」 ,就是 【太極圖】 「黑魚」 「魚體」

【五行圖】 中的 「土」 ,就是 【太極圖】 「白魚」 「黑魚」 對立統一而形成的那個 「大圓」

這些元素之所以在 【太極圖】 【五行圖】 中采用不同的形象來象征,是因為, 【太極圖】 【五行圖】 分別象征著一個事物的不同方面。

【太極圖】 是象征一個事物的 「形而下」 「關系與結構」 【五行圖】 是象征一個事物的 「形而上」 「秩序與慣性」

那麽,我們由此知道了 【五行圖】 「金、木、水、火、土」 之間 「相生相克」 的含義嗎?

我們由此知道了 「金、木、水、火、土」 之間的 「相生相克」 ,為什麽會形成一個圓形的閉環嗎?

「金生水」「木生火」 的含義,跟 「水生木」「火生土」 以及 「土生金」 的含義是不同的。

「金生水」「木生火」 ,是在 「秩序與慣性」 的主導下, 「關系與結構」 透過自身的變化,去與相對一方進行聯系。

「水生木」 ,是 「強者」 透過自身 「關系與結構」 的變化,使 「弱者」 接受自己的 「秩序與慣性」 ,也就是 「強者」 支配 「弱者」

「火生土」 ,是 「弱者」 透過自身 「關系與結構」 的變化,與 「強者」 形成 「對立統一」 ,就是一個新事物誕生了。

「土生金」 ,是新事物誕生,它的 「秩序與慣性」 ,是 「金」 「木」 「秩序與慣性」 「中和」

由於 「金」 「木」 弱, 「金」 支配 「木」 ,所以, 「土」 「秩序與慣性」 ,基本上就是 「金」 「秩序與慣性」 ,這就使 「金」 的能力大大提高,等於是重生了一個 「金」

「金克木」 「木克土」 的意義正好相反。

「金克木」 「強者」 透過支配 「弱者」 ,形成一個新的 「秩序與慣性」 ,也就是形成一個新事物。

「木克土」 ,是 「弱者」 不滿於 「強者」 對自己的支配,會透過自我發展壯大,反抗 「強者」 的支配,從而破壞由 「強者」 支配 「弱者」 形成的 「秩序與慣性」 ,也就是使新事物受到傷害甚至滅亡。

「水克火」 「火克金」 的意義也是相反的。

「水克火」 「強者」 使 「弱者」 「關系與結構」 受到損害,從而有利於自己支配。

「火克金」 「弱者」 透過發展壯大,破壞 「強者」 「秩序與慣性」 ,從而解放自己。

「土克水」 ,是新事物減輕了 「強者」 所受的壓力,使 「強者」 相對 「弱者」 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最終受到傷害。

因為 「金、木、水、火、土」 之間的 「相生相克」 ,使 「對立統一」 最終的結果,必然是 「強者」 相對變弱, 「弱者」 相對變強,一個事物滅亡,新的事物誕生,而新的事物又會重復舊事物的老路,所以, 【五行圖】 的形式就是一個封閉的圓環,表示迴圈往復。

但是,這個迴圈往復不是重復,而是一種螺旋線的上升趨勢。

總之, 【五行圖】 是象征著事物發展變化的輪回模式,同時,她也揭示了事物發展變化的、聯動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