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因麻辣燙爆火的甘肅天水,竟還是大秦帝國的「龍興之地」?

2024-04-02國風

本 文 約 4700 字

閱 讀 需 要 12 分 鐘

麻辣燙,面皮,炸串……(可參考往期推播【甘肅美食地圖揭秘:除了麻辣燙,還有這些特色美食等你打卡!】) 近期,甘肅天水的美食吸引了廣大網友的註意。令人流連忘返的美味佳肴,已然成為甘肅天水展現自身魅力的一個重要視窗。

此外,作為嬴秦故地,天水更是秦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天水」的傳說與地理格局

天水,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地處隴中黃土高原與隴南山地的過渡地帶,居於中國大陸版圖的幾何中心,東隔隴山與陜西省相接,西秦嶺橫貫中部,其北為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地貌,其南為西秦嶺山地。

天水位置。來源/紀錄片【秦嶺大宅門】截圖

秦孝公十年(前352年),在此地置邽縣;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析隴西、北地二郡置天水郡,為「天水」作為此地地名之始。至於「天水」地名之來源,歷史上出現了眾多傳說。

【水經註·渭水】記載:

「(上邽)五城相連,北城中有湖水,有白龍出是湖,風雨隨之。故漢武帝元鼎三年,改為天水郡。」

【水經註】以白龍傳說為「天水」之名的由來。

AI生成的白龍。來源/pixabay

另外,還有一則「天河註水」的傳說:

相傳,秦漢之際,上邽縣一帶遭到了百年不遇的大旱。高溫難耐,山泉枯竭,溪流幹涸,田土斬裂,寸草不生,百姓的生活如烈火烹油。甚至還發生了種種異象,如:雞不上塒,豬不進圈,狗吠不息,鼠竄無常……

一天夜裏,天上無雲,星星稀灼,不時閃現著亮光,古人將這一星象稱作「旱閃」。旱閃斷續閃動了一個時辰,便出現了一抹紅暈,燒紅了整個天空。好像烤曬了一天的日頭,在夜裏又要出來了一般。難以入睡的百姓望著奇異的景象,更加焦燥,叫苦不叠。忽然,轟隆隆一聲巨響,頓覺天搖地動,山崩地裂!人們這才發覺大地震降臨了。有些房屋倒塌,地面也崩陷了。接著陰雲密布、狂風呼嘯、塵土飛揚、樹枝斷裂,如註的大雨如同天上的河流傾瀉而下。

第二天早上,人們除了談論大地震和大暴雨給這裏帶來的滅頂之災外,還發現城西南角,地陷了一個很大很深的土坑,土坑裏蓄滿了水。更為神奇的是不僅水質清冽,味道甘甜,而且春不涸,夏不溢,四季瀅然。天不下雨,池水充盈,雨水再多,池水不泛,冬天冒氣,夏天冰涼,真是老天爺奉送給上邽人的一眼寶水。因此,人們稱這池水為「天水井」。後來,把那片地方也叫「天水井」。天水郡得名於「天水井」之說也就流傳了下來。

「天水」以水為名,一方面展現了當地人民瑰麗的想象圖景,另一方面,也顯示出當地的水資源的豐沛情況。

天水。來源/紀錄片【樂遊天下】截圖

天水地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西秦嶺橫亙南部,為兩流域的天然分界。秦嶺以南屬長江流域的嘉陵江水系,以北屬黃河流域的渭河水系。在這些河流及其支流的侵蝕切割下,當地形成了寬窄不等的河谷階地。丘陵、山地和河谷交錯,山環水繞正是天水地區基本的地貌地形格局。同時,這裏又深處內陸,處於中國南北方交界地帶,氣候較為溫暖濕潤。歷經長期的人類開發,當地已成為以農業,尤其是林果種植業為主的地區。

從目前已知的考古資料和文獻記載來看,先秦時代的天水地區自然環境遠比今天優越。在距今7800年前的秦安大地灣文化層中,既發現了豬、鹿和犀牛骨,還發現了房屋建造的遺址。

大地灣四期石砧,新石器時代。來源/天水市博物館

在禮縣西漢水流域,考古學家還發掘出了大象、犀牛等遺骨。犀牛、大象是現代熱帶、副熱帶動物,暖濕的森林草地及河湖沼澤環境最適合它們生活;鹿及羚羊則是林緣動物。這些資訊都表明,在上古時代,天水地區森林茂密,草地廣闊,河流湖沼交錯,氣溫和降雨均高於現代,地帶性植被屬森林草原類別。溫暖的氣候,疏松肥沃的黃土,當地廣泛分布的河谷、階地和台原地,都使天水成為人們開墾種植的理想之地。如在秦安大地灣一期文化層中,就有炭化黍 (糜子)和油菜籽出土,這一發現使天水地區成為中國北方旱作農業的起源地之一。而天水地區林茂草豐和水源充足的環境,也非常適宜畜牧養殖業的發展。因此,天水地區宜農又宜牧的自然環境,為當地早期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條件和選擇空間。

西遷之秦與秦之興起

秦人以少昊苗裔、伯益之後自居,其始祖為顓頊後裔女脩。女脩吞食玄鳥蛋而生大業(有大業即臯陶之說,今研究者認為二者並非同一人)。大業之子大費(又名伯益)曾協助大禹治水,還擔任執掌山林湖澤的「虞官」,主司畜牧業,使「鳥獸多馴服」,被賜姓贏氏。

殷周時期,秦人與殷商保持有聯姻關系,二者聯系密切,而商王一方面為了牽制正在崛起的周人,另一面又以同戎狄作戰為名,遂將秦人派往天水一帶。秦人首領胥軒率族前往西垂,到胥軒之子中潏時,秦人定居天水,擔負起守衛商朝西部邊土的重任。這是秦人最重要的一次西遷。

幾何紋銅戚,春秋。來源/天水市博物館

商周時期,天水一帶主要居住著戎、羌等被統稱為西戎的部族。商代時,羌人勢力強大,商曾多次征伐羌人;周武王滅商時,羌人是滅商的一支主要力量。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羌戎部族廣泛活動於西北地區,有所謂五戎、六戎、七戎和西戎八國等稱謂,說明西戎內部份支很多,遍布隴右。見於記載的邦戎、冀戎、狐戎、綿諸戎和義渠戎等,都曾先後活動於天水地區及其周圍一帶。這些上古的隴右先民,長於遊牧射獵的畜牧生活。

遷入天水一帶的秦人主動學習了戎、羌文化,並與其進行多次聯姻。周孝王時,秦人首領大駱與戎族申侯之女聯姻。正是這種秦戎通婚使秦人在西戎的領地上得以安居,而且這種聯姻也成為秦人改善同周人關系的紐帶。因為與秦聯姻的驪山戎和申族戎,都出於姜姓戎,而姜戎則與周人早有姻親關系。於是,秦與周透過與戎族的姻親關系加深了聯系。而此時,周封在汧、渭之間養馬有功的嬴非子為附庸,在秦建邑,號嬴秦。秦即後世的秦亭,邑在今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城南。「秦」是今轄區見於史籍的最早地名,隨著秦人勢力壯大,秦也就成了秦人的國號。

秦孝公(中)的影視形象。來源/電視劇【大秦帝國之裂變】截圖

可以看出,隨著時間的發展,秦人已由為商朝守衛西土轉而歸周保西垂。這也正是申侯等戎人因與周、秦互有姻親關系而從中周旋的結果。秦人歸周是秦人從天水興起的開始,也標誌著秦人與羌戎文化的重要融合。

遷入天水後,在長期與西戎雜居、通婚與交流的過程中,秦人的文化與習俗逐漸與中原華夏族有了差異。秦人在人倫關系、婚姻和喪葬習俗、禮義制度等多方面,都與戎族文化更為接近。從天水境內考古發現的甘谷縣毛家坪、北道區董家坪兩處西周時期的秦文化遺存也表明,從商代晚期開始,秦人就已生活在天水地區,並且生活開始變得周式化。這是秦人由追隨商人轉而歸順西周後在文化上的新變化。有學者認為,毛家坪和董家坪文化遺存反映了中潏「歸周保西垂」時西遷的贏秦族文化。

【羋月傳】裏的義渠君翟驪,義渠國是西戎國之一。來源/電視劇【羋月傳】截圖

秦人與西戎的相處也並非完全和平,也經歷了長久的沖突與鬥爭。從公元前822年開始,秦仲父子進行了長達兩年的與戎對戰,雖依然遭遇慘敗,甚至失去了秦人視之為宗邑聖地的犬丘,卻也在此時期掌握了車馬技術、禮樂制度,史稱「秦仲始大」。

周宣王為秦仲父子的堅持所感,召見秦仲其他的兒子,並派王室軍隊協助以對戰西戎。莊公兄弟率領秦周聯軍收復失地、取得了伐戎勝利,收復大駱族犬丘領地,被周封為西垂大夫,並將收復的犬丘領地封給莊公。從此,秦在西犬丘(即西垂,今天水市秦城區西南)建立新都邑,擁有了秦和西犬丘兩處領地。

至莊公之子秦襄公即位,秦一方面與部份西戎部族交好,另一方面也繼續準備軍事戰備。

襄公在位之時,西周恰逢周幽王當政,幽王為博褒姒一笑而烽火戲諸侯,惹怒申侯,申侯便聯合繒國與犬戎部族討伐周幽王,幽王再次點起烽火而各地諸侯卻不至,只有襄公率軍隊前往關中救周,並親自護送周平王前往東都洛邑,周平王始封襄公為諸侯,並將原屬王畿但現已被西戎占領的關中西部「岐、豐之地」(今關中西安以西地區)賞賜給秦人。

周幽王與褒姒。來源/【帝鑒圖說】,明萬歷元年潘允端刊本 。

秦襄公獲封公爵,是秦人自中潏入居天水以來,代代相繼、艱苦創業的結果,也是秦國建立,開啟構建霸圖、逐鹿中原嶄新一頁的重要節點。

秦霸西戎的前奏

秦襄公獲爵後,主動學習、參考和模仿中原諸侯國政治、軍事與文化諸方面,吸收了中原諸侯國的成熟制度與文化,推行了種種措施以健全秦國的政治制度、禮儀制度,夯實秦國的基礎國力。例如:擴建都城、修築宮殿西垂宮;加強軍備、進一步完善和提高車戰技術;加強了與中原各諸侯國間的通使交往;參照周禮制定了一套秦人的宮廷禮儀、喪葬儀軌與祭祀制度等等。

秦襄公建國後,受西戎侵擾威脅的危險依然存在,秦人的活動地域仍限於天水地區,周平王賞賜的「岐、豐之地」還在西戎的控制之下。嚴統、犬戎、豐戎以及邦、冀之戎等,有的雄踞西北,有的與秦人相鄰,他們正處在從遊牧生活向定居或半定居的農牧生活轉的化階段,富有進攻性,對秦人及農耕地區的騷擾、掠奪、侵犯、搶劫時有發生。所以,開拓疆土、反擊西戎,是關系到秦國生存和發展的頭等大事。秦襄公在努力發展生產的同時積極擴充軍隊,不斷加強軍備,進一步完善和提高車戰技術,「備其甲兵,以討西戎」。

垂鱗紋秦公銅鼎。來源/甘肅省博物館

連戰馬也配上了甲衣,以增強防禦能力。秦人不斷改善武器裝備,制造了各種銳利武器,如二鋒矛,以虎皮裝飾的弓和紅羽毛編飾的盾等,秦人的軍隊已是「避車既工,避馬既同,避車既好,避馬既驗」。他們的武裝力量和軍隊陣容已是前所未有的強大。但即使如此,在襄公建國的最初四年裏,秦軍仍難以在同西戎的較量中占據優勢,直到公元前 766年,襄公的東征才略有收獲,「伐戎而至岐」。岐即岐山,即今陜西寶雞以東一帶。但秦人仍無法有效地控制岐西之地。襄公也於這一年在伐戎中死去。

公元前 765 年,襄公之子文公繼位於西垂宮,他繼承父誌,繼續著建國和伐戎的事業。文公在即位的第三年(公元前 763 年)采取了一個決定秦國命運的重大舉措,就是率七百人進行了長達一年之久的所謂「東獵」。

這次東獵,不是單純的狩獵,而是既要在戰鬥中擴大領地,進一步了解西戎的實力;又要察勘關中西部的山川地理、風土人情,選擇都城的位置,實際上,這是一次精心策劃的東進關中的預演。

秦子戈,春秋後期。記秦子(秦子指初即位的幼君)做戈,秦君自用,左右兩軍,迅速出動。來源/故宮博物院

一年之後,秦文公四年(前762年),文公東獵到達汧水和渭水會合的地方「汧渭之會」(今陜西寶雞縣水蓮寨附近)。文公欣喜地看到這裏地勢開闊平坦,土地肥沃水源豐沛,南北兩面又有山原作為屏障,是理想的建都之地。他說:我秦族的祖先非子曾經居此為周王室養馬,後來,我族終於獲封諸侯,這裏確實是一塊安居發家的風水寶地!為了慎重起見,文公還專門讓人進行占蔔,結果為吉兆。於是,文公決定在這裏建立新都,並且「即營邑之」。

經過一番建設,文公正式遷都「汧渭之會」,離開了秦人世代相守、拼死力保、苦心經營和逐步壯大並開始建立國家基礎的宗邑國都西犬丘,舉族從天水地區東遷到關中西部。就此,秦人結束了在天水地區長達300多年的奠基歷程,邁向了「關中時代」的嶄新篇章,這更是秦國正式興起,走向秦霸西戎、一統全國的新篇章。

參考文獻:

天水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天水市誌·上卷】,北京:方誌出版社,2004年。

天水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天水市誌·下卷】,北京:方誌出版社,2004年。

天水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天水傳說】,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5年。

張津梁主編:【贏秦固園——天水秦文化尋蹤】,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0年。

來源丨國家人文歷史(文/屈淺淺)

編輯丨甘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