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中華(文化)16字心法

2024-01-06國風

一 定義與內容

「華夏文明的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理念。這個理念跨越了幾千年的歷史,對於中國人民的思想、行為和生活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尚書·大禹謨】記載十六字的中華心法,其內容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即中國文化傳統中著名的「十六字心傳」。

「 謨:謀略;危:高而險;微:低而深奧,弱而妙;精:鉆其深,精其妙;允:公允,恰當;執:得,把持;厥:其;中:中心,中正等 」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大意是,人心易受外界影響而產生變化,而道心則是深藏不露而又純簡精妙的。這表明,人的情感和欲望往往會影響我們的判斷和行為,而真正的智慧則在於透過表象看本質,堅持正義與真理。

「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的意思是要專註而專一地堅持正道,並在行為上做到恰到好處。這表達了追求完美、堅持不懈、公正無私的精神境界。」

二 淵源與傳承

中華心法,是中華文化的精髓與最高智慧。

於文明啟源之初,中華先民秉承天性,以心印心,參悟天地,思悟而得。其傳承有序,從黃帝至堯舜禹,傳商湯,而至文王、武王、周公,從周公傳至老莊、孔子,自孔子傳顏回、曾子,曾子傳子思,子思傳孟子。自此心法不得口傳,唯悟而得之,故得此心法者鮮矣,所以後人將此心法稱為「儒家十六字心法」,直至宋明陸王(陸九淵、王陽明)、程朱(程頤、朱熹)各有所悟。歷代先王、先聖無不依著這幾句話,或引其一端,傳承中華文化根脈,以之為響器,震古爍今,或為家、為民、為國,而成就自我,建功立業。

中華心法起源於4600年前軒轅黃帝的守中、守一思想。

文獻記載:上古明君虞舜大帝,在向另外一位明君禹帝托付天下重任時說過的這四句話,堯舜禹心法相傳,托付的是天下黎民蒼生的重任,傳承的是華夏文明的火種。十六字心傳,蘊含著修心之道、治國之道。此心法是中國上古時期(距今 4300 年)先王堯舜的心法,是中國最早的心法,早於孔門心法與釋迎心法一千八百多年。

自東漢(公元25年一220年)佛教傳入中土以前,上至帝王,下至百姓惟崇自然科學,造就了春秋諸子百家文化鼎盛時期,成就了漢武帝的中華大國。自此而後宗教壟斷中土兩千年,隋唐尊佛,元明崇道,清朝萬教風靡。獨大宋子民尊儒重理,國富民豐。

兩千載,眾生有魄無魂,有心人卻千方百計來悟其性,儒家典集,佛道經書,萬卷藏書,其中只有一個悟字,從何而悟?儒家曰:「存心養性」。道家曰:「練心練性」。釋家曰:「明心見性」。何為見性呢?苦煞世中人!自民國以來,自新中國成立以來,萬教復去,而自然科學重新回歸,為國人立心,為國人豎魂。但人心不可不修,如何悟?如何修呢?

三 影響與價值

中華之文明—— 「文明聖火,千古者,唯我無雙;和天地並存,與日月同光。」這是北京中華世紀壇碑文上的話,這句話說的很對。

無論是瑪雅文化、古巴比倫文化、古印度文化,還是古希臘和羅馬文化,在歷史的滄桑與宗教戰爭中盡數隕落了。五千年人類浩浩文化長河中,唯獨中華天道心法文化一直沒有湮滅。未絕的輝煌文明自伏義炎黃堯舜禹到周文武王老孔孟,千古未絕的正是這個自中華心法的至純源頭中流淌出來的道心文明。

南懷瑾在講到中華心法時說:「中國文化的重點,也是生命科學和認知科學的中心,有十六個字說明,這是中國文化的中心。你們講儒家也好,道家也好,就是這裏開始的。所以孔孟思想、老莊思想,統統從上古這裏開始來的。中國文化的道統,就是包括了儒家、道家,甚至於後來從印度進入的佛家後來吸收中國文化成為禪宗都在內,原理就是我們祖先的傳統十六個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連大家喜歡學打坐啊,學禪宗,學修身心的道理,大原則,都是從這個地方出來的。」

在(傳習錄)中記載到,堯、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道心者,率性之謂,而未雜於人。無聲無臭,至微而顯,誠之源也。人心,則雜於人而危矣,偽之端矣。見孺子之入井而惻隱,率性之道也;從而內交於其父母焉,要譽於鄉黨焉,則人心矣。饑而食,渴而飲,率性之道也;從而極滋味之美焉,恣口腹之饕(tao)焉,則人心矣。惟一者,一於道心也。惟精者,慮道心之不一,而或二之以人心也。道無不中,一於道心而不息,是謂「允執厥中」矣。

十六字心法是上古明君明心之法,是最上乘真功正法。三教聖人立教傳法皆以明心為本,法有差異,所說萬法一理,明心為萬聖之綱。先聖大德為後代子孫指明了一條正心修身、通達自然真理的光明大道,樹立了純潔心靈、文明精神的光輝楷模。

十六字心法,無異於是教導人調控內心,發明與生俱來的心理智慧,讓自己堅持守護好自己先天的神明本心,有一片內心,保留了赤子之心,不被外在的世界所僵化。

中華心法境界極高,並且相當難得的是它提供給人們的指導並非晦澀難懂,而是極其樸實無華,自然真切。在簡單明了中不知不覺就會帶你進入到高深莫測的靈性境界,因此它能夠理解學習,容易付諸實戰,很接地氣,離百姓近,可謂大道至簡。它的語言高度詩化,高度凝練,除了在哲學上、智慧上,在文學、美學上的價值亦極高。

所謂大道至簡,至簡到只需溯源這十六字心法的真正要義。去體悟,去實踐。再體悟,再實踐,惟精惟一,而允執厥中。

四 心法正解(摘錄)

十六字心法正解:

人心唯危,所以人們要真誠的把握內心,時刻保持謙虛、謙卑的品性,做到盡職盡責。

大道至簡,其中奧妙是非常細微的,所以要善於發揮自己的長處,做事專一專心,做到唯精唯一,心無旁騖,這就是「中」是體,」—〞是用,其要在於「唯"和「精」。

道心惟微,微在細小、精妙、隱匿,所以要"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惟精惟一,精在專一純粹,一在於不二,專攻一物。

允執厥中,允指真誠、誠意,執指堅持、執行、篤行,厥虛詞,中指平糊、謙虛、謙卑、中用。

總而言之,保持謙卑而博一至精至專至尖端,【禮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的之就特指一。

【中庸】說的是「博學之」,而不是博學」。之在這裏指一,正解為博此一學,審問此一,慎思此一,明辨此一,篤行此一。博學之亦可釋為搏一、搏微、唯一唯精之解。

察當今世界,能得中識一的人少啊!傳播一的學問的人更沒有幾個了。凡事業大成者必是儒家風範,令人敬仰!

雷鋒同誌的「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不就是堯舜禹十六字心法的唯精唯一嗎?

【大學】講止定靜安慮得的功夫,即是止於一,定於一,靜於一,安於一,慮於一,得於一也,這就是善用一的功夫,至善至純的方法。

【大學】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治國、平天下,指一的修為。講的是格此一、致此一、誠此一、正此一、修此一、治此一、平此一。

【中庸】講:「有弗學,學之弗能,佛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口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弗就是不的意思,措同錯。轉譯為:「有不學,學人之不能,沒有錯;有不思,思人之不得,沒有錯;有不辦,辦人之不明,沒有錯;有不行,行人之不能篤,沒有錯。對於一個專精學問,人能知一,我能知百;人能知十,我能知千。如果能堅守這個道理,裏愚鈍而能後明,雖柔後能強。」如果能夠這樣,就可以得到一的神功了。

怎樣才算一呢? 那就要:知一識一明一見一存一攻一通一拾得一擇一學一思一言一專一誌一守一等行一;說一道一談一思一寫一述一論一唯一。

孔子的一在於言教,鄭板橋的一在畫竹,徐悲鴻的一在畫馬,齊白石的一在畫蝦,袁隆平的一在雜交水稻,等等凡成大家者必得於一。問曰「您的」—「在哪裏呢"?

〞一」是用,「謙卑」是體,無體無以為用。問曰:「您的謙卑功夫該如何練就呢?」

真正謙卑者是大智專才,是謙虛不張狂,是謹慎不狂妄,是好學不吹噓,是自信不張揚,是清高不傲慢,是謙卑不發飆。真正的謙卑者,胸襟之間必然有一股浩然正氣,那是他們所服膺的天地間善與美的事物賜予他們的。真正的謙卑才能彰顯真知,才能得到真知,才能贏得人心,才能取得成功!讓我們始終懷一顆謙卑、虔誠、善良的心,練就一身大智、大勇的謙卑功夫!如東坡所言:「卒然臨之而不驚, 無故加之而不怒。「牢記中華心法,挾一遠大之誌向,篤行天下。

中華之崛起必將是中華心法的傳教天下,百載國可治也,千載天下可平矣!傳中華心法,圓東方至聖之夢!

讓我們向軒轅黃帝叩首!向堯舜先帝叩首,向老子、孔子先師鞠躬!讓我們向雷鋒同誌敬禮!宣揚螺絲釘精神!尊重自然科學,讓我們擁抱愛因斯坦,理性科學傳播中華文化之核心思想!繼承發揚中華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