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龔新文:中國古代書法由實用走向審美之濫觴——秦代書法漫談

2023-12-24國風

中國古代書法由實用走向審美之濫觴

——秦代書法漫談

龔新文

秦朝是一個短命的王朝,但秦朝卻是中國歷史上的首次統一。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了鞏固統一,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包括車同軌、書同文等。所謂書同文,就是統一文字與書寫系統:秦朝制定了統一的文字標準,即小篆。透過推廣小篆,實作了文字的統一和標準化,從此為中國古文字圈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春秋戰國 時期,諸侯 割據,「言語異聲,文字異形」,書寫形式很不一致,一字多形現象十分嚴重,形成了 具有強烈地域特色的文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齊系、晉系、燕系、楚系、秦系五系文字。

秦滅六國後,強力推廣小篆,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行政手段大規模規範文字的改革,在中國文字發展史乃至書法史上都具有深遠的影響,為後世書體規範與法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小篆又叫秦篆,相傳為李斯所作。

李斯(?—前208年)戰國末年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與韓非子同為荀況的學生,早年曾為郡小吏,前247年西入於秦,初被呂不韋任以為郎,得以遊說秦王嬴政,後來深受秦王嬴政的賞識,勸說秦王嬴政滅諸侯、成帝業,遂被任為長史。秦王嬴政采納其計謀,遣謀士持金玉遊說關東六國,離間各國君臣,旋又任其為客卿。

秦王嬴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驅逐六國客卿。李斯上【諫逐客書】阻止,被秦王嬴政采納,不久官拜廷尉。秦統一天下後,建議實行郡縣制,並主持制定了一系列的律法,不久官至丞相。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記載,「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李斯作【倉頡篇】,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可見小篆系由籀文大篆沿革演變而成。李斯在籀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廢除異體,而創秦篆,統一了全國的文字。這種書體更趨簡化,線條圓勻,字呈豎勢,終結了古文字時代。

經李斯整理、創制出的小篆,字型特點:一是長方形。以方楷一字半為度,一字為正體,半字為垂腳,大致比例為3:2左右。二是筆畫橫平豎直,圓勁均勻,粗細基本一致,所有橫畫和豎畫等距平行。所有筆畫以圓為主,圓起圓收,方中寓圓,圓中有方,使轉圓活,富有奇趣。三是平衡對稱。空間分割均衡與對稱是篆書的獨特魅力,對稱不僅存在於左右對稱,上下對稱,而且還存在於字的局部對稱,圓弧形筆畫左右傾斜度的對稱。四是上緊下松。小篆的大部份字的主體部份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縮的垂腳。當然也有下無腳的字,主體筆畫在下部,上部的筆畫則可以聳起。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小篆雖然是秦朝唯一全國通用的官方文字,但其他書體並未完全絕跡。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基本上概括了秦代字型的狀況。不過,許慎所說的「秦書八體」並非嚴格意義上的書體概念:「刻符」是鑄刻或書寫在符節上的文字,是標準的小篆;「摹印」是將小篆加以變化調節,適用於印章,隨印賦形;「署書」用於門榜、封簡題字;「殳書」是刻在古禮儀兵器上的銘文。這些實際上都是小篆在不同場合、情況下的套用。「蟲書」是以蟲、鳥、雲紋等花紋在筆畫上進行美化裝飾的篆書;「大篆」是戰國時代秦篆中的遺存,在秦代已不再是主要的通行書體;「隸書」是民間俗體,秦代已十分通行。它雖不是官樣書體,卻代表了書體發展的趨勢。

傳說,隸書為程邈所作。程邈,字元岑,生卒年不詳,秦下杜(今陜西省西安市南)人。相傳他首先將篆書改革為隸書。東漢蔡邕稱其「刪古立隸文」。唐張懷瓘【書斷】稱:「傳邈善大篆,初為縣之獄吏,得罪始皇,系雲陽獄中,覃思十年,損益大小篆方圓筆法,成隸書三千字,始皇稱善,釋其罪而用為禦史,以其便於官獄吏人佐書,故名曰‘隸’。」意思是說,相傳程邈在秦朝時,曾當過縣獄吏,負責文書一類的差事。

因他性情耿直,得罪了秦始皇,被關進雲陽監獄。在獄中,整天沒有事幹,他想起了自己以前抄寫檔時,小篆比較繁雜難寫,就萌生了一種改變小篆體字寫法的念頭。在獄中想了幾年,出獄後,他又搜集研究了幾年,整整十年過去了,程邈在篆書的基礎上,把篆書簡化演變,把原來篆書比較圓轉的筆劃變成方折形,在字的結構上,把原來的像畫畫一樣象形結構變成筆畫形式,這樣一來,漢字就比原來更好書寫了。

【史記·秦始皇本紀】上記載說:「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意思是說,秦始皇每次批閱的文書,是以石(120斤)為單位,不批完一石重文書,便不休息。當時紙尚未發明,公文都刻於竹簡上,120斤的竹簡碼起來大約有一人高,而且自我要求,不批閱完,即使已到深夜也不能休息。就在這當兒,程邈把自己歷經10年,搜集研究成功的3000個隸書字寫成一個奏章,呈獻給秦始皇。秦始皇看了,非常高興,不僅免了程邈的罪,還讓他做了禦史。由於程邈的官職很小,屬於「隸」,所以人們就把他編纂整理的文字叫「隸書」。同時,「隸人」也指「胥吏」,即掌管文書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隸書也被叫做「佐書」。

隸書的出現,是中國文字是乃至書法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並逐漸成為占統治地位的官方書體。從此,中國文字告別了延續三千多年的古文字,而開始了隸楷文字階段,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標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征,復雜變為簡單,再造字原則上則從表形、表意到形聲,字型結構也不再有古文字那種象形的含義,而完全符號化了。不過,秦朝初創的隸書,結體和用筆都帶有篆書的意味,長扁不一,波磔也不明顯。這種字型被稱為秦隸,又稱古隸。到了東漢,隸書才有了大的變化,結構向扁平發展,筆畫出現了雄健的波磔,更趨於工整精巧,從而形成了漢朝隸書的獨特字型。這種字型被稱為漢隸,又稱今隸。從書法角度看,秦隸除了具有先秦時期以實用的特性外,已隱約透露出書法審美的資訊;漢隸的書法審美意味已較明顯。

因此,從字型演變角度說,秦朝是文字繼承與創新的變革時期,終結了古文字階段,開啟了隸楷文字階段;從書法角度說,秦朝又是中國古代書法由實用走向審美之濫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