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詞牌名【如夢令 】代表作:池上春歸何處?卻道海棠依舊

2024-09-26國風

詞牌,也稱為詞格,是填詞用的曲調名。所以叫詞牌也叫詞典。詞典,興於元初,【清】 李漁著【閑情偶寄】所述,唐則詩人濟濟,宋有文士蹌蹌。詞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節奏。這些旋律、節奏的總和就是詞調。詞與調之間,或按詞制調,或依調填詞,曲調即稱為詞牌,其通常根據詞的內容而定。宋後,詞經過不斷的發展產生變化,主要是根據曲調來填詞,詞牌與詞的內容並不相關。當詞完全脫離曲之後,詞牌便僅作為文字、音韻結構的一種定式。詞牌是一首詞詞調的名稱,例如【 沁園春·雪】這首詞(毛澤東著名詩詞),「 沁園春」是詞牌,「雪」是詞的標題。【 蔔算子·詠梅】這首詞,「 蔔算子」是詞牌名,「詠梅」是詞的標題。詞牌通常也決定詞的平仄。而宋詞則最為出名,著名的宋詞詞牌有: 蝶戀花, 如夢令, 水調歌頭等。

如夢令,詞牌名。又名「憶仙姿」 「宴桃源」 「無夢令」 等。以李存勖【憶仙姿·曾宴桃源深洞】為正體,單調三十三字,七句五仄一疊韻。另有三十三字六仄韻,三十三字四仄韻一疊韻,三十三字五平韻一疊韻,以及六十六字五仄韻一疊韻的變體。代表作有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厲聲教【西溪小令二首】等。

【憶仙姿·曾宴桃源深洞】——五代· 李存勖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清歌舞鳳。

長記欲別時,和淚出門相送。

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欲別時 一作:別伊時)

這是一首僅三十三字的小令詞。這首詞采用神話傳說故事作題材,描寫劉、阮和仙女離別時的依依不舍之情,表達了別後對佳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這首小令,抒情細膩,婉麗多姿,辭語美,意境更美。詞人描繪了曾和佳人在理想的世外桃源之地相聚時的情景,此為虛寫夢中之景的美好,成為感情之流回旋奔湧而下之處,回憶如夢,因而顯得特別含蘊豐富;夢醒時分,側重於對眼前情景的刻畫,眼前的半輪殘月和簌簌墜落的花瓣,如煙一樣的月色,給全詞籠上了迷蒙孤寂的氣氛,在這淒清的夜裏,對她的思念綿綿不斷,如此深沈。虛實兩端互相補充,形成「以閑淡之景,寓濃麗之情」的特色,更顯意味深長。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宋代· 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沈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此為憶昔之詞,非當時當地所作。李清照十八歲之前到汴京,二十四歲時,翁舅趙挺之被罷相,不久她便隨丈夫趙明誠「屏居鄉裏十年」,離開京城到了青州,也離開了與她有詩詞唱和之誼的前輩晁補之、張耒等人。趙明誠是金石學家,「屏居」初年,李清照的創作雅興,一度轉移到與丈夫共同搜集、整理、勘校金石書籍方面。所以此詞當是作者結婚前後,居汴京時,回憶故鄉往事而寫成的,也就是詞人十六七歲至二十三四歲之間的作品。細審作者行實,此詞大致可系於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她十六歲之時。是時她來到汴京不久,此詞亦當是她的處女作。

現存李清照【如夢令】詞有兩首,都是記遊賞之作,都寫了酒醉、花美,清新別致。這首【如夢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給人以足夠的美的享受。

這首小令遣詞簡約,僅揀選數個片段,便生動地展現出主人公沈醉時的瞬間神態。其沈醉之態,既源於酒,亦源自山水之間。其情真摯,其興超逸,且攜幾分天真意趣與自然野趣,仿若讓人目睹主人公回舟誤闖荷花叢的瞬間舉動,又仿若聽聞她於慌亂瞬間脫口喊出的急切之聲。急切之聲源自急切之情,急切之情必然流露急切之容。此與【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中「知否?知否?」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口吻宛然,聲情俱急;仿佛使人望見白鷗和白鷺受驚飛起的瞬間景致。這景致清新宜人。灰暗的暮色與潔白的鳥色相互映襯,白色的前景和黑色的背景形成對比,拓展了空間維度,增添了立體之感。

鳥之飛動,船之劃行,烘托出溪亭野景的清幽靜謐,此亦屬眾人常言的動中有靜之描繪。這般清新幽靜的景色與急切的心境是不相協調的,然而這種不協調恰似交響樂中高音旋律與低音旋律朝不同方向延展一般,於矛盾中演進,最終回歸統一,由不和諧,達至更大的和諧。回歸的急切之情,消融於大自然的美妙景致之中。全詞以閑適的遊興開篇,歷經溪亭沈醉,急切回舟,誤入藕花,終至驚起鷗鷺,動作與情緒,跌宕起伏,極富節奏感。

最終一切皆融合於白色鷗鷺蒼茫暮色的大自然景象之中。瞬時的神態,瞬時的舉動,瞬時的音容笑貌,瞬時的景色,聯結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一幅極具立體感的生活畫卷。這是一幅永恒鮮活的生活畫面。此畫面於清新之景中滲透著野逸之情。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它不似【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那般帶有富貴之氣,亦不若【聲聲慢·尋尋覓覓】「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那般透著衰頹之氣,而是彰顯了作者青春時期的野逸之氣。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宋代·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李清照雖然不是一位高產的作家,其詞流傳至今的只不過四五十首,但卻「無一首不工」,「為詞家一大宗矣」。這首【如夢令】,便是「天下稱之」的不朽名篇。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力和詞人的才華。小詞借宿酒醒後詢問花事的描寫,曲折委婉地表達了詞人的惜花傷春之情,語言清新,詞意雋永。

這首小詞,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卻寫得曲折委婉,極有層次。詞人因惜花而痛飲,因情知花謝卻又抱一絲僥幸心理而「試問」,因不相信「卷簾人」的回答而再次反問,如此層層轉折,步步深入,將惜花之情表達得搖曳多姿。

此詞借宿酒醒後詢問花事的描寫,委婉地表達了作者憐花惜花的心情,充分體現出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也流露了內心的苦悶。全詞篇幅雖短,但含蓄蘊藉,意味深長,以景襯情,委曲精工,輕靈新巧,對人物心理情緒的刻畫栩栩如生,以對話推動詞意發展,跌宕起伏,極盡傳神之妙,顯示出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力。

【西溪小令二首】——當代·厲聲教

【如夢令·歸棹茭蘆葦岸】

歸棹茭蘆葦岸,白鷺錦鱗為伴,

閑臥水雲間,但見碧波清淺,

當斷,當斷,飄絮一身紛亂。

【如夢令·曾試深潭向晚】

曾試深潭向晚,春水畫船輕泛,

坐忘袖雲煙,桂魄葦梢忽見,

歸岸,歸岸,清唄二公祠畔。

【西溪小令二首】是著名外交家、當代詩詞大家厲聲教在遊西溪國家濕地公園時創作的兩首詞作。

【如夢令·歸棹茭蘆葦岸】是一闕色彩鮮明,活潑靈動,清新自然,而又含義雋永的詞作。小令篇幅不長,卻寫活了西溪濕地春日美景,又蘊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展現出作者通達事理的睿智風趣和芙蓉出水般的洗練文筆。

【如夢令·曾試深潭向晚】是一首筆觸幽艷,韻味綿長,寓意深刻,情感豐富,音韻優美的詞作,在如此短小的篇幅裏,將寫景、敘事、抒情、感悟、勸喻、憑吊融為一體,卻又舒緩從容,清新自然,不落窠臼,且意境高遠,頗具大家風範。

作者遊經此處,梵音入耳,祠堂觸目,此乃景中之景,而心中百感交集,憑吊先人,繼承遺誌,勸誡世人,莫忘初心,此乃情外之情,諸般錯雜,卻俱有感而發,匯聚成悠悠的一縷詩情,繞梁不絕,作者的人生感悟和高尚情操,由此躍然紙上。

整闕詞無一字說教,無一字諷喻,卻字字珠璣,於詩情畫意中引人入勝,發人深省,匠心獨運卻又信手拈來,堪稱佳作。

【如夢令·遙夜沈沈如水】——宋代· 秦觀

遙夜沈沈如水,風緊驛亭深閉。

夢破鼠窺燈,霜送曉寒侵被。

無寐,無寐,門外馬嘶人起。

宋紹聖三年丙子(公元1096年),作者自處州再貶,深秋至郴陽道中,他有詩記其事,其中有一首題古寺壁的詩中雲:「饑鼠相迫壞壁中」,與此詞所寫之境頗為近似。又,詞人在郴州旅舍有【踏莎行】詞,亦與此詞心態相似。

此詞借寫夜宿驛舍的況味,訴說旅途的艱辛,把旅途的孤獨淒清和驛亭的寒冷蕭瑟描寫得讓人讀來如臨其境。詞裏沒有一句涉及作者本人的心情,作者是透過對環境的感受以及直接對情景的描寫來傳達內心。夜色如水是聯想,風吹驛亭是耳聞,老鼠窺燈是目見,寒氣侵被是身受,層層疊加,氣氛頓出,可謂別具特色。

詞中抒發的是一種悲苦的離情,而詞的用韻也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水」、「閉」、「被」、「寐」、「起」等韻腳,都不是響韻而是啞韻。可以想像,這首詞演唱時細而低而啞的發聲吐字與拍點結合在一起時,所造成的幽咽滯澀之感,會給聽眾留下什麽樣的效果。詞在當時並非純粹的案頭文學,而是透過演唱傳布於大眾口耳之間的。所以,一首好詞不僅要有優美的意境,鮮明的人物等文學性要求,還應該有表演時聲情並茂的要求。

細味全詞,詞人高明之處在於善用省凈的筆墨(共33字),描繪了一個典型環境——古代簡陋的驛館。鼠之擾鬧,霜之送寒,風聲陣陣,馬嘶人起,如耳聞目睹,俱以白描手法出之。毫無緣飾,不用替代,只坦直說出,卻別有一番感人的力量。這是由於詞人下筆精到,所寫驛館種種景況,無不蘊含著天涯飄泊的旅思況味,婉曲地傳出了郁積於心的人生不平——遭讒受害,屢遭貶謫,歲暮飄零如是。白描手法的運用,不僅要求描寫之逼真,尤重在情味之活現,使人讀之有一目了然之快意,味之而作深長之聯想。

【如夢令·鶯嘴啄花紅溜】——宋代· 秦觀

鶯嘴啄花紅溜,燕尾點波綠皺。

指冷玉笙寒,吹徹小梅春透。

依舊,依舊,人與綠楊俱瘦。

詩人因黨禍貶到杭州做官,繼而又被削職,流到湖南郴州,在詩人在這段經歷中,自己跟家人朋友聚少離多,在仕途上自己又不被重用,一再被貶職,心中憂郁,此時恰好看到春天秀麗的景色,和自己如今的境遇相對比,心中孤獨落寞,故而寫下了這首詞。

詞人之心,或欲借春光盛衰之過程展示流轉在節序交替中的傷春念遠之情。詞從愉快之景象敘起,乃欲反襯其心境之愈為悲苦。然而詞人為了最大限度地達到反襯的效果,甚而不惜極盡雕琢氣力狀物寫景,終不免落於攻琢之痕。「溜」字本寫花紅之鮮艷欲滴,「皺」則欲狀摹水波漾漪之態,亦不可謂不巧矣!然味之終覺神韻欠焉!究其原委,就在於它顯得雕琢、吃力。正如其「天連芳草」句,如換「連」為「粘」,則失於穿鑿矣!故【吹劍錄】謂「鶯嘴」二句:「詠物形似,而少生動,與‘紅杏枝頭’費如許氣力。」可謂一語中的。其實,很多詞評家們都恰切地指出了這一點:【草堂詩余】批曰:「琢句奇峭。」【弇州山人詞評】評曰「險麗。」【古今詞話詞品】亦雲:「的是險麗矣,覺斧痕猶在。」如此雕煉奇峭,有【粹編】本要以為此詞乃黃庭堅所作,實在也是事出有因。

「詩緣情」,貴其感發之力量,「詞之為體,要眇宜修」,尤重其內在之情味意境。而由於詩、詞體裁的限制,其用字造句,又特別講究錘煉洗凈。但是這種錘煉不是刻意地雕章琢句。其用心盡管良苦而出之必須自然,渾成無跡,順手拈來,所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是也。秦觀此詞中,「瘦」字的運用就應該說是較為成功的。所以【草堂詩余】才又說:「春柳未必瘦,然易此字不得。」是公允之評。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詩詞中也不乏此例。如李清照「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醉花陰】)「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如夢令】)程垓「人瘦也,比梅花,瘦幾分。」(【攤破江城子】)新鮮奇特,形象生動,各具情深。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其得其失,均當以審慎公允態度待之,不隱其得,不諱其失,對文學藝術的研究都是有益的。

【如夢令·正是轆轤金井】——清代· 納蘭性德

正是轆轤金井,滿砌落花紅冷。

驀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難定。

誰省,誰省。從此簟紋燈影。

有的論者認為,納蘭除先後娶妻盧氏、官氏外,尚有侍妾一人名沈宛。也有的論者以為,納蘭有表妹,與之曾有婚約,後被選人宮中,但情深不泯,納蘭未人值侍衛時,曾喬裝僧人入宮探視,等等。說法不一,但皆認為作者是因為失去愛人,為表達自己的心緒而寫下這首詞。

這樣言簡義豐的詞作,常常出自容若筆下。這樣的故事,是以一而演盡了朝朝暮暮。重逢之際固然欲言又止,而前因後果更是無法言說。這出劇明明已經落幕了,但幕後的情感似乎才剛剛開始,漫長的一生尚有無盡之歲月,情何以堪,這首小令可謂引人遐想而又不忍卒思。

這首詞結尾頗為意味深長,「誰省?誰省?從此簟紋燈影。」問了,卻無人來相答,最後自己把一句本想讓所思知道的話,「從此簟紋燈影」給了自己,讓自己去受那無盡的傷痛悵惘,這是怎樣的苦悶。所以,這句話是詞本身的戛然而止,更可以說是詞人和詞所傳達的情感的真正開始。

【如夢令·道是梨花不是】——宋代· 嚴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與紅紅,別是東風情味。
曾記,曾記,人在武陵微醉。

全詞描寫一片紅白桃花的美景,並由桃花想到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所寫的桃花源,使人疑惑好像是處在世外桃源中,表現出作者對擺脫人生羈絆的理想的追求。這首詞寫得清新流麗,既切合了所吟的桃花,又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顯示出少有的才情與機智。

此詞所詠為紅白桃花,這是桃花的一種,「桃品甚多……其花有紅、紫、白、千葉、二色之殊。」(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果部】)紅白桃花,就是同樹花分二色的桃花。北宋邵雍有【二色桃】詩:「施朱施粉色俱好,傾城傾國艷不同。疑是蕊宮雙姊妹,一時攜手嫁東風。」詩雖不及嚴蕊此詞含蘊,但可借作為此詞的一個極好註腳。

此詞絕不同於一般滯於物象的詠物詞,它純然從空際著筆,空靈蕩漾,不即不離,寫出紅白桃花之高標逸韻,境界愈推愈高遠,令人玩味無極而神為之一旺。就藝術而言,可以說是詞中之逸品。

【如夢令·門外綠陰千頃】——宋代· 曹組

門外綠陰千頃,兩兩黃鸝相應。

睡起不勝情,行到碧梧金井。

人靜,人靜。風動一庭花影。

【如夢令·門外綠陰千頃】寫於北宋時期。當時詞人剛剛睡醒後,看見了門外千頃綠蔭和成雙成對的黃鸝這一幅動靜結合,相映成趣的畫面,觸發了詞人的詩興,就寫下了這首詞。

關於本詞的作者,歷史上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是曹組所作,另一種則認為是秦觀所作,且末旬應為「風弄一枝花影」。現在很多學者認為,「風弄一枝花影」在意境上不如「風動一庭花影」,不像出自秦觀手筆,因此後一種說法很可能是誤記。

主要寫的是詞人睡起前後的所見所聞。這首詞看似在寫無聊意緒,但詞人由「動」生「情」,表明他心中所期待的,或許是在等著一位女子的到來,但詞人點到為止,並不說破,就顯得言盡而意無窮,其中意味妙不勝收。

這首詞寫靜境極有韻味:門外千頃綠陰中只有黃鸝相應之聲;碧梧金井畔只有風弄花影。而這些都是閨中人睡起後步出庭院時的所見所聞,背後透露出的是閨中人輕微的寂寞之感。

【如夢令·萬帳穹廬人醉】——清代· 納蘭性德

萬帳穹廬人醉,星影搖搖欲墜,

歸夢隔狼河,又被河聲攪碎。

還睡、還睡,解道醒來無味。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納蘭奉命出塞。征途中,詞人看到氣象雄壯的營地,於是創作這首邊塞詞。

詩詞以穹廬、星影兩個不同的物象,於宇宙間兩個不同方位為展現背景,並以睡夢和睡醒兩種不同的狀態透過人物的切身體驗,揭示情思。布景與說情,闊大而深長。

王國維論詩詞之辨,既曾提出「詩之境闊,詞之言長」,亦曾提出「明月照積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懸明月」「長河落日圓」,此中境界,可謂千古壯觀。求之於詞,唯納蘭性德塞上之作。

塵世中總有著夜闌獨醒的人,帶著斷崖獨坐的寂寥。就算塞外景物奇絕,扈從聖駕的風光,也抵不了心底對故園的冀盼。

諾瓦利斯說,詩是對家園的無限懷想。容若這闕詞是再貼切不過的註解。其實不止是容若,離鄉之緒、故園之思簡直是古代文人的一種思維定式,腦袋裏面的主旋律。切膚痛楚讓文人騷客們創作出這樣「生離死別」、這樣震撼人心的意境。

那時候的人還太弱小,缺乏馳騁的能力,要出行就得將自己和行李一樣層層打包。離別因此是重大的。一路上關山阻隔,離自己的溫暖小屋越來越遠,一路上晝行夜停風餐露宿,前途卻茫茫無盡,不曉得哪天才能到目的地,也可能隨時被不可預期的困難和危險擊倒。

在種種焦慮不安中意識到自身在天地面前如此渺小。這種惶恐不是現在坐著飛機和火車,滿世界溜達的人可以想象的。歸夢隔狼河,卻被河聲攪碎的痛苦,在一日穿行幾個國家的現代人看來簡直不值一提。

【如夢令·池上春歸何處】——宋代· 秦觀

池上春歸何處?滿目落花飛絮。

孤館悄無人,夢斷月堤歸路。

無緒,無緒。簾外五更風雨。

此詞作於紹聖四年(1097)春末作者謫居郴州之時。

「池上」二句寫白晝所見之景。以「春歸」二字暗中反襯人不歸;「落花飛絮」在通常的傷春意緒之外,別有遭際坎坷的身世之嘆,感慨系之。「孤館」二句敘寫旅舍冷清、寂寞的環境,以及夢中所見。「月堤歸路」是此詞的重心,承起拍中的「春歸」,點明詞的主旨,進而完成了結構上由「春歸」而及「人歸」的過渡,章法謹嚴。「無緒」三句是抒情。「簾外」句既是以景結情,又交待了夢醒的原因。至此,一幅無情無緒的孤館夜雨圖清晰地展示出來。全詞抒發了作者淒涼的旅途感懷及思歸的意緒。淒婉悲愴,不勝其情。

作者在美夢破碎之後心緒不寧,聽著簾外的風雨,預感到更壞的厄運將要到來。全同以此作結,顯得極為絕望,可見這一時期秦觀的思想。這一句同時也交代了整首詞發生的時間、背景,讀者因此可以知道,上文所描寫的「落花飛絮」等場景,都是在五更時候,都是在風雨之中,更添一份落寞悲涼。

【如夢令·黃葉青苔歸路】——清代· 納蘭性德

黃葉青苔歸路,屧粉衣香何處。

訊息竟沈沈,今夜相思幾許。

秋雨,秋雨,一半因風吹去。(版本一)

木葉紛紛歸路,殘月曉風何處。

訊息竟沈沈,今夜相思幾許。

秋雨,秋雨,一半因風吹去。(版本二)

該作品於納蘭性德隨扈出巡南北,出使梭龍(黑龍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擾東北期間。具體時間在1682年秋(康熙二十一年),作者在外忙於國家大事,無法和自己心愛的人團聚,恰巧又處於秋季到來的時節,看著眼前的秋風吹落一朵朵的黃葉,心中愁苦,寫出了這首詞。

這首詞寫的是相思之情,詞人踏在鋪滿落葉的歸路上,想到曾經與所思一道偕行,散步在這條充滿回憶的道路上,然而如今卻只有無盡的懷念,胸中充滿惆悵。暮雨瀟瀟,秋風乍起,「秋風秋雨愁煞人」,吹得去這般情思,這首詞寫得細致清新,委婉自然。委婉自然外,還有另一特點,納蘭的詞最常用到的字是「愁」,最常表現的情感也是「愁」,這首詞的寫法,是要寫愁而不直接寫愁,而透過其他意象的狀態來體現這種情感。

這首詞化用了前人的許多意象以及名句,使這首詞給人一種熟悉而又清新的感覺。如「木葉」這一經典意象最早出於屈原的【九歌·湘夫人】「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一意象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予人以秋的孤寂悲涼,十分適合抒發悲秋的情緒。「曉風殘月何處」則顯然化用了柳屯田的【雨霖鈴】中「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一半西風吹去」又和辛棄疾的【滿江紅】中「被西風吹去,了無痕跡」同。

這首詞和納蘭的其他詞比起來,風格相同,仍然是婉約細致。這首詞幾乎每句都有不同版本,如「木葉紛紛歸路」一作「黃葉青苔歸路」,「曉風殘月何處」一作「展粉衣香何處」,「訊息半浮沈」又作「訊息竟沈沈」。且不談哪一句是納蘭的原句,這考據,現下還難以確定出結果來,但這恰好給讀者增加藝術對比的空間。

比較各個版本,就「木葉紛紛歸路」一作.「黃葉青苔歸路」兩句來看,「黃葉」和「木葉」二意象在古典詩詞中都是常見的,然就兩句整體來看「木葉紛紛」與「黃葉青苔」,在感知秋的氛圍上看,顯然前者更為強烈一些,後者增加了一個意象「青苔」,反而導致悲秋情氛的減弱。「曉風殘月何處」與「展粉衣香何處」則可謂各有千秋,前者化用了柳永的詞句,在營造意境上比後者更有親和力,詞中也有悲哀的情感跡象;「展粉衣香何處」則可以在對比下產生強烈的失落感,也能增強詞的情感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