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王陽明:心安了,煩惱就沒了

2024-07-16國風

小時候,你吃到一個糖,會很開心,覺得很甜。長大後,吃到一個糖,卻再也找不回那種開心的感覺了。可是,糖還是那一顆糖,沒有變,到底是為什麽呢?

讀完全文,你會找到答案。本文結合王陽明心學,煩惱如何產生的?如何正確面對煩惱?如何才能遠離煩惱?從而收獲心安,更好地生活。逐一展開。希望可以帶給你些許啟發。

1

身處現代,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壓力、焦慮,或不安。不經意間,我們時不時地就會冒出一些念頭,產生一些煩惱。

可是,每個人在面對煩心事時的心態卻大不相同,有的人可以泰然自若,輕松遠離煩惱,時刻保持好的心態。而有的人卻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其根本的差距,就在於你無法讓自己——心安。

認真讀完本文,相信你定有收獲。

有句話說道:「無關生死的事情,都是小事,只能算是擦傷而已。」

在我們的觀念裏,只有生死才算是大事。王陽明,當初能夠在龍場悟道,就是在面對被宦官劉瑾生命威脅的情況下,參透了生死,從而思考出人應該如何更好地活著。

如今,我們不必參透生死,只需要沿著前人的智慧,就可以知道如何才能活的更好,更心安。

有一個哲理故事,講的是一個男人到了下面,與門童展開的一段對話。

門童說:「進來吧」。

男人說:「現在就讓我進去啊,好快啊,我還有很多事沒有做呢。」

門童說:「抱歉,你的時間到了。」

男人進去後,門童遞給他一個箱子。

男人問:「箱子裏面是什麽?」

門童說:「你的東西。」

男人問:「是我的財富嗎?」

門童說:「不是,那些本來就是虛擬的東西,都是流動的,本來就不屬於你。」

男人說:「是我的記憶嗎?」

門童說:「不,那屬於時間。」

男人說:「是我靈魂?」

門童說:「沒有靈魂。」

男人驚慌失措地開啟了箱子,想看看裏面究竟是什麽?

開啟後,他發現裏面空空如也,什麽也沒有。

男子問道:「為什麽,什麽都沒有呢?那我來到世上走一趟,到底什麽東西屬於我呢?」

門童說:「你曾經生活的每一個瞬間,是真正屬於你的東西。不過,現在也已經不存在了。」

男人恍悟,後悔沒有珍惜曾經的每一個瞬間。

講這個小故事,想告訴你的是,其實,我們來到世上走一趟,能夠真正擁有的就是當下的每一個瞬間。直白點講,人生就是一次體驗的過程。

明白了,這個道理,你就算開悟一半了。

在明白了「當下」之後,我們就再繼續探討,如何能夠更好地活在當下,時刻保持心安,遠離煩惱。

2

煩惱怎麽來的?

當一件事,無法按照你預想的方向發展的時候,你的煩惱就產生了。

舉個例子,比如你想要個大房子(當然可以是任何東西,此處只是舉例),可是你目前就是得不到,這個念頭就會一直伴隨著你。得不到,又不能控制自己不去想,你就進入了一個糾結,拉扯的過程中,煩惱由此就產生了。

你想要個大房子,這件事情本身沒有錯,人固然可以有更好的追求。可是,當你無法抑制自己不去想這件事的時候,煩惱也就隨之而來。

而這些讓你常常無法控制的念頭,求而不得的念頭,就是你的欲望。欲望的產生,就會讓你引起煩躁不安,心煩意亂。

為什麽會有這些欲望呢?難道一個小一點的房子,不是一樣可以住得心安理得嗎?

根本原因,就是你不願意接受自己目前的狀況,因為,當你看到身邊一定還有人比你更好,你太想改變。

這就是為什麽,無論你擁有財富的多少,你都會有煩惱的原因,因為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任何一件事都是如此,你總是希望自己越來越好,更多的時候,你的這一想法不再滿足於自己真實的需求,而是想向別人證明你可以,可是你真的需要向別人證明自己嗎?

人心不足時,猶如蛇吞象。煩惱自然隨之而來。

那麽,如何才能夠讓我們獲得滿足感?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生活的意義呢?

3

如何面對煩惱?

王陽明,在龍場開悟之後,當時說了一句話:「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為了明白王陽明這句話的含義,我們先講一個有關王陽明的小故事。

王陽明,當年在第一年科考的時候就落榜了,當時很多人安慰他。

就如同今天你遇到一個高考成績不理想的孩子一樣,你會對他說:「沒事,別難過,明年還可以再考」。

可是,這個孩子卻對你說:「你不用安慰我,我並沒有為此感到難過」。

當你聽到這句話時,你會怎麽想?你可能會覺得這個孩子是不是沒有出息呀,一點難過也沒有。

可是,王陽明當時就說了一句這樣的話:「我不以落第為恥,我以落第動心為恥」。這句話什麽意思呢?

意思就是說,我並沒有為沒有考上這件事,而感到羞恥,但是,如果我因為沒有考上這件事,而心動了,我才覺得羞恥。

可見,王陽明當年的定心能力是多麽的強大,心不為所動,就不會被一些常人的觀念,認為考不好就應該難過所困擾。

很多時候,我們就是活在了世俗的觀念中,覺得沒有考上,就應該難過啊,就應該不開心啊,而王陽明告訴我們,為什麽要難過呢?難過就可以能夠解決問題了嗎?

更好的答案,不應該是心不被煩心事所擾,能夠時時刻刻做到不動心,時時刻刻做到心安,才是更好的結果嗎?難道心安的情況下,就不可以更好地努力了嗎?

王陽明說「吾性自足」其實就是告訴我們,任何時候,不要太在意外界的看法,無論遇到什麽事情,都可以保持不動心,煩惱自然而然就不會產生了。

任何時候,自己都可以掌控自己的內心,不在意外界的看法,不為所動,可以自給自足,內心富足,還何來煩惱呢?

所以,生活中,想要獲得心安,你不需要依靠任何人,你自己就可以讓自己心安。

這也就是王陽明話裏所說的「不假外求」。我們只有向內索取,我們才不會受其所累。因為,如果你不斷地一直向外抓取的話,你是永遠不可能獲得心安的。

因為,外界的事物,由不得我們來掌控,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變化著,如果你一直向外求,那麽,只要外界有一點點的變化,你就會因此而受到打擊。

比如,你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績好,你就會把精力聚焦到孩子的成績上。假如孩子之前每次考試都是100分,忽然一次只考了90分,你就會為此焦慮不安,就會難過。可是,你自己想一想,這件事真的是你能夠左右的嗎?

你如果真的能夠左右的話,那你在生活中也不會有煩惱了。我們要明白孩子的成績只有孩子能夠掌握,由不得你,你只要做到父母應有的責任就足夠了。如此,你就不會讓自己的心情隨著外界的變化而變化了。

一直向外求,只會徒增煩惱與不安。唯有向內求,才可以永遠獲得安寧,才可以心安。

這裏,我們再回頭看文章開頭的那個哲理故事,故事告訴我們,人來到世上唯一能夠擁有的就是當下的瞬間而已。既然如此,我們何不想著過好當下呢?至於明天怎樣,先不要去想了,過好當下,明天自會有答案。

那麽,我們如何能夠遠離煩惱,過好當下的每一個瞬間呢?

4

如何遠離煩惱?

上文,我們已經知道了煩惱是如何產生的,懂得了什麽叫做「吾性自足」。

可是,畢竟我們都是肉體凡胎,不可能立馬完完全全地做到。如果想要遠離煩惱的話,就需要透過不斷地修煉自己,找到正確的方法。

假如,生活中,我們可以保持「真我」,遇事不被世俗帶偏,能夠有自己的主見,能夠時刻可以保持理性的思考的話,那麽煩惱就會減少一大半。

那麽,什麽是「真我」呢?

可理解為我們的「本體」。與「真我」相對應的就是「假我」。為了大家更好地理解,我來舉一個例子。

比如,對於一個嬰兒來講,你給他一塊寶石他可以玩得很開心,而你把寶石換成普通的一塊石頭,他依然可以玩得很開心。因為在他的世界裏,寶石與石頭都是一樣,因為他沒有「分別心」。

什麽叫做「分別心」?

就是後天,我們受到了各種世俗的影響,來看待這個世界。比如,對於一輛車而言,我們學會了分別它的顏色,它是否豪華。如果對一個未經世事的孩子而言,他並不在意這些東西,在他的眼裏,他只知道車是可以載人的,僅此而已。

正是因為我們有了「分別心」,才增加了我們的煩惱。

因此,在生活中,我們要學會時刻察覺自己,區別哪個是「真我」?哪個是「假我」?沒有「分別心」的那個就是「真我」,有「分別心」的那個就是「假我」。

當我們一旦有了不好的念頭的時候,你就要時刻提醒自己,是個「假我」產生的「分別心」而已,如此我們就可以減少大部份的煩惱。

5

收獲心安

當我們懂得了「吾性自足」,以及什麽是「真我」,什麽是「假我」之後,我們在生活中,就已經減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煩惱。這個時候,你就能夠做到只關註當下的生活,而不受外物所擾。

用王陽明的另外一句話來說就是:「心外無物」,就是在你的心以外,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影響到你的心了。

也就是,達見常常提到的「臣服」於當下的狀態,就是無條件的接受當下的時刻。

「臣服」在這裏並不是一個消極的概念,並不是意味著讓你隨波逐流。是讓我們學會正視當下的每一個念頭,不去抗拒它,因為你一旦抗拒你的念頭,煩惱就會產生,就會產生內耗。「臣服」就是與生命同步流動,不逆流而上的智慧。

比如,當你手裏握著一把沙子的時候,你越是想要攥緊它,越是容易從手中流走,如果你能夠放輕松,不去用力握它,反而是最好的結果,這就是不抗拒的智慧。

「臣服」就是讓我們放棄對當下內心的抗拒。因為,一旦你期望發生的事情和現實之間有了差距的時候,你內心的抗拒就會變得尤為明顯。

需要提醒的是,在「臣服」於當下的時候,我們還是要學會時刻「覺察」自己,防止自己的「私意」泛濫。

什麽叫私意?要留意你腦海裏此刻思考的東西是不是與此刻無關。比如,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你會發現你根本心不在焉,這就是私意泛濫。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小和尚問老和尚:「開悟前與開悟後有什麽區別?」

老和尚說:「開悟前,砍柴是砍柴,挑水是挑水,做飯是做飯。」

小和尚繼續問:「那開悟後呢?」

老和尚說:「開悟後,砍柴是砍柴,挑水是挑水,做飯是做飯。」

小和尚不解,問道:「這不是一樣嗎?」

老和尚,笑著說:「開悟前,砍柴時想著挑水,挑水時想著做飯,開悟後,砍柴就是砍柴,挑水就是挑水,做飯就是做飯。」

這就是「臣服」於當下,所帶來的專註的力量,可以讓我們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再也不用胡思亂想了。時時刻刻都能夠做到靜下心來。不憂愁與過往,不畏懼將來。

聽完這個故事,再回到文章開頭的那塊糖,你就會明白其中的緣由了。小時候吃一塊糖覺得很甜,是因為吃糖就是吃糖,所以覺得很甜。而長大後,吃糖不覺得那麽甜,是因為你在吃糖時,心裏有了太多的雜念,糖還是那塊糖,沒有變,變的是你。

不去計較過往得失,因為過去的已經無法改變。也不必去畏懼明天,因為明天還未到來,你能夠抓住的只有當下。過好當下的每一刻,自然就會過好這一生。

6

最後兩點,幫助你遠離煩惱:

1、學會透過

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一些難以放下的傷痛,要學會讓這些傷痛從你的大腦中透過,流走。

比如,曾經的你,看到自己心愛的人上了別人的車,那麽這輛車有可能在你的腦海裏留下深刻的銘印,讓你揮之不去。每當你在街上遇到與之類似的車時,都可能勾起你的傷痛。

這個時候,你就要學會「透過」二字。就是讓這段傷痛從你腦海裏透過,流走。只有這樣,你在見到與之相似的車的時候,才不會勾起你的痛處。

當然,這個「車」代表的是每個人不同的傷痛。你唯有讓它在你腦海裏透過,才能真正地放下傷痛與煩惱。

2、學會眼順、耳順

看到什麽煩心事,聽到了什麽煩心的話,要學著讓自己眼順,耳順,學會不計較,不爭論。

比如,你遇到一個人說三七等於二十四,如果你非要與他爭論的話,只能說明你在犯傻,他都已經說三七等於二十四了,你說你還與他爭論什麽呢?

所以,無論看到什麽煩心事,聽到什麽煩心的話,都要提醒自己,這是一次修煉自己的好機會。

當你想要動怒時,就提醒自己,此刻的你產生了「私意」,一定是「假我」出現了,產生了「分別心」,所以才會動怒,在這個時候,你就應該立刻呼喚出「真我」來平息你的怒氣。

不斷地嘗試讓自己眼順耳順,你就會逐漸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控制自己的念想。

因為,人的每一念,都會讓你做出反應,只有好的念,才會不斷地讓你變得越來越好。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修的就是一顆心,心若改變,你待人接物的態度也會跟著改變,態度改變,你的習慣就會跟著改變,習慣改變,你的人生就會跟著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