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譚桂華:王文治的書學思想

2024-07-27國風

王文治的書學思想

文/譚桂華

(一)以古為師

縱觀整個書法史,凡有所成就的書法大家都會經歷臨習古帖、學習古代經典的過程,強調在學習、傳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作為帖學名家,王文治在書學思想上深受董其昌「師古觀」的影響,強調「以古為師」,具體表現為:

1.臨習古帖

王文治在跋【自臨宋四家書】中記錄了其在中年領悟出的書法學習感悟——透過臨習宋人書跡,學習晉唐的書法風韻。相關文獻中也提及,王文治對宋帖喜愛備加,較為推崇米芾和蘇軾的書法,曾在題跋中贊譽米芾書法得右軍(王羲之)書的精髓。王文治認為,透過書法真跡能夠更清晰地了解書法大家的筆法特征和風格特點,但尋常人家很難獲得真跡,只能透過刻帖來學習。臨習古帖對於書法學習極為重要,尤其是宋代刻帖,能夠最大限度地保留晉人的書法原貌,因此建議書法學習中以宋帖作為臨習的首選物件。針對「刻本多次臨摹翻刻後失真」這一現象,王文治認為不同刻帖版本均有其精妙之處,存在不同的風韻,臨習過程中應辯證地審視這些差異或瑕疵,推動自己進行書法創新。

2.溯本求源

王文治認為「溯本而求源」是以古為師思想下學書之根本,想要習得古代書法名家的精髓,不僅要勤於臨習古帖,還應溯其根源,探尋所臨書跡的源頭所在。正如其在【多寶塔】的題跋中表示,自己在臨習、研究董其昌書法的過程中,非常好奇其「師從何處」,基於細心地研究和多方面的考證,結合自己鑒賞董書獲得的體會,終於證實了董其昌書法師從懷素,而懷素之書源於右軍(王羲之),由此明確自己所學書法「以右軍為宗」。

3.以古求變

王文治認為「右軍書」獲世人盛贊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其「每作一書就變一體」,且筆下任意變化非是有意為之。同時,在學書過程中,王文治還發現,歷史上有所成就的書家,在臨習書法的過程中皆不專於一體,既有所師承,又學眾家之長,融會貫通後,得其筆意,終自成一體。鑒於此,王文治在「以古為師」書學思想中還強調「以古求變」,即在學習、繼承古人經典的基礎上,融合自身個性,集古出新,形成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書體。

(二)取法晉唐

以二王為代表人物的晉代書法在中國書法史上有著跨時代的意義。作為清中期帖學名家,王文治書法也屬二王書風一脈,其本人尤為推崇王羲之書法,並提出「習書以右軍為宗」的書學思想。

在行書方面,王文治主要以【蘭亭序】【懷仁集王聖教序】為基礎,從其多次對此二帖題跋便可看出其對王羲之書法的喜愛以及所下功夫之深。在題跋中,王文治表達,十三歲時看到【懷仁集王聖教序】,便喜歡上了它的文采,直到五十多歲才開始與【蘭亭序】有所交集,但多是參照褚臨的版本。近年來,才略有所悟,開始理解其中的奧妙之處。【懷仁集王聖教序】的風采遠不及【蘭亭序】,但【蘭亭序】字數較少,因此,想要臨摹學習王羲之書法,應將二者結合起來參悟學習,這樣才能夠盡其變化之美。這也表現出其「追求晉書風韻,以右軍為宗」的書學思想。

在楷書方面,王文治認為歐陽詢和李邕的書法非常值得學習借鑒,其在習書過程中投入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臨習、研究二人的楷書。對此,王文治曾在跋【靈巖寺碑】中,用「童時學歐陽【醴泉銘】,垂發時即喜李北海書」進行過表達。

(三)淡雅自然

道家思想,強調「無為」「自然」,提倡一種向往自由、萬法自然、不受世俗觀念影響的人生境界。而這也是古代很多文人的書畫理論思想,如王羲之的書法便有「天質自然」之美。而王文治書法「以右軍為宗」,自然深受右軍之書的影響,具有平淡秀雅的書風,追求平糊自然、淡雅飄逸、墨道逍遙的風格特征。具體表現在:

1.淡雅心境的追求和融入

王文治曾言:「余本江海人,流浪不諧世。山水及朋友,此外非所嗜。」充分表現出王文治「讀書不求功名,居官不求富貴」的淡泊心境以及能寄身於山林之間,追求簡單、平淡、自由、清凈生活的閑適心態。也正是上述人生境界的影響,成就了王文治崇尚淡雅自然的審美取向、書學思想和創造追求。同時,王文治尤其重視內在精神風貌在作書過程中的融入,強調率意而書,心與手遙相呼應,以求作品沒有刻意的書寫痕跡,自然流露出秀潤、淡雅之氣。

2.善用淡墨

古來書家在作書過程中,經常會透過用墨技法和墨色的變化,來增添作品的藝術效果。王文治書法得董其昌精髓,作書時好用淡墨,能夠體現出董其昌「用墨須使有潤,不可使其枯燥,尤忌秾肥,肥則大惡道矣」的用墨技法,利用淡墨營造出淡雅虛靜的書法意境,故在清中期帖學界有「淡墨探花」之稱。

(四)追求品韻

乾嘉時期考據學盛行,很多書家會以考證為主來品評書法。而王文治則不然,其堅守以二王一派為代表的晉人書風,將「韻」作為書法創作和審美的首要追求。王文治在很多書法作品中都表達出「追求品韻」的書學思想,並指出優秀的書畫作品應能給予人們更高層次的、溢於言表的審美感受,而這便是作品的氣韻或神韻。如在跋【宋本蘭亭】中寫道:「真鑒者,審玩於神明、氣韻之內。」同時,【定武蘭亭】題跋中「余之觀書畫,唯在品韻」,【快雨堂題跋】中「專恃目力,不倚考據」等也直觀地表達出了王文治「追求品韻」的書學思想,反映出「不依據考證來獲取,而以直觀審美去領悟」的鑒賞觀。

(五)以禪論書

中年後,王文治篤信佛教,參禪悟道,並逐漸形成「以禪論書,融禪於書」的書學思想。該書學思想主要有以下體現:

1.強調書作過程中漸修與頓悟的重要性

王文治稱:「書法雖小道,然非忘寢食寒暑,致力於其中則不能工。」即書法學習註重臨習古帖,學習古人傳統和精髓。但習古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循序漸進、集腋成裘,需要長期努力和積累的過程,而這便是禪宗思想中所說的「漸修」。同時,其又表示「及工矣,又非捐得喪遺榮利,有超時出俗之誌,則將墮於偏邪小果,不能深遠淡宕,與古人相上下」,認為在學書過程中,僅依靠「漸修」,未必會有較高的品位和境界,想成為一代名家,夠達到與古人相上下的地位,還需要形成獨特的風格,參悟出書法中的道理,而這便是禪宗思想中所說的「頓悟」。在此基礎上,透過「今生之頓,必由多生之漸。今日之頓,必由平日之漸。頓從漸來,豈非有漸而無頓乎」闡述了「漸修」與「頓悟」之間的關系,表達出書法學習過程「漸修」和「頓悟」的重要性。

2.主張「以禪論書」

「以禪論書」即指從禪理的角度出發鑒賞、評論書法。該書學思想在王文治書論中隨處可見,如其在某題跋中寫道:「詩有詩禪,畫有畫禪,書有書禪。世間一切工巧技藝,不通於禪,非上乘也。」可見,王文治倡導將禪理融入書畫創作中,認為書畫通於禪理後方才是上乘藝術。

三、王文治書法特點分析

(一)方圓兼備

王文治得張即之真跡後一心鉆研,使得其行草作品中包含有張即之書法的影子,如用筆方圓兼備、中側互用、收筆有力。縱觀其行書作品,多采用縱勢起伏的筆法架構,在筆法使用上富於變化,對於「方」和「圓」的把控也恰到好處,相互交融卻不淩亂。在方整用筆的技法中自然和諧地融入了圓潤、輕柔的線質。這種「方圓兼備」的筆法特點,使得其行書作品表現出整體協調又靈動變化的藝術特征。王文治在作書時,方筆遒勁有力,圓筆則柔和飄逸,二者結合後呈現出剛柔並濟的筆法特征。同時,其對於筆畫交接處的筆法處理十分明確,如圖1所示,有些字的橫折交接處用圓筆處理,有些字則用方筆處理,方與圓的靈活運用使整個字型協調自然,富有美感。

圖1 王文治行草「方圓兼備」字例

(二)露鋒起筆

王文治屬於帖學派,行草書多以露鋒起筆為主。從其行草書作品中(圖2)可以感受到,其露鋒起筆幹脆利落,行筆速度很快,沒半點遲疑,給人以「鋒利」的感覺。同時,在作書過程中並不是單一地使用露鋒起筆,也會適當運用藏鋒起筆,透過兩種運筆方法的巧妙結合,既能夠彌補用筆的單調性,又可以形成高明對比,增強作品的藝術效果,可見,王文治對於露鋒和藏鋒兩種筆法的運用爐火純青,顯露性情。

圖2 王文治行草「露鋒起筆」字例

(三)中側並用

用心觀察王文治的行草作品可以發現,其用筆以中鋒為主,並保持中側並用的特點,對於側鋒取勢的運用十分靈活,如(圖3)中「瞻」「用」「太」「有」等字為側鋒入筆;「於」「乃」「法」「天」等字則為中鋒用筆,兩種筆法的組合使用,呈現出提按分明、筆力雄厚的藝術特點,使其行草書法具有姿態萬千、墨道逍遙的藝術風格。

圖3 王文治行書【論書立軸】

(四)欹側取勢

王文治在行草結字方面,學習借鑒了李北海欹側結字的技法,並在此基礎上,結合自身的書學思想進行了改造。從其行草作品中不難看出,其行草字勢普遍存在「左低右高、中宮收緊、取欹側之勢」的結字特征。也正是這種融合有李北海書法特點的結字技法,使得王文治書法具有飄逸婉轉的藝術特點,使其行草作品從整體上看具有「平正中包含奇特」的藝術魅力,字勢更具多變性和趣味性,能夠給人以獨特的審美體驗和深遠瀟散之意。

結 語

綜上所述,王文治書法推崇以古為師、取法晉唐、淡雅自然、追求品韻、以禪論書的書學思想,以及方圓兼備、露鋒起筆、中側並用、欹側取勢的風格特征,具有較高的學習、借鑒價值。

歡迎點贊+關註!

轉載聲明:本文系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