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黃庭堅最具哲理的一首詩,說盡人生榮辱,讀後豁然開朗

2024-06-09國風

黃庭堅自幼聰慧,頗受家中長輩喜愛,他的舅舅每每來到家中,總會隨手取出一本書,考問其中內容,每逢此時,黃庭堅總能對答如流。

長此以往,黃庭堅神童之名愈發遠揚。有一日,家中來客,酒宴正酣時,其中一位賓客因久聞黃庭堅年少聰慧,於是來了興致,請他吟詩一首。當時年僅七歲的黃庭堅,隨即寫下【牧童詩】:

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很難想象,這是一首出自七歲孩童的詩作,彼時的黃庭堅似乎早已將人生看透,宛如一個經驗豐富的老者在苦口婆心的勸說:是非成敗,轉頭成空,與其將精力放在追名逐利之上,不如縱情山水,活得瀟灑自在些。

年少時,便已如此通透,更不必說成年後,於得失之間迸發的明悟。 其中一首詩,更將人生榮辱說得分明,正是他官場沈浮後的警世之言:

【雜詩七首·其一】

宋·黃庭堅

此身天地一蘧廬,世事消磨綠鬢疏。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

前兩句 「此身天地一蘧廬,世事消磨綠鬢疏」 直抒胸臆,道盡人生體悟。

蘧廬,即為古時驛站供人休息的房子,與現今的旅館相似。出自【莊子集釋】:「仁義,先王之蘧廬,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處。」

綠鬢,意為烏黑而有光澤的鬢發,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日漸稀疏。

全句的意思是說:人生在世,就像在旅館中借住,居無定所四處漂泊,而在追尋的路上,伴隨著世間萬物的磋磨,青絲早已化作白發。

黃庭堅一生命運多舛,雖出生書香門第,才華橫溢,但仕途之路並不順暢,屢次被貶,晚年更於饑寒交迫之中客死異鄉。有此抒懷,實為情理之中。

後兩句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 借用典故,表明生活至理。

第一個典故 ,化用了【列子·周穆王】中「蕉鹿夢」的故事。

昔日,鄭國一位樵夫外出砍柴,途中打死了一只受驚的鹿。因為怕別人看見,就先將鹿藏在沒有水的池塘中,並鋪上幾層木柴以作掩蓋。

結果等他忙完準備去尋鹿時,卻找不到具體位置,便認為自己剛才只是做了個夢,一路上絮絮叨叨。

恰逢路旁有人聽見了樵夫的話,便順著樵夫的描述找到了掩藏鹿肉的地方,等路人帶著鹿肉回家後,便同自己的妻子道清原委,並感慨道:「這個樵夫做的夢和真的一樣。」

他的妻子卻說道:「或許是你自己夢到了砍柴藏鹿的事呢?這附近哪有樵夫,你不過是夢想成真罷了。」

丈夫聞言,隨聲附和,夫妻二人便沈浸在意外之喜中,不再多做計較。

然而,樵夫回家後卻百般思索,始終對鹿念念不忘,於是在夢中找到了藏鹿的地方和得鹿的人。第二天,樵夫便照著夢中的線索找到了昨日的夫妻。

結果幾人為爭這只鹿吵了起來,鬧到了官府那裏。官差也搞不清具體狀況,最終幹脆讓兩家平分鹿肉。

後來,鄭國國君知道了此事,便同宰相感慨道:「這官差也是在夢中給他們分的鹿吧?」

第二個典故 ,出自【莊子·大宗師】中孔子和顏回的對話:「且汝夢為鳥而厲乎天,夢為魚而沒於淵。」

意思是,如果你夢到自己是一只鳥,便會在天上飛翔;如果你夢見自己是一條魚,便會在水中遨遊。

兩則典故,皆有人生如夢之感。詩中的鹿與夢都象征著世人對美好事物的追尋,或是功名利祿,或是榮華富貴。

然而一切外物,不過是如夢幻影,轉瞬即逝,大部份人只是活在幻想之中,整日庸碌罷了。

此中說理,可謂醍醐灌頂。半生追尋,有過迷茫有過掙紮,落過泥潭遇過光明,行將就木時卻恍然發覺,一切好似大夢一場。

正如曹雪芹所言: 「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幹凈!」

人生在世,物欲的追尋終會成空,與其執著徘徊,不如享受當下,在風和日麗的歲月裏,過好每一天的日升月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