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誰能告訴我 信佛到底是在信什麽?

2024-08-13國風

溫馨提示:本文閱讀大約需要5分鐘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於古印度,建立於公元前6世紀,創始人名為喬達摩·悉達多,佛教徒尊稱他為「釋迦牟尼」。

「釋迦」是他部族的族名,「牟尼」意為賢者、聖人,合起來就是「釋迦族的聖人」。佛門弟子稱其為釋迦牟尼佛,也常簡稱為「釋尊」或「佛陀」。在梵文中佛陀是「覺者、覺悟的人」,佛教也因此而得名。

關於釋迦牟尼的生平糊歷史由於沒有可靠的歷史資料為佐證,一直是世界學術界爭論不休的問題。佛經中關於佛陀的記載極多,我們現在看到的關於他生平的說法,都是由佛經記載而來。相傳他於公元前565年出生於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城,這是一個小國,在喜馬拉雅山的南麓,位於今天尼泊爾南部和印度邊境接近羅泊提河東北部一帶。

據佛教傳說,佛陀出生七天後母親就去世了,所以他是由姨母撫養長大的。他在十六歲時就結了婚,在二十九歲時他的獨生子出生,也是在二十九歲那年他離開了王宮,舍棄了舒適安逸的生活而正式出家修行。經過六年的苦修,終悟道成佛。他在世說法四十五年,晚年居於王舍衛城附近,八十歲時逝於拘屍那羅。關於佛陀涅槃日,有很多不同說法,中國一般認為是公元前486年,農歷二月十五日,東南亞各國則認為是公歷五月月圓日,相當於中國農歷四月十五日。

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成佛後,首先來到波羅奈城的鹿野苑,向過去跟隨他的五個侍者宣講了自己悟出來的道理。這是釋迦牟尼成佛後第一次說法,在佛教史上稱為「初轉法輪」。這次說法,他闡述人生的苦惱、世事的無常、生死輪回的無窮無盡,分析了人生之所以產生苦惱的原因,證實了涅槃寂靜境界的奧妙和美好,並向指出了脫離苦海、通往涅槃彼岸的修行之路,這就是「苦、集、滅、道」四諦真理。五個侍者隨即投入到佛陀門下,成為佛陀最早的五個弟子。因此佛教認為,鹿野苑的初次說法,構成佛教的三個基本要素即佛、法、僧「三寶」已具備,佛教就算正式創立了。

在釋迦牟尼為什麽出家的問題上,有的學者認為,由於當時正處於戰亂,社會階級關系的劇烈變化和戰爭造成的社會不幸,促使釋迦牟尼離宮出家,去探求解脫之路。也有學者認為,釋迦牟尼出家的原因是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的痛苦和悲慘景象,深感人生的無常,世事的虛幻,遂發心出家,尋求永恒。佛教文化研究的專家白化文先生認為,釋迦牟尼「主觀上定有我們現在很難揣測的復雜原因。但他肯於舍棄榮華富貴,沖破傳統的舊婆羅門教的藩籬去探求真理的行為,是值得肯定的。」

佛教產生之前,在古印度占統治地位的宗教思想是婆羅門教。這種格局一直持續到公元前6世紀左右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這種變化的標誌就是在當時的思想界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新思潮——沙門思潮。這一思潮種類很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所謂「六師」,即最有影響的六個人及他們的學說。

這些人的拗口名字就不寫了。他們有的否認婆羅門教的因果報應,認為眾生的存在狀態是自然的;有的認為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由其環境自然變化而來的,這些變化並不受人的行為支配;有的認為世上沒有天堂也沒有地獄,世間一切是由地、水、火、風四種元素構成的;有的認為世間所有事物是由地、水、火、風、苦、樂、命這「七身」構成的;還有的肯定因果報應理論,認為人如果做壞事就會有惡報,如果做好事就會有好報。

佛陀的思想的形成便與上述這些思想密切相關。佛教的許多基本教義就是在吸收、改造婆羅門教教義的基礎上形成的,同時又吸收了當時許多沙門思潮的觀點。從嚴格意義上講,佛教本身也屬於沙門思潮中的一支。

佛陀的這套思想是對當時古印度各種有神教的一種沖擊,他反對弟子把他當作神來看,他生前曾多次告誡弟子要「依法不依人」,要相信他的理論,不要崇拜他個人。釋迦牟尼還常教導鼓勵弟子們,每個人要發展自己,應努力自求解脫。他認為人的努力與才智,足可以自解纏縛,他曾說:「工作須你們自己去做,因為如來只能教你們該走的路。」

這就是簡要的關於佛陀的生平糊佛教的來歷。

對於信佛這件事我想多說幾句。

首先我不是信徒,對於佛教我既不贊同也不抵觸,對於佛教這套理論,我認可「緣起性空」「八正道」等哲學範疇部份,不認可報應輪回、凈土信仰等神學範疇部份。還有比如禪宗美學、佛教建築、佛教造像等等都是很有意思有價值的東西。之所以關註這些內容只是一時興趣而已,把它當作一種知識擴充套件和消遣閱讀。

對於釋迦牟尼本人,我願意尊稱為佛陀,我相信他本人確實是覺悟了,他和我們的先賢孔子、老子等一樣,都是那個時代的大智者、思想家,是一派學說的創始人。

嚴格來講,佛教的組織形態、規章戒律等是在佛陀去世後才逐漸形成的,佛陀在世時只是一個「柏拉圖學園」式的教學組織,竹林精舍就是教學基地,佛陀本人只是專心於傳播自己的思想,經常像孔子一樣,帶著一幫學生各處遊學,並沒有制定什麽教派組織的詳細規程。

關於信佛到底是在信什麽?我有些困惑,是信奉佛陀的學說思想?還是信佛教的世界觀?還是信宗教神明的保佑?對於信徒而言,他們好像並不分什麽哲學神學,全盤接受是理所當然。可是全盤接受就是對的嗎?

我們現在對於傳統的儒學思想也並不是全盤接受,因為儒學發展到後來也淪為了用以論證綱常名教合理性和永恒性的工具性學說,就是所謂的宋明理學,這時候的儒學是變更好了嗎?顯然不是!三綱五常、封建禮教,除了「仁義禮智信」,還有可取之處嗎?特權思想、等級觀念、男尊女卑、專制主義等等哪個不是糟粕,後人利用儒學取其所需,並將之極端化、制度化而為己所用,為封建統治者服務,所以我們今天會理性看待它。

那對於佛教思想也一樣,佛教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發展,流傳有那麽多的佛經,有多少是傳承了真正的佛陀原意?各宗派的學說又有多少是與佛陀最初的思想相違背的?我們不可否認,佛教的很多內容是為了教化信眾而編出來的唬人故事,很多內容是為了吸收信眾而編出來的「方便教義」,而越是迎合人性的東西越容易被人接受,所以佛教演變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只剩下迷信化的教義和功利化的信奉。

所以我覺得,並不是說佛教信仰就是迷信,是糟粕,是不可取的,而是我們不應該盲目去信,不應該不加以區分地全盤接受,宗教和信仰要分開來看待,佛學和佛教要分開來看待,信佛和信教也並不等同,信仰可以是一種精神寄托、一種心靈慰籍、一種解讀世界的方式,但不要讓宗教的一些貌似誘人實則附佛外道的教義蒙蔽了心智。


謝謝看到這裏,感興趣的朋友歡迎

點贊、留言、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