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五大禪院之首顯通寺,五台山最早最大的寺院,銅殿令人嘆為觀止

2024-07-06國風

顯通寺是五台山五大禪處之一、全山寺院之首,位於大白塔北側,是五台山最早、最古、最大的一座寺院。1982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五台山佛教協會也設在這裏。

顯通寺歷史悠久,東漢永平十一年(68年),攝摩騰、竺法蘭來到清涼山,在靈鷲峰下建靈鷲寺。漢明帝為了表示信佛,加"大孚"(據說是弘信之意)兩字,叫做大孚靈鷲寺,距今已有1900多年,與洛陽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的佛教寺院。北魏孝文帝時重建,唐太宗時重修,武則天時更名為大華嚴寺。明太祖時敕令重建,賜額大顯通寺。明萬歷年間,改名為永明寺。明永樂三年(1405年)在寺內設"僧綱司",統轄全山寺僧。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復名為大顯通寺,一直沿用至今。

現存建築均為明、清重修後的建築。顯通寺坐北朝南,占地79920平方米,規模宏大,布局嚴整,院落寬敞,建築獨特,殿宇奇偉,松柏蒼郁,環境幽雅。有殿堂房舍400余間,其中殿堂65間,沿中軸線一連七進大殿:觀音殿、文殊殿、大佛殿、無量殿、千缽殿、銅殿和後高殿。東西廊坊對稱配合,建築式樣無一雷同,多帶宮廷建築色彩,堪稱明清寺院建築的典型。

過當街口三柱四間牌樓,沿坡北上數十步即到鐘樓。

下部為石券洞,上部為木結構鐘樓。石洞的門額上,刻有"震悟大千"四字。"大千"即"大千世界",是佛教所說的一個廣大範圍世界的名稱。"震悟大千"是說渾厚悠久的鐘聲,能把大千世界的蕓蕓眾生震徹得醒悟過來。鐘樓為兩層三檐廊廡式結構,上承十字頂,十字脊的四端有四個龍頭。通體望去,廊柱排排,飛檐層層,極為壯觀。樓內梁上懸有銅鐘一口,名幽明鐘,為明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鑄造,是五台山最大的一口銅鐘。鐘高8尺,最大外徑5尺,厚3寸,據說重9999.5斤。鐘口邊緣為波浪形,鐘身鑄有楷書佛經一部,共有一萬余字,字跡清晰。

過鐘樓門洞左折向西即到山門。山門高大雄偉,在五台山寺院中首屈一指,門額上懸有"大顯通寺"四字金匾。

兩側各立石碑一通,左邊的碑身上大草"龍"字,右邊的碑身上大草"虎"字,字型揮灑自如,摹龍虎形象,為明代雷雨居士所書,至今字跡清晰,保存完好,是五台山珍貴文物。這種布局,傳說叫作"有龍虎把門,不勞駕四大天王"。原來明永樂五年(1407年)將大華嚴寺分為塔院寺和顯通寺,將前面的天王殿劃歸了塔院寺,顯通寺也就無天王殿。天王殿內供四大天王,四大天王的職責是保護寺院。顯通寺因地方狹窄,在無法建造山門殿和天王殿的情況下,只好用這"龍虎"把門,以起到"保護寺院"的作用。

山門左側有一座硬山頂磚結構高層建築,壁上留有許多通氣視窗,造型篤實而壯觀,這是顯通寺的糧倉,據說可存放30萬斤糧食。

觀音殿俗稱南殿,系木結構建築,位於寺院最南端。

殿內供奉主像三尊,中間是觀音菩薩,身旁站著金童和玉女,右邊是文殊菩薩,左邊是普賢菩薩,因此又稱三大士殿。殿內東西兩側擺滿了經架,上面藏滿經書,因此又叫南藏經殿。

文殊殿為顯通寺的第二進殿宇,位於觀音殿之後。因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這裏的寺院都以供奉文殊菩薩為主,所以顯通寺專門建造這座文殊殿供奉文殊菩薩。殿面闊五間,單檐廡殿頂,門上懸有"大文殊殿"匾額。面寬15.5米,進深11.6米,後置重檐抱廈,裝繪華麗。

殿內供奉大小七尊文殊菩薩塑像,正中是大智文殊,他的坐騎是一頭威武的猛獅。他的前面從左到右供奉著五方文殊,依次是西台的獅子吼文殊,南台的智慧文殊,中台的孺童文殊,北台的無垢文殊,東台的聰明文殊。文殊的後面,有一尊銅質文殊,手拿"甘露瓶",故稱甘露文殊。

殿前左右兩側各有一座六角攢尖頂碑亭,每座亭內立有漢白玉石碑一通。石碑高2米余,寬近1米,為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七月十九日立。左邊那通石碑上有清康熙皇帝禦書的碑文,稱為"有字碑",右邊碑亭立的卻是一通無字碑,不知何意,任人猜想。

大雄寶殿位於文殊殿後,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重建。"大雄"是佛教對釋迦牟尼的尊稱,即"一切無畏"的"大勇士"之意。

大殿建在平台之上,重檐廡殿頂,周圍環繞廊柱,上覆筒瓦。占地約800平方米,布局緊湊,高大巍峨,氣勢磅礴。

殿內橫梁上高懸清康熙禦筆"真如權應"木匾一塊。殿內供奉三尊主佛,釋迦牟尼位居中間,東邊為藥師佛,西邊為阿彌陀佛,佛像前為迦葉、阿那兩位弟子。東西兩壁是十八羅漢,均為明清時期雕塑。佛像背後中間塑有騎朝天的觀音菩薩,兩旁分別為騎獅子的文殊菩薩,騎白象的普賢菩薩。佛像前寬敞的地面上,擺滿了跪墊和經案。經案上有銅鐘、木魚、磬、鼓等佛家樂牌器,每逢重大佛事活動日,在五台山佛教協會的主持下,全山各寺院的僧尼都身披袈裟,匯集到這裏舉行禮佛儀式。

無量殿位於大雄寶殿之後,為顯通寺第四進殿宇,是五台山一座獨特的建築。殿內供奉著傳說中佛法無量的毗盧佛銅像,人稱無量殿。

該殿是由一塊塊青磚壘砌而成,無梁無柱,故又稱無梁殿。造型古樸,雕刻精湛,結構奇特,氣勢恢弘是中國磚石1無梁建築藝術中的傑作。殿分上下兩層,明七間暗三間,面寬28.2米,進深16米,高20.3米,重檐歇山頂。外觀看像一棟兩層樓房,殿內卻是三間磚窯,當中間大,左右兩間小。三個連續拱並列,左右山墻成為拱腳,各間依靠開拱門聯系。

殿內供奉的銅佛像,連同須彌座高約7米,神采奕奕。佛像背後盤坐著大肚彌勒佛,袒胸露懷,表情生動。左右兩間各有墻洞五處,據說是僧人坐功的地方。殿內兩側有夾墻,經墻內磚砌樓梯,上邊有圍繞殿內一圈的走廊,置身廊上俯視殿內,一覽無遺。殿正面每層設有閣洞,閣洞上嵌有磚雕匾額,名為"夜摩天宮"、"普光明殿"、"法菩提場"、"兜率天宮"、"逝多園林",意喻釋迦牟尼佛"七處九會",傳說釋迦牟尼在七處地方九次講【華嚴經】。

千缽文殊殿位於無量殿之後。殿內供奉一尊造型獨特的銅鑄千缽文殊像,頂五個頭形相疊,胸前有六只巨手,其中兩只舉上頭頂,手捧一只大金缽,缽上端坐釋迦牟尼坐像。另外四只手握鈴、持杵,舉在胸前。身後伸出一千只手,每只手內有一金缽,故稱千缽文殊。這尊銅像是文殊菩薩多種法像中的一種,意味著文殊菩薩有一千個僧人的智慧。佛教認為,一只手握一個缽代表一個僧人,一千只手握一千只缽代表一千個僧人,一千個僧人的智慧集中到文殊菩薩一個人身上,那他的智慧就無窮無盡了。

銅殿位於千缽文殊殿後依山勢建築的高台上。

銅殿是一座用銅鑄成的仿木建築物,鑄成於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它與北京頤和園萬壽山銅殿、湖北武當山金頂銅殿和昆明鳴鳳山銅殿稱為中國現存古代四大銅殿。

據介紹,這座銅殿鑄造於明萬歷年間,是為了祝願萬歷皇帝的母親李娘娘萬壽無疆之意建造的,因而在建造過程中處處取"萬"字的吉利語,頗得萬歷皇帝的贊賞。鑄造用的銅是當時五台山高僧妙峰從全國十三省一萬家募化來的,共計用銅十萬余斤。

銅殿在湖北荊州澆鑄,運至現場組裝。據說先後鑄成三座銅殿,一置南京(今江蘇句容)寶華山,一置四川峨眉山,一置五台山,現只有顯通寺這座僅存。銅殿雕花鏤空,飛暈四起,夔護螭蟠,光彩奪目。平面見方,面寬4.7米,進深4.5米,高8.3米,外觀兩層,實為一層,四角四柱,重檐廡殿頂。

上層四面各有六塊格扇,下層四面各有八塊格扇。上面鑄有二龍戲珠、魚躍龍門、丹鳳朝陽、喜鵲登梅、犀牛望月、牡丹出瓶、玉兔拜月、蓮下松鶴、獅子滾繡球、老鼠盜葡萄等花卉人物、飛禽走獸,鑄工精細,形象生動,富有生活情趣。格扇內壁鑄有佛像,重重疊疊,號稱萬尊,中間台上供奉一尊高約1米的文殊菩薩坐獅銅像,神態自若,表情逼真,造型優美,金光閃閃,共稱為萬佛朝文殊。

整個銅殿造型優美,結構完整,顯通寺銅殿及後高殿整,布局巧妙,圖案生動,是中國古代鑄造藝術的傑作。殿內的景泰藍供器,均為清康熙皇帝朝山時所賜。殿前原有五座銅塔,小巧玲瓏,精致無比。

兩座為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鑄造,三座為清代鑄造。分別代表東、西、南、北、中五方,暗合五台山五座台頂。古代因五台山天寒路遠,香客無法一一朝拜台頂,禮拜此五塔,意即朝拜五台頂。可惜在抗日戰爭中被日寇掠去三座,現僅存東西兩座。塔高8米,直徑約0.7米,13層,每層8面。塔身鑄滿佛像、圖案和各種銘文。底座呈正方形,四角各鑄一尊力士,手托、肩扛、頭頂塔身。西塔下層西南角有一拇指大的小銅廟,內坐小指大的土地像。20世紀90年代,遺失的三塔按原塔形補鑄,放置原處,使五塔又完整地呈現在遊客面前。

藏經殿位於銅殿後的高台上,處於寺院的最北端,居高臨下,俯瞰全寺,因是顯通寺最後一進殿宇,故俗稱後高殿。面寬16.3米,進深8.2米,原是藏經書的地方。

顯通寺的經書非常多,一般的經書藏在觀音殿,叫南藏。珍貴的經書藏在這裏,叫北藏。20世紀80年代改作五台山文物陳列室,裏面陳列陶、木、金、石及書畫等眾多的佛教文物。其中的【華嚴經】字塔,是在長5.1米,寬1.7米的白綾和黃綾上,楷書【華嚴經】八十卷,六十萬零四十三字,裱糊成一座七級寶塔,尤為珍貴。顯通寺內的每一處殿宇,每一件文物,每一通石碑,都有一段美麗的傳說或動人的故事,置身這裏,既能觀賞寺院景致,領略佛國風光,欣賞不同風格的建築、雕塑、鑄造藝術,又能聽到許多傳說和故事,增長知識。

遊覽時長 :1-2小時

門票 :無

推薦指數 :4星

喜歡我的文章,就請 關註 我,和我一起繼續這晉北自駕之旅吧。 更多精彩請檢視 【晉北自駕之旅】 合集。

寫作不易,感謝您的 點贊 評論 轉發 ,喜歡我的文章,就請 關註 我,跟我一起發現旅居路上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