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蘇軾與蘇轍都是八大家,寫同樣五絕3首,誰更勝一籌?弟弟有話說

2024-09-11國風

留題石經院三首 其一 北宋 · 蘇軾

蔥茜門前路,行穿翠密中。

卻來堂上看,巖谷意無窮。

蘇軾的這首詩以清新自然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幽靜而深遠的石經院景象。首句「蔥茜門前路」,以「蔥茜」(即蔥郁青翠)形容門前的道路,給人以生機勃勃、綠意盎然之感。接著,「行穿翠密中」一句,將讀者帶入了一個由茂密綠色植被構成的世界,仿佛行走在一條被綠色包圍的小徑上,充滿了自然的韻味和生機。

「卻來堂上看」一句,實作了視角的巧妙轉換。詩人從行走在翠密之中的小徑,轉而登上石經院的堂前,這一轉變不僅讓畫面從動態轉為靜態,更讓讀者的視野得到了極大的拓展。站在堂前,詩人能夠更全面地欣賞到周圍的巖谷風光,這種視覺上的變化,也帶來了情感上的昇華。

「巖谷意無窮」是全詩的點睛之筆。詩人站在堂前,眺望四周的巖谷,心中湧起了無限的感慨。這裏的「意無窮」不僅指巖谷風光的美麗和深邃,更蘊含了詩人對自然、對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巖谷的幽靜、深邃,仿佛是大自然的一個縮影,讓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奧秘和宇宙的浩瀚。

留題石經院三首 其二 北宋 · 蘇軾

夭矯庭中檜,枯枝鵲踏消。

瘦皮纏鶴骨,高頂轉龍腰。

「夭矯庭中檜」一句,以「夭矯」形容檜樹在庭院中挺拔而又不失柔美的姿態。檜樹作為庭院中的一棵古樹,其生命力之頑強、形態之獨特,都在「夭矯」二字中得到了生動的展現。

「枯枝鵲踏消」一句,則透過枯枝與鵲鳥的互動,為畫面增添了幾分生動與趣味。枯枝上,鵲鳥停歇,其輕盈的步態似乎讓枯枝上的歲月痕跡都隨之消散,這一細節不僅體現了詩人對自然觀察的敏銳,也寓意著生命在時間的流轉中不斷更新與延續。

「瘦皮纏鶴骨」一句,詩人以「瘦皮」和「鶴骨」為喻,形容檜樹樹皮之瘦削、樹幹之骨感。這樣的比喻既展現了檜樹歷經風霜後的蒼老之態,又賦予了它一種超凡脫俗、清瘦高雅的氣質。

「高頂轉龍腰」一句,則是詩人的想象與誇張。他將檜樹的高頂比作龍腰般盤旋曲折,既展現了檜樹樹冠的龐大與復雜,又賦予了它一種神秘而威嚴的力量感。這種想象不僅豐富了畫面的表現力,也深化了詩人對自然之美的感悟與理解。

留題石經院三首 其三 北宋 · 蘇軾

窈窕山頭井,潛通伏澗清。

欲知深幾許,聽放轆轤聲。

「窈窕山頭井」,開篇即以「窈窕」二字形容位於山頭的古井,給人以幽深、雅致的印象。古井置於山頭,更顯其超脫塵囂、遺世獨立之態。接著,「潛通伏澗清」一句,則進一步描繪了古井與山間伏澗的相通,以及澗水的清澈。這不僅說明了古井水源的純凈,也暗示了古井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

「欲知深幾許,聽放轆轤聲。」這兩句是全詩的精華所在。詩人沒有直接描繪井的深度,而是巧妙地透過聽覺的描繪來引導讀者去想象。當轆轤(一種提水的工具)被放下時,其發出的聲音會隨著井的深度而逐漸變化,聲音的回響、節奏的變化,都能間接反映出井的深邃。詩人透過這種手法,不僅讓讀者感受到了井的深不可測,也激發了他們對自然奧秘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這首詩雖然只是描繪了山間的一口古井,但其中卻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古井的深邃象征著自然的深邃與奧秘,而詩人透過聽覺的描繪來探索這種深邃,則寓意著人類在面對自然時應有的敬畏之心和探索精神。同時,古井與山間伏澗的相通,也暗示了萬物相連、生生不息的自然法則。

留題石經院三首 其一 北宋 · 蘇轍

岧峣山上寺,近在古城中。

苦恨河流遠,長教眼力窮。

「岧峣山上寺」,開篇即以「岧峣」(高聳的樣子)一詞形容石經院所在的山寺,不僅展現了山寺的高聳入雲,也暗含了其超凡脫俗、遠離塵囂的氣質。接著,「近在古城中」一句,又巧妙地將山寺與古城聯系在一起,表明盡管山寺高聳,卻並未遠離人間煙火,反而與古城相互映襯,構成了一幅和諧共生的畫面。

「苦恨河流遠,長教眼力窮。」這兩句詩是情感上的轉折與深化。詩人原本沈浸在山寺與古城相得益彰的美景之中,但隨即卻以「苦恨」二字表達了他內心的遺憾與不滿。原來,他之所以感到遺憾,是因為「河流遠」。這裏的「河流」可能不僅僅指自然界的河流,也可能象征著某種追求、理想或情感的寄托。由於「河流遠」,詩人感到自己的眼力(即視野、能力或追求)無法觸及,從而產生了深深的無奈與遺憾。這種情感上的轉變,使得整首詩在美景之中蘊含了深沈的哲理與情感色彩。

留題石經院三首 其二 北宋 · 蘇轍

盤曲山前路,流年向此消。

興亡須一吊,範叟臥山腰。

「盤曲山前路」,開篇即以「盤曲」一詞形容通往石經院的山路,展現了其曲折蜿蜒、不易行走的特點。這樣的山路,不僅增加了石經院的神秘感,也讓人在行走中感受到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時間的沈澱。同時,「流年向此消」一句,以「流年」代指時間的流逝,暗示著在這條山路上,歲月悄然無聲地消逝,讓人不禁對時光的無情產生感慨。

「興亡須一吊」,這一句直接表達了詩人對歷史上興亡更替的感慨。在詩人眼中,無論是王朝的興衰、還是文化的傳承,都如同這山路一般,經歷了無數的曲折與變遷。而「須一吊」三字,則透露出詩人對於這些歷史遺跡的深深敬意和哀悼之情,他希望後人能夠銘記歷史,不忘先賢的奮鬥與犧牲。

「範叟臥山腰」,這一句中的「範叟」可能是指某位歷史上的著名人物,他選擇在山腰隱居或安息,象征著其高潔的品質和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精神。詩人透過「臥山腰」這一形象生動的描繪,表達了對這位先賢的敬仰之情,同時也寄托了自己對於超脫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

留題石經院三首 其三 北宋 · 蘇轍

孤絕山南寺,僧居無限清。

不知行道處,空聽暮鐘聲。

「孤絕山南寺」,開篇即以「孤絕」二字點出山寺的獨特地理位置和超凡脫俗的氣質。它位於山南,遠離塵囂,顯得格外孤獨而高遠。接著,「僧居無限清」一句,進一步描繪了僧居生活的清幽與寧靜。這裏的「無限清」不僅指環境的清新雅致,更指僧人心境的清凈無染,與世俗的紛擾形成鮮明對比。

「不知行道處,空聽暮鐘聲。」這兩句詩將詩人的情感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詩人行走在山寺之外,或許是因為山路的曲折、或許是因為內心的迷茫,他不知道自己該往何處去。然而,就在這時,他聽到了從山寺中傳來的暮鐘聲。這鐘聲清脆悠揚,穿透了山林的寂靜,也穿透了詩人內心的迷茫。它仿佛是山寺對行路者的召喚與指引,讓詩人在迷茫中找到了方向,感受到了一種莫名的安寧與慰藉。

整首詩透過山寺的孤絕、僧居的清幽、行路者的迷茫以及暮鐘聲的指引等意象的描繪,構建了一個深遠而富有哲理的意境。詩人透過對這些意象的感悟與體驗,表達了自己對超脫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與追求。同時,暮鐘聲的響起也象征著一種精神上的覺醒與昇華,讓詩人在聆聽中感受到了生命的真諦與宇宙的奧秘。